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花園中學

常州花園中學

位於常州花園新村內,學校創建於1981年,現有班級33個,在校學生1700多人,在編教工近120人。

基本信息

概述

常州花園中學常州花園中學
江蘇省常州市花園中學位於常州花園新村內,學校創建於1981年,現有班級33個,在校學生1700多人,在編教工近120人。學校土地總面積22964m2,校園建築總面積9660m2,綠化面積8380 m2,生均占地面積、生均校舍建築面積以及綠化覆蓋率都超過省定初步現代化標準。學校教學、運動、生活、校辦工廠等不同功能區域相對分設,布局合理。近年來,學校教育經費來源穩定,辦學條件大有改善。1993年,在全市率先實現"三機一幕"進教室,1994年,第一個建起了學校閉路電視教學網和建成衛星電視地面接收站,2000年,又進一步改造成為八通道雙向傳輸多媒體閉路電視系統,大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1995年起,學校建有圖書實驗樓、體育館,建設了家政實驗室、計算機網路實驗室、語音室、形體室、多功能勞技室等專用教室。

教學特色

學校以現代教育理論為指導,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教育質量連續多年保持較高水平。1993年以來,學校連續三屆被評為"江蘇省模範學校",先後被授予"江蘇省德育先進學校"、"江蘇省教育科研先進集體"、"江蘇省電化教育實驗學校"、"常州市文明標兵單位"、"常州市基本實現現代化學校"、"常州市衛生模範單位"、"常州市安全文明單位"、"常州市綠色學校"、"常州市首屆模範學校"、"常州市依法治校先進單位"等多項榮譽稱號,年前被江蘇省教育廳命名為首屆“實施教育現代化工程示範國中”,校領導班子被市教委黨委首批命名為"團結、廉潔、開拓"好班子。
學校一貫堅持正確的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學校有一支愛崗敬業、團結協作、關愛學生、教育觀念先進、業務水平較高的教師隊伍。學校以培養學生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豐富的科學文化知識、良好的身體和心理素質、較強的實踐和動手能力以及健康的個性為宗旨;以省級研究課題"讓所有學生都能適應未來"作為育人方向和總目標,重視全方位、多角度、分課程、有重點,面向全體學生實施素質教育。學校把一切為了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讓所有學生都能適應未來作為教育教學工作的基點,並著重抓好兩個轉變,即:把素質教育的理論要求轉變為具體的、可操作的學校教育教學的工作流程,把素質教育的工作要求轉變為教師的自覺行動。
1.把素質教育的理論要求轉變為具體的可操作的學校教育教學的工作流程
學校根據素質教育的理論要求,聯繫本校的具體實際,從課程設定、教育策略、教育方法、教育評價等方面提出了具體的改革方案和操作性要求,嘗試在以下幾方面進行了探索:
(1)改革傳統的學生成績報告單,建立《學生素質發展報告單》。為了以學生素質全面發展的目標來導向和規範教師、家長的教育行為和學生的學習發展行為,1994年9月開始,學校將改革學生質量評價體系作為實施素質教育的突破口,用素質發展報告單取代了傳統的強化學科學習成績、忽視素質全面發展的成績報告單。素質發展報告單的出現,受到了省、市教委和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中國教育報》、《光明日報》等近十家報紙紛紛予以報導或轉摘,省、市教委領導也給予充分肯定,認為以素質發展報告單取代成績報告單的做法可在其它學校推廣套用。
