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福村

師福村

師福村隸屬於福建省長汀縣大同鎮,是一個位於武夷山脈西麓的行政村,距離長汀縣城3公里。師福村由十里舖、山下窩、雷壁峰、太唐岡、西坑裡、紫地湖、張家陂、楓樹壟、李坑裡等組成,位於大同鎮鎮政府的東部,與新橋鎮接壤,汀江河從師福村貫穿而過。

地理概況

師福村隸屬於福建省長汀縣大同鎮,是一個位於武夷山脈西麓的行政村,距離長汀縣城3公里。師福村由十里

師福村 西坑裡師福村 西坑裡
鋪、山下窩、雷壁峰、太唐岡、西坑裡、紫地湖、張家陂、楓樹壟、李坑裡等組成,位於大同鎮鎮政府的東部,與新橋鎮接壤,汀江河從師福村貫穿而過。師福村東西最長距離4公里,南北最長距離3公里,全村國土面積8.7平方公里。師福村村中心位於東經116°40′02″,北緯26°02′12″。師福村年均氣溫18°C,平均海拔1409 米,天氣涼爽,氣候宜人,雨量充沛,年均降水量1360毫米,適宜種植水稻、玉米、小麥、菸草等亞熱帶農作物。

經濟概況

全村現有耕地400多畝,林地2000多畝,有民戶537戶,全村人口2056人,大部分是漢族,是長汀縣人口較多的一個行政村,其中男性1097,女性959人。至2008年年底參加農村合作醫療2027人,享受低保52人。全村農業人口1875人,勞動力1787,從事第一產業人數335人,第二產業人數1254,其他產業人數194人。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養殖業、工業、林業、旅遊業等,主要產品為烤菸、淡水魚、紡織品、手工編織品、家具產品蔬菜、水果等,產品主要銷往縣城、沿海等地。2008年全村國民總產值1907萬元,人均產值9274元,該村收入以烤菸種植、蔬菜、魚類、水果銷售及房地產、工業投資為主。

基礎設施

全村所有民居均已經鋪設水泥路,省道洋萬線從師福村貫穿而過,師福村特大橋2009年建成通車,萬緣橋經修繕後作為支線使用。省道205洋萬線途經該村里程5.7公里。北達大埔村全部鋪設水泥路,南至該村西坑裡在該村村民的努力下也已經建成大石橋。截止2002年,該村全村村民全部實現通電話,擁有固定電話數560部,無線手機1900多部,基本上實現人手一部電話、手機。

萬緣橋

位於長汀縣城外十里,名十里埔(今大同鎮師福村),有一座“萬緣橋”,當地人也叫“十里埔橋”。 萬緣橋今為九墩十孔乾砌石拱橋,橋長百米,寬為雙車道。滔滔的汀江發源於龍門,流經十里埔時已納數川

師福村十里舖萬緣橋師福村十里舖萬緣橋
之水,沿途水域不斷擴大,水流湍急,每遇春夏,遇雨即漲,村裡的小木橋遇洪必毀,年年造橋年年毀,影響人們的勞作和生活。清時,當地有個叫賴友益的人,首倡建橋,在他的倡導下,四處募捐,在十里埔汀江河建石墩六座架木樑,稱為汀江第一橋,一橋飛架十里埔,百姓耕田好交通。民國己卯年夏季一場罕見的洪水,沖毀了十里埔橋的左堤,第一孔橋頭板被洪水沖走,此事的汀江更為寬闊,當地又有熱心人士募捐添一橋墩。正要架木時,當地老者雲集磋商,認為只有架石橋才能一勞永逸!於是,十里埔一時捐谷成風,百姓節衣縮食。訊息波及汀州府,仁人志士富商官吏紛紛解囊,由新橋到館前,又由館前至寧化曹坊、滑石、安樂、湖營一帶,建橋一事得到了汀江上游的鼎力支持,不久,萬石稻穀具備,定德高者為理事,一座由一萬石稻穀建起的石橋橫跨汀江,此橋也取名“萬緣橋”。
解放初期,省道洋萬線經此,此橋擔當運輸重任。1951年國家公路部門將橋加長至九墩十孔,修葺加固。為適應時代要求,滿足交通不斷發達的需要,1995年公路部門又將此橋拓寬至雙車道。近年,隨著戰備公路的改造擴建,公路部門下決心保護此橋,繞道擴建,萬緣橋正式“退休”,只供小車和行人行走,也作為一件古物,臥波汀江。

