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潭村

福潭村

福潭村位於廣汕公路南側,東臨七坡村,西至文光鄉,南與仙城鎮接壤,北和柯圍村相鄰。創寨於明萬曆年間(1573—1619年)。

福潭村(鴨潭村)簡介:

福潭村位於廣東省汕頭市潮南區陳店鎮之南,位於廣汕公路南側,東臨七坡村,西至文光鄉,南與仙城鎮接壤,北和柯圍村相鄰。創寨於明萬曆年間(1573—1619年),古時村東有一潭,傳說潭底有群金鴨,潭底久旱不乾,始創寨名鴨潭鄉,而名“鴨潭”後雅稱至今。解放後演譯福潭村。方圓面積2000多畝,還開拓有八百多畝南山草地。村背靠廣汕公路,座向寬廣平原,遠朝南山翠峰岩?四面溪流繚繞,堤環綠竹成蔭,水源充沛,久旱不乏灌溉。尤其足縱橫道路,乃東西南北往東必經要道。前乃省道必經隘口, 得天獨厚,故稱潭鄉沃土。深受許多姓氏先祖爭先卜居,開疆擴土。史稱:“十姓居址“現有柯、蔡、郭、顏、陳、楊六姓同營梓里,總人:6263人1087戶。 祖諱元泉公,原土小坑五世祖鴻發公膝下第五子,於明萬曆欺間,洞悉鴨潭,遷居至此,闢地開族,公有百折不撓毅力,矢志不移創業精神,初建屋宇,培育子孫,自強不息。歷三代努力,精心圖治,於康熙期間,啟基營造‘‘樹德堂’‘宇後三山,奠定奕世水昌偉業,德澤流芳,綏至第七世祖順之公,孫枝興旺,公志前勛,精心策劃,於乾隆期間,致力續造“樹德堂”。完善落成 ,堂構生輝。德垂後昆,蕃綿迄今,四百餘秋,繁衍十九代,派下住本村人口一千三百多(未計旅外人口)。裔孫遵祖訓。學先賢。躬耕勤學,或工,或民、或商,或仕政界,人才輩出。遍布海內外。 孫枝潘胤,皆租德福蔭矣!

福潭三軼聞:

l、鴨潭鄉,寨名淵源一一福址寨東有一潭堀,深不見底,水久旱不涸,常有一對翡翠寶鴨在水裡嬉戲,人們用盡辦法,擒之不獲,一潛入水,不見其蹤,故稱其潭堀為鴨潭。自列祖列宗創寨以來便以鴨潭為鄉名,至解放後,演繹福潭村。
2、鴨潭寨門一一天生“榕”(成)。
“寨門生榕”皆由飛禽造就,因飛鳥常棲於寨門頂,其糞便中尚有消化不完的榕樹籽,留於寨門牆壁裂縫中,得陽光雨露滋潤.生根發芽,延著寨門邊椽生長成蔭,獨具一格,形成一景,故有鴨潭寨門一一天生“榕”之諺語。
3、榕樹路門一一皆由天之作美。
通往寨前大埕路口,有一“螺星鎏堆”,高與屋頂齊平,植有榕樹數棵,恰有一弓形榕樹,受颱風挫傷,傾斜與屋脊相接,既不損壞厝屋,又不礙交通,榕樹生長正常,形成大拱門、真是天之作美.逢年過節,稍加點綴,而成四季常青一一‘‘榕樹路門“。

看新娘:

鄉俗婚後第二年,新娘在夫家過第一個元宵節時,不論是否懷孕,都要按結婚當天的衣飾打扮如初,請賓客再上門看一回“新娘”。

福潭佛祖廟:

在潮陽市陳店鎮福潭鄉,有一座總稱“六禾鄉”,即三鎮(陳店、仙城、兩英)十四鄉共有的佛祖廟,創於清同治甲戌十三年(1874),1983年復建,既奉供西天佛祖佛,也敬祀護法神玄天上帝像,還嵌有同治十二年(1873)《欽加同知銜調署潮陽縣、和平縣正堂加十級記錄樊為出示禁》、1941年《潮陽縣政府第9區署布告》等碑記,文物價值寶貴。
廟坐北向南,總建築面積約280平方米,分為前廳、後廳、兩廂。
後廳是主座,龕內奉1.2米高佛祖坐高椅像,西旁有半米高的護法神玄天上這坐高椅像,東旁置一“西天佛祖”堅牌,皆為木雕。龕頂掛著“佛光普照”橫匾。廳前拜亭,擺著一隻長方形石刻案桌,上列香爐。頂掛“光緒乙巳三十一年(1905)葭月吉立,溪頭下厝治子吳和合敬造”的“求則得之”等橫匾。
拜亭東側牆上,嵌著同治十二年知縣和1941年第9區署布告兩塊碑記,內容都是公布水流分配,以防糾紛。古代至民國,農村水利條件差,為水灌田,常發生爭執甚至鄉斗,故當地官府出面協調,定下分流制度,並刻碑公諸於眾,可防止爭鬥,有利於社會穩定,故這兩碑很有文物價值。拜亭之西側牆上,嵌1983年《復建關佛古廟碑記》,內刻施主芳名。
廟之西廂,門匾刻“天元閣”。