(2)改革傳統的教學方法,建立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模式。 學校緊緊抓住課堂教學這一實施素質教育的主陣地,把學生的自主學習作為課堂教學的中心,改革傳統的教師講、學生聽的固定程式,實行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要求教師把學生的自主學習當作課堂教學的首要目的。在設計教學過程中,要首先考慮如何才能促使每個學生都能自覺主動地學習,並把學生在45分鐘內是否自主地開展了學習活動作為評價課上得好與壞的標準,使技能、品質的發展目標與學科認知的目標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同時得以實現。操作上明確提出了"問題導引"、"為認知而活動和為活動而認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教師講授為輔"、"個人思考探究與同伴合作學習"、"學習信息及時反饋"等教學策略,同時,對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角色、態度亦作了明確規定。 實踐證明,這種面向全體學生,以學生的自主學習為中心的課堂教學,能很好地調動每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課堂教學質量有了很大提高,學生在歷年中考中也都取得優異的成績。每年在英語、數學、化學、物理競賽中都有學生獲全國或省一、二等獎。近十年中出過5位中考狀元。
(3)普遍開設課外選修課,讓每個學生的興趣愛好都得到發展。 培養每個學生的興趣愛好,讓每個學生的興趣愛好都得到發展,這是我校開設活動課程的宗旨。多年來,學校堅持在初一、二年級普遍開設課外選修課。要求每個年級每個學科每個學期至少開設兩門課外選修課,選修課名目較多,如學電腦、烹飪、科技製作、木刻畫、形體、攝影……,每個年級有20門左右,而且以操作實踐類為主。為了保證活動課程的質量,學校還建設了若干個與選修課配套的專門性的活動教室,建立完善了選修活動課的教學常規,做到有計畫、有檢查、有考核,每個學期都要舉行選修課活動成果展。
2.把學校素質教育的工作要求轉變為教師的自覺行動。
學校為使素質教育的要求真正成為每個教師的自覺行動,主要做到了以下三個方面的工作:一是抓教師的教育思想轉變;二是抓課題研究;三是以點帶面分層推進。
學校十分重視轉變教師的教育思想、教育觀念。通過舉辦素質教育理論的系列講座,定期請市教委的領導、教科所和教研室的專家來校作素質教育的輔導報告,促進廣大教師把教育理論的要求內化為自己的素質教育的行為;同時,還把教育理論要求口號化、操作化,用來規範教師的言行。例如在如何對待學習有困難的學生的問題上,我們把素質教育的思想要求用簡明扼要的語言提煉概括,提出了"讓學生差的語言在口頭消除,讓學生差的陰影在心頭消除,讓損害學生自尊心、自信心的行為在師生交往的一切活動中絕跡",要求全體教師用這三句話來規範自己的行為。
其次,學校要求教師以科研為先導,以課題研究為載體,促使廣大教師積極投身於素質教育的實踐。"讓所有學生都能適應未來"是學校實施素質教育的總要求,也是省級重點課題,幾年來,學校先後形成了60多個校級子課題,老師們按照規範的要求,制定研究計畫,實施素質教育。
為促使教師認真實施素質教育,學校以典型引路,分層推進。例如,在進行自主學習的教學模式的探索時,學校先在語文、數學、物理等學科進行點上的實驗研究,在取得成果的基礎上明確提出,實驗教師要上好示範課,中青年教師要上好研究課、老年教師要上好嘗試課。這樣,先點後面,逐步擴散,分層推進,促使教師把素質教育的工作要求轉化為自己的自覺行動。
學校重視師資隊伍建設,近年來,學校教師在參加省、市中青年教師教學基本功競賽、各類電教評優課等競賽活動中,共有28位教師獲得各種獎勵,同時,學校教師在各級各類刊物上發表論文200多篇,在各級教學論文評比中多次獲獎,如《發展學生身體素質的研究報告》被評為全國體育專業論文一等獎,《問題啟發式教學研究中期報告》等2篇論文獲省中學數學教學專業委員會論文競賽一等獎。學校有兩位老師獲學科帶頭人稱號;有三位老師獲市青年骨幹教師稱號。
學校實施科研興校,並以此作為辦學特色,可以這樣說,正是由於大力開展教育科研,學校才取得了驕人的成績,正是由於教育科研,一批教師才成長為學者型教師,也正是由於教育科研,學校的素質教育才開展得如此富有個性,教育科研已真正成為學校的辦學特色。

現狀

目前,全校師生在黨的"十六大"精神的鼓舞下,正昂首闊步,全力以赴,向"校園環境園林化,教育技術裝備現代化,以教育科學研究為特色,有較高的教育質量,良好的社會信譽,初步現代化的蘇南名校"的辦學目標邁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