風土民俗

打醮,意為道士設壇念經做法事,現在有的鄉村演變為“扛菩薩”,這一習俗在客家鄉村頗為盛行。菩薩,佛教

師福村 打醮的人群師福村 打醮的人群
里指修行到了一定程度、地位僅次於佛的人,在客家地區一般是指某些神,如五穀仙、媽祖娘娘、彌勒佛、觀音娘娘、土地伯公等。而扛菩薩,則是客家人為慶祝豐收或紀念某一神而約定俗成舉辦的節日盛事。
在客家山村,扛菩薩的儀式非常莊重。此前,由輪到當年“做頭”的一家負責牽頭,組成一支約20人的隊伍,分為吹打組、旗牌組、抬扛組、鳴炮組等。扛菩薩時,全班人馬身穿統一服裝,來到寺里,先是擺上雞鴨、豬肉、果品、酒等,一番祭祀,儀式過後,請下菩薩,由兩位身強力壯的小伙子抬著,走出寺門,樂隊奏樂,四人舉著肅靜、威嚴牌子前面開路。菩薩坐在轎里,悠然自得。扛菩薩的隊伍如同古時朝廷命官出巡,浩浩蕩蕩,沿著村道環繞一圈。一路上吹吹打打,鞭炮齊鳴,煞是熱鬧,吸引著許多村民駐足觀望。最後又抬回寺里,端放神位。至此,整個儀式才算告一段落。
扛菩薩環遊村子意為祈禱村子五穀豐登、物阜民豐。扛菩薩的節日幾乎一年四季都有,如上杭廬豐鄉棉村的二月十二,豐康的三月三、四月初一,茶地大雪的十月初一等。為了扛菩薩這一天,客家人早早就做好準備,釀酒,做米反,買肉。有一首客家童謠是這樣唱的:“洋蟻子(蝴蝶)、葉葉飛,阿母做米反女兒歸;大米反留等阿姐歸,小米反留來逗老弟。”出嫁女兒去了娘家,回家時總要帶回米米反,此物寄託著母親對兒女的關愛和祝福