福潭名人:

潮劇名醜郭石梅
郭石梅,男,潮劇丑角。汕頭市潮陽區陳店鎮福潭村人。一九一二年二月生。
幼年家貧,1921年賣身老玉梨班為童伶。1930年受聘於中玉春香班,1937年起在老正順香班當老醜師博,兼演老生。其扮演的主要角色有《程咬金》的程咬金、《李晤直撬水雞》的李晤直、《秦德避雨》的秦德、《金來清》的太爺、《清宮秘史》的鹹豐皇帝、《換偶記》的馬大成、《琵琶記》的蔡太公、《柴房會》的李老三等。建國後,積極從事潮劇改革工作。1956年調廣東潮劇團,任副團長兼演員。1957年隨廣東潮劇團上京匯報演出。1953年廣東潮劇院成立,任一團副團長兼演員。1959年隨團上京參加建國10周年獻禮演出,併到上海、杭州等地巡迴演出。1960年隨團到香港演出,同年11月隨團到高棉演出。1964年任廣東潮劇院二團團長兼演員。1965年調任潮劇院藝術室副主任。1969年下放東山湖幹校。1973年退休。1978年任廣東潮劇院藝術顧問。建國後郭石梅扮演的主要角色有傳統戲《蘇六娘》的渡伯和族長、《陳三五娘》的黃九郎、《荔鏡記》(續集)的林大和黃九郎、《辭郎洲》的張義、《王老虎搶親》的祝枝山、《藍關雪》的張乾、《四進士》的末士傑等,現代潮劇《倆兄弟》的王有才、《奸商馬文明》的馬文明、《楓溪惡霸吳成族》的吳成族、《社長的女兒》的社長、《江姐》的徐鵬飛等。均獲觀眾好評。
表演藝術風格深沉、幽默、自然,富有藝術魅力。以襲頭醜、官袍醜、項衫醜應工,善於用老生跨醜行或醜行跨老生塑造性格鮮明的藝術形象。成名之前,始學小生,末正式拜師,皆以自身勤奮拼搏,以同行為楷模,“勺油”偷師。從雜角到小丑到醜坐到新老醜到老醜,到成名被稱為“十一指醜”是自學成材的藝人。初出道時在老正順香班,時有丑角師傅6人,潮劇名醜謝大目領班,郭石梅排四五手,只能演午夜戲副角或當備用角。但他從不偷懶,別人演出他細心觀摩,將角色的台詞關目默記在心。一次,謝大目因病無法出演《李晤直撬水雞》李晤直一角,其它丑角無人敢頂替,在鼓師蔡蛤狄的鼓勵下,他毅然登台,與台上藝人密切配合,將整齣戲演了下來,觀眾為新出台老醜叫好,戲班獲得好聲譽,《李晤直橇水雞》一劇也成為郭石梅的開名之作。又一次,戲班到潮陽兩英演出,郭石梅在《三戲白牡丹》中串演生、醜、旦角色,演出精妙,獲得觀眾很高評價,兩次受獎,每次150銀元,並書寫大字上柱,予以表彰。因郭石梅自幼右手拇指歧生小指,為觀眾所知,自此,觀眾稱他為十一指醜,戲班賣海報,也以“七生八旦十一醜”招徠觀眾。郭石梅以藝名十一指醜著稱潮汕。建國後,郭石梅的丑角藝術,更為觀眾所喜愛。1950年,正順潮劇團上演第一個現代潮劇《長城白骨》,他在劇中扮演主角人物,因伸手出現六個指多。觀眾有所議論,為了不影響演出,他開始用白布把第六個指頭捆起來,但不自如。為了塑造劇中人物,不顧對藝名的影響,遂到揭陽真理醫院去掉第六個指頭。
參加拍攝潮劇藝術影片,在《蘇六娘》中飾族長,在《陳三五娘》中飾黃九郎,由他參加錄灌唱片出版發行的有《蘇六娘》、《陳三五娘》、《續荔鏡記》、《辭郎洲》、《藍關雪》、《笑蓉仙子》等。
演唱藝術獨具一格,以頭腔共鳴發聲,俗稱痰火填聲,具有穿透力,聲能及遠,唱字清晰,行腔圓滑,觀眾譽之為“金石之聲”。晚年,他還為錄製卡式帶《潮醜集錦》演唱了一段活三五調的醜腔,為潮醜唱腔留下一份珍貴資料。郭石梅傳授丑角藝術,盡心盡力,潮劇名醜陳大筐是他早年培養出來的高足,對新一代名醜方展榮更是關心有加,多方扶持。
1950年出席粵東區第三屆人民代表大會。1951年當選為潮汕文聯委員。1954年被評為潮州市工會聯合會勞動模範。1955年被評為潮州市會演大會一等功臣。1957年被評為汕頭市文藝先進工作者。1951年出席汕頭市人民代表大會。

