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江[中國古代神話怪獸]

帝江[中國古代神話怪獸]

帝江,是中國遠古神話中的神鳥。《山海經》第二卷《西山經·西次三經》云:“又西三百五十里曰天山,多金玉,有青雄黃,英水出焉,而西南流注於湯谷。有神焉,其狀如黃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渾敦無面目,是識歌舞,實惟帝江也。”白話譯文:“西方的天山上,有一隻神鳥,形狀像個黃布口袋,紅得像一團紅火,六隻腳四隻翅膀,耳目口鼻都沒有,但卻懂得歌舞,名字叫做‘帝江’。”除此之外,《神異經》記載的怪獸也叫此名。黃帝、共工氏首領在一些記載當中也被稱為“