月花古庵

月花庵是十二名勝之一,又稱為“月花古庵”。 月花庵不在長汀城內,坐落於師福村的一條幽谷之中,距離縣

師福村 月花庵師福村 月花庵
城有15里之遙,仿佛有意遠離世俗的喧囂。庵,乃尼姑居住的小廟,何以冠之“月花 ”?不得所知。但相傳月花庵是清代張姓人所建,當時,南坑村張姓十八代單傳,為了子孫繁衍,張姓人鶴年特在此辟山建庵以求,有聯可考:“紀念鶴年持荷僧書傳佛道,參禮虎座與聞說法感師恩。”以此推想,建庵者,鶴年也。去過月花庵的人都說,此處風景絕佳。因此,遊客常年不斷。
那天我去月花庵,還是初夏。天空晴朗,一路上,山中的鳥鳴,聲聲清脆;漫山的野花,淡淡清香。幽谷中青山擁抱出一個大湖泊,湖水平靜,周邊清澈見底,但中部則水色碧綠,深不可測。這就是白雲水庫,因位於白雲山下而得名。我們從水庫邊上經過,見有好些垂釣者靜坐水邊釣魚,神情專注。原來水庫備有釣具,供遊人釣魚,然後過秤付款,完成交易,這樣兩全其美:賣魚的人省事,垂釣者得到樂趣。其實,不少人並非真正要買魚,而是衝著釣魚的樂趣而來。
繞過水庫,轉了幾道彎,一座陡峭的山崖突兀眼前,山上樹木茂盛,含煙點翠,沿石級而上見一古樟,大約有幾百年了吧,粗壯的樹幹生出了個大洞,空心曲枝,宛如虬龍,而上邊枝葉翠綠有生機,成為一景。朋友說,到了。果然,再上數十個台階,綠色掩映著一座寺廟,那就是月花庵。庵不大,可謂簡陋,中間是經堂,兩邊廂房,初見讓人有點失望。不過淨不染塵,周圍紅花綠葉,幽雅舒適。我們去時,正好趕上尼姑在經堂里唱經,聲音節奏分明,舒緩飄逸,如泣如訴。
來月花庵的人不少。有專程前來拜佛求福的香客,也有忙裡偷閒,特地前來放飛心情的遊客,更多的是後者。駐足月花庵,小憩一會兒,我們便步上白雲山。山林里,小徑上,三三兩兩的有許多人,情侶們或攜手漫步竊竊私語,或佇立路旁相擁相吻,或坐在樹下耳鬢廝磨,他們的心態很好,旁若無人,盡情地抒發自己的愛。也有中年人,有的是教師,有的是機關幹部,利用假日,或結伴而至,或攜著妻兒一家子來這裡休閒,尋找野趣,他們滿面春風,笑逐顏開,笑聲在山林中久久迴蕩繚繞。這是一幅充滿著詩意的和諧美景圖啊!
登上山頂,俯覽遠眺,可以看到遠處的長汀城,蔚藍的天幕下,高樓屋舍鱗次櫛比,密密麻麻,灰濛濛一片。這時我們倒覺得自己站在這裡,真有點遠離世俗之感,一切煩惱和疲憊都煙消雲散。
說實話,月花庵是一座很普通的小廟,它沒有泉州開元寺那么氣派,也沒有廈門南普陀那么壯觀,但是能常年引來眾多的遊客,是什麼魅力?我想,它是依託了這裡的山,這裡的樹,這裡的水吧。古語說:“仁者樂山,智者樂水。”這裡正好山水兼而有之,讓仁者智者都心有所得,情有所屬,給予了無窮的快樂。要是這裡沒有秀麗的山水作映襯,沒有濃郁的樹木和花草作背景,僅有一座孤零零的月花庵,那是絕對不能成為名勝的,大概也就不會有多少人光臨了。

馬氏文化陳列館

2010年8月26日福建省長汀馬徽公墓揭牌典禮暨及馬氏文化陳列館奠基儀式隆重舉行。本活動由福建龍巖

馬氏文化陳列館奠基儀式馬氏文化陳列館奠基儀式
市姓氏源流研究會馬氏專業委員會主辦、汀州馬氏聯誼會承辦。總指揮為馬啟木、常務總指揮馬小彪、常務副總會馬坤輝、副總指揮馬桂榮。當日有來自馬來西亞、台灣、廣東、廣西、湖南、浙江、江西、及福建等地四百餘位馬氏宗親參加。
8月26日上午在三元閣廣場集合,一百餘部車,浩浩蕩蕩前往十里舖舉行奠基典禮,場面頗為壯觀,並在現場有貴賓講話,剪彩及動土儀式。
8月26日下午兩點半舉行團長會議,大家對馬氏文化館籌款工作提供意見,會中發言踴躍,提供了一些建設性意見。下午三點三元閣廣場集合前往馬徽公墓揭牌,半途遇大雨,部分宗親改在次日清晨攜帶香燭及爆竹等祭品前往祭拜。
馬氏文化陳列館奠基儀式馬氏文化陳列館奠基儀式
8月26日晚在三元閣舉行聯歡晚宴及籌款活動,各地宗親熱烈交流,賓主盡歡,並獲得捐款十餘萬元。本活動出席的來賓有拿督馬漢坤、馬祿、馬國榮、馬潮光、馬長冰、馬千雲、馬子輝、馬貴、馬木勝、馬林基、馬保華等宗親。
8月27日活動結束,十餘位宗親繼續前往四堡拜祭千七郎公宗祠及規模宏偉的馬援祠(馬徽,河南人,字克嶷,(號榜郎),唐永順年間為汀州人,生一子發龍,定居清流南山下為入閩始祖)。