特產-糖蔥薄餅:

簡介
糖蔥薄餅是一種潮汕的小食。出自廣東省汕頭市潮南區陳店鎮福潭村,人稱鴨潭,所以也很多人把糖蔥薄餅叫作“鴨潭糖蔥”。是由一層圓形的薄餅皮包住裡面的長條狀的糖蔥的,形狀是跟名字很相符的。糖蔥是長條狀,中間有許多通孔,像是多個蔥孔並排粘在一起,顏色雪白,所以叫糖蔥。而薄餅皮是在一爐上烙熟的,也是白色的,很薄的一張圓餅。糖蔥撒上芝麻,用薄餅包起來,就可以吃了。做法

餅皮:用麵粉拌水攪成粘糊狀,在熱鑊中烙成一張張圓形的熟麵皮,其薄如紙
糖蔥(又稱蔥糖):用白糖和麥芽糖經過特殊加工而成的,用糖摻配少量麵粉,蒸煮多時,逐漸去掉水分,使之成飴,然後反覆加以提煉,使具韌脆之質,再把它做成中有蔥孔的長方形。糖蔥很容易松碎。糖蔥入口酥脆而香甜,比起其他各地著名茶食來,糖蔥有它特別的優點,和獨具的地方特色
攤開一張薄餅,放上一塊糖蔥,灑花生芝麻末,包卷上薄餅,即可享用到一道具潮汕特色的著名潮汕美味特產.
溫馨提示:
1.薄餅起包裹糖蔥的作用,是很常見的麵皮,類似春卷和北京烤鴨的麵皮,還有江浙滬一帶的雞蛋餅的麵皮。
2.糖蔥可以常溫密封保存的;薄餅放冰櫃,吃時用微波爐稍微加熱即可。

評價

以前在潮汕地區的許多街頭可以看到很多賣糖蔥薄餅的攤檔,薄餅是現做的,糖蔥也是很新鮮的,吃起來裡面鬆脆外皮韌。現在這種食品已經漸漸失去它的消費群了,鄉鎮裡可能還多見一點,據說市區裡面是很少見了。《潮菜天下》這本書裡面就有些糖蔥薄餅的圖片,很清晰,還有糖蔥的製作過程圖片,作者也是頗費筆墨寫了糖蔥薄餅的。
以下是從張新民的《守望潮汕》摘來的一段關於糖蔥和薄餅的描述:

箔餅卷糖蔥又叫糖蔥箔餅,是一種即將消失的潮汕美食,一種甚至讓人在睡夢裡還會想念的甜香。現在,在各種現代精製糖果充斥市場的今天,讓我們乘著民謠的翅膀,重溫一下這種古老的鄉土糖果吧!
先說說糖蔥。做糖蔥的主要原料是白糖,要先在鍋里熬煮成飴,冷卻到合適溫度後才趁熱拉打。拉糖的動作很象北方的拉麵,但糖的韌性大,需要一頭固定才好借力。我小時候看到的多是利用釘在木電線桿上的釘子,每次將糖條中間往釘子一掛,拉長之後兩股合在一起又往上掛。這樣不斷重複拉打,不斷將空氣包含在糖裡面,直到變成白色的中空長方形糖條。然後切斷成小指長的段段,成為香酥甜脆的“白糖蔥”。糖蔥,顧名思義就是有蔥孔而且象蔥白一樣潔白的糖塊。
糖蔥吃起來松鬆脆脆,入口即化又不沾牙,實在太好吃了。美中不足的是吃時老要掉糖屑,於是有了箔餅卷糖蔥。
說到箔餅,也許很多人就會聯想到吃北京烤鴨時用來包餡的那種薄餅。但潮汕的箔餅要更薄,大約十來張疊起來才相當於北京薄餅一張的厚度。潮汕箔餅也不是用擀麵仗輾壓出來的,而是用一種特殊的方法做成的。做箔餅的人一手捧著稀麵團,往熱鍋底一抹收回,被粘住附著在鍋上的薄面層隨卻凝固成餅,於是另一手即將箔餅揭起疊放在旁。如此一抹一收,一揭一放,十分地快捷。現狀

糖蔥以前是用白色塑膠桶裝,薄餅用另外的塑膠袋裝(見右圖),頗具風味,
但這種包裝在夏天很難長時間保持糖蔥的酥脆狀態。
目前福潭村民開始使用了一種新包裝(見左下圖),採用薄餅和糖蔥分開密封包裝的做法,把兩者放著同一個包裝盒裡,可較長時間保存糖蔥,並把糖蔥薄餅推向市場的一貫想法變為現實。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