幡[漢字]

幡[漢字]
幡[漢字]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用竹竿等挑起來直著掛的長條形旗子。

基本信息

田字格中的宋體“幡”字 田字格中的宋體“幡”字

部首筆畫:3

部外筆畫:12

總筆畫:15

五筆:MHTL

倉頡:LBHDW

鄭碼:LIPK

四角號碼:42269

UniCode:CJK

統一漢字:U+5E61

漢字釋義

基本解釋:

(幡然)同“翻然”。

詳細解釋:

【名】

1、形聲。從巾,番聲。

2、擦拭寫字板的布。

如:幡布(抹布)。

3、旗幟。

青崔白鵠舫,四角龍子幡。——《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彩繙搖曳神鴉舞。——明 陳繼儒《大司馬節寰袁公(袁可立)家廟記》

又如:幡幢(作為儀仗用的旗幟);幡信(題表官號以為符信的旗幟);幡旆(旗幟之類);幡旄(旌旗的羽毛飾);幡麾(指揮用的幡旗)。

“幡號”即“旗號”,如:部隊幡號等

4、冠上的巾飾。

卻非冠,制似長冠,下促。宮殿門吏僕射冠之。負赤幡,青翅燕尾,諸僕射幡皆如之。——《後漢書》

5、簿冊。如:幡薄(丹書符籙之類)。

6、通“旛”。長幅下垂的旗。

垂絳幡之素蜺兮,載雲氣而上浮。——《史記·司馬相如列傳》

如:舉幡

【動】

1、通“翻”。變動;反覆;翻轉,翻騰。

既而幡然改曰:與我處畎畝之中。——《孟子·萬章上》

君子之學如蛻,幡然遷之。——《荀子·大略》

幡比翄回集,貳雙飛常羊。——《漢書》

又如:幡幡(翻動的樣子);幡纚(飛揚的樣子)。

漢英互譯

◎ 幡

long narrow flag

方言集匯

◎粵語:faan1

◎客家話:[客英字典] fan1 [台灣四縣腔] fan1 [梅州腔] fan1 [寶安腔] fan1 [客語拼音字彙] fan1 [海陸豐腔] fan1

常用詞語

幡號、幡然、幡然悔悟、幢幡、紙幡、珠幡、陰魂幡、信幡、三幡、白幡、幡竿、幡旗。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集韻》《韻會》孚袁切《正韻》孚艱切,音翻。《說文》幡,書兒拭觚布也。《徐鉉曰》觚,八棱木,於上學書已,以布拭之。今俗呼幡布,內則所謂帉帨是也。

又《集韻》一曰幟也。《崔豹古今注》信幡,古之幑號也,所以題表官號以為符信,故謂為信幡也。《前漢·鮑宣傳》宣坐大不敬下獄,博士弟子王鹹舉幡太學下,曰:欲救鮑司隷者會此下。

又三幡。《孫綽·游天台賦》泯色空以合跡,忽卽有而得。釋二名之同出,消一無於三幡。《注》三幡,色一也,色空二也,觀三也。言三幡雖殊,消令為一,同歸於無也。郤敬輿與謝慶緒書論三幡義,曰:近論三幡諸人,猶多欲旣觀色空,別更觀識,同在一有而重假二觀。於理為長。然敬輿之意,以色空及觀為三幡,識空及觀亦為三幡。

又與翻通。《詩·小雅》幡幡瓠葉。《傳》幡幡,瓠葉貌。《孟子》旣而幡然改。《注》幡,反也。《司馬相如·上林賦》垂條扶疎,落英幡纚。《注》師古曰:幡纚,飛揚貌。

又《詩·小雅》威儀幡幡,舍其坐遷。《傳》幡幡,失威儀貌。

又《集韻》符袁切,音煩。義同。

經文記載

《觀心論灌頂法師疏》中說:“繒幡,即翻法界上迷生動出之解。幡壇不相離,即動出不動出不相離也。”

《華嚴經》<十回向品>中說:“菩薩施上妙幢幡,回向云:‘願一切眾生,常以寶繒,書寫正法,護持諸佛菩薩法藏。’”

《長阿含》卷四<遊行經>中說:“以佛舍利置於床上,使末羅童子舉床四角,擎持幡蓋,散華燒香,作眾伎樂,供養舍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