通濟瀑泉

汀州景色秀美,舊有" 汀州八景 "之稱。八景即:龍山白雲,雲鑲風月,霹靂丹灶,拜相青山,朝斗煙霞,寶

師福村 通濟瀑泉師福村 通濟瀑泉
珠晴嵐,蒼玉古洞,通濟瀑泉。 通濟瀑泉在長汀縣城東郊1公里師福村與黃屋村接壤處,沿東山澗而進,有一岩名為通濟岩,這就是古今聞名的汀州八景之一。此岩分為上下兩岩,下岩有石泉、寺廟,清泉沿著怪石嶙峋的岩壁飛瀑而下,宛如一幅畫家筆中的柔和山水畫。給人以柔中有剛、剛中帶柔的感覺。上岩奇石懸空,松翠交蔭,古樹蔽目,飛泉曲折。在觀瀑亭看那飛泉從高處石縫奔涌直瀉,猶如碎珠濺玉騰空飛去,雷霆轟鳴,蔚為壯觀,可謂佳景天成。此岩辟於宋代,明清以來遊人絡繹不絕。曾作汀州八景詩的明朝正統年間進士馬馴在此留下了"懸崖飛瀑鳴湯湯,界破青山中一行,天孫欲制雲素衣,織就白練千尺長。嘆予宿癖在山水,縱目倘佯殊可喜,興來遠合滄浪歌,萬斛塵襟欣一洗。"的傳世佳句。如今更有許多遊客悠哉悠哉的騎上腳踏車、機車,到這裡消閒避暑,飽覽這山川秀色,人間仙境。

革命歷史

師福村曾經是革命基點村,師福村又名十里舖,是長汀縣大同鎮所轄的一個村,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

師福村 《紅色搖籃》電視劇福寧橋師福村 《紅色搖籃》電視劇福寧橋
期該村曾是福建省軍區的駐地。 1932年2月,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正式通知福建軍區立即成立,以羅炳輝為司令員、譚震林為政治委員,譚政為政治部主任,並建立杭、永、岩軍分區(又稱第一軍分區);汀、清、連軍分區(又稱第二軍分區)和寧、清、歸軍分區(又稱第三軍分區)。同時指示把各個獨立師團整編成紅十九軍,縣獨立團、營游擊隊歸屬軍分區領導。隨後任福建軍區司令員的有:周子昆、葉劍英、龍騰雲;任政治委員的有萬永誠
福建軍區機關設在師福村的賴宅,現保存完整。1989年公布為第三批縣級檔案保護單位。
福建軍區一成立就積極配合蘇維埃政府,深入開展擴紅運動,決定每年的五月、八月、十月就三個時期為開展擴紅運動突擊月,在杭、汀、寧三縣各設立了一個新兵補充團,對新入伍的戰士進行一段集中訓練,然後,輸送給正規部隊。軍區還制訂了紅軍家屬優待條例,頒發紅軍家屬光榮匾,鼓勵人民民眾踴躍參軍,解除紅軍戰士的後顧之憂。軍區積極宣傳民眾,組織民眾,武裝民眾,幫助鞏固地方政權。
師福村(十里舖)屬福建省蘇直屬的大埔區管轄。師福鄉蘇維埃政府革命民眾在縣委、縣蘇和區委區蘇的
師福村 福寧橋師福村 福寧橋
領導下,在支前參戰保衛蘇區,建設蘇區中作出積極貢獻。尤其在治安保衛和搞好生產、興修水利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受到上級的表彰。如1934年6月,師福鄉革命民眾協助上級有關部門破獲了該村原國民黨人員馬觀音狗等3人隱藏槍枝102支的案件,使蘇區安全得到保障。在興修水利方面:1932年春,福建省蘇發出“要整頓水利“的指示後,兆征縣大埔區召開會議,要求各鄉共同合作,組織成立了一個築陂委員會,具體領導築陂工作,動用了1萬多人工,築起了一條長約10里的陂圳,可灌田7000多擔農田。水利的興修有力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另外,師福鄉在擴紅工作中作出了顯著成績,受到中華蘇維埃臨時中央政府的機關報《紅色中華》的表彰。
在長期的革命鬥爭中,師福村人民為革命作出了積極的貢獻。全村為革命犧牲的烈士就有陳德模等41名。
綜上所述,師福村在蘇維埃時期曾是福建省軍區的駐地,該村在治安保衛和興修水利等方面取得顯著的成績,擴紅工作曾受到 《紅色中華》表彰,該村又系福建省蘇直屬的大埔區管轄,為革命獻身的烈士又多,為革命作出了重要貢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