平山中山王墓

平山中山王墓

中山國是戰國時期北方“千乘之國”,在戰國時期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王執政時期(約公元前327—公元前313年),中山國國富兵強,曾與戰國七雄中魏、韓、趙、燕五國共同稱王,以抵禦秦、齊、楚等強國的侵略。繼後伐燕亦取得大勝,國勢達至空前鼎盛時期,使中山國的歷史地位更顯重要。但由於史書缺載,以往有關中山國的資料只靠零碎的推斷,直到20世紀70年代中山王墓發掘出土大批文物,才揭開中山王國神秘的面紗。

基本信息

平山中山王墓

歷史

戰國晚期中山國王陵。位於河北省平山縣城北的靈山下。年代屬公元前4世紀末。1974~1978年﹐河北省文物管理處在此發現了中山國晚期都城靈壽故址﹐並發掘兩座王陵﹐對於了解中山國的歷史和文化有重要意義。

墓地布局和墓上建築

中山王陵墓共發現兩處﹐一處在靈壽故城以西2公里處﹐東西並列兩座大墓﹐西側的1號墓已經發掘﹐可以確認是中山王□的墓。另一處在城內西北部﹐南北錯列3座大墓﹐已發掘的6號墓在最南端﹐墓主人未能確定。1號墓和6號墓的上部都有夯築的高大封土﹐其上再建“享堂”。1號墓的封土和享堂保存較好﹐封土東西寬92米﹐南北長110米﹐高約15米﹐自下而上成三級台階狀﹐第1級的內側有寬1米許的礫石散水﹐第2級有壁柱和柱礎等遺蹟﹐頂部的第3層則有疊壓成魚鱗狀的瓦片堆積﹐可復原為一座周繞迴廊﹑上覆瓦頂的三層台榭式建築。兩墓附近還有陪葬墓和車馬坑。1號墓封土範圍之內﹐東西兩側各有陪葬墓2座﹐封土南面有對稱的兩座長方形車馬坑﹐並有船坑和雜殉坑各1。6號墓的陪葬坑是東側2座﹐西側1座﹐南面也有兩座對稱的長方形坑﹐可能也是車馬坑。根據兩處墓地的布局﹐結合1號墓槨室出土的中山王陵兆域圖銅版及輝縣固圍村魏國墓地的資料﹐可以對戰國時期王陵的形制和規模有較多的了解。

墓葬形制

兩座大墓的墓室結構基本一致。墓室為中字形﹐墓壁抹草泥並用白粉塗飾。有方形槨室和南﹑北兩條墓道。其中1號墓全長110米﹐槨室南北長14.9米﹐東西寬13.5米﹐深8.2米。石砌槨壁﹐厚約2米。6號墓規模略小。兩墓槨室均被擾亂﹐從殘存的棺槨銅飾看﹐1號墓的葬具為四層套棺。槨室兩側均另設藏器坑置放隨葬器物﹐1號墓是東側2坑﹐西南側1坑﹔6號墓是東﹑西側各1坑。

隨葬器物

隨葬品主要發現於槨室兩側的藏器坑中。1號墓的西藏器坑出土的銅禮器有9鼎﹑4簠及鬲﹑豆﹑壺等﹐陶禮器有5鼎及豆﹑壺﹑盤﹑匜等﹐樂器有14件編鐘和13件編磬。東藏器坑也出土 5鼎及壺﹑盤﹑匜等銅禮器﹐還有帳構﹑漆器和少量陶器。6號墓的西藏器坑中全部放銅禮器﹐東藏器坑則出陶禮器﹑漆器和帳構等。1號墓的2座車馬坑都埋12匹馬﹐一坑有車4輛﹐另一坑車跡已毀。船坑殘存3隻大船和兩隻小船。雜殉坑發現馬﹑羊﹑狗的骨架等。6號墓的隨葬坑尚未發掘﹐情況不明。
兩墓隨葬品達1萬9千餘件。其中 1號墓出土的中山王□鼎壺和嗣子壺﹐共有銘文1101字﹐不僅確切地表明墓主為中山王﹐而且記明中山王的世系及有關史實﹐是研究中山國歷史的重要史料。銘文提到前 316年燕王噲讓位於相邦子之的事件﹐而中山國又亡於前301年﹐故該墓的年代可定為前310 年左右。兩墓發現的巨大山字形銅器﹐是前所未見的儀仗性器物。1號墓所出5件均高1.19米﹐6號墓所出6件均高1.43米﹐下部銎內都存有木質﹐大約置於懸掛旗類的桿柱頂端﹐以作為王權的象徵。
有些器物異常精巧﹐是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金銀鑲嵌龍鳳形銅方案﹐器足以4隻伏臥的小鹿承一圓圈﹐圓圈之上是蟠繞成半球形的4龍4鳳﹐龍頂又各有一組斗拱上承方案。十五連盞銅燈高84.5厘米﹐形似大樹﹐樹上攀援著嬉戲的群猴﹐樹下還有二人仰面挑逗。銀首人俑銅燈高66.4厘米﹐造型為一身穿繡袍的男子﹐左手握螭蛇連線的兩層燈盤﹐右手高舉螭蛇連線的另一燈盤。幾件錯金銀動物形器座﹐造型逼真﹐栩栩如生﹐有銀鑲嵌雙翼神獸和牛﹑犀等形像﹐其中以虎噬鹿形像最為生動。這些精美的器物﹐除銀首人俑銅燈出自6號墓外﹐餘地均出於1號墓。另外﹐1號墓所出帶暗紋的磨光黑陶鼎等﹐也有一定特色。
族屬問題
關於中山國的歷史發展和族屬問題﹐一直存在不同意見。一般認為﹐戰國中山是春秋鮮虞的延續﹐是姬姓白狄建立的國家。有人則贊成鮮虞子姓的說法﹐並推測鮮虞應源於商殷後裔。也有人否定中山君統與鮮虞的關係﹐認為二者既非一國﹐又非一姓﹐中山本是周之同姓。儘管意見不一﹐但應該承認﹐當時中山國境內鮮虞與華夏雜處﹐民族融合不斷發生﹐中山王墓出土的大量文物雖有一定的獨特風格﹐但總的說來﹐中山國與中原各國特別是三晉在文化面貌上並無顯著的差別。至於中山國王室的族屬問題﹐尚需進一步探討。
(圖為墓中的銀首人俑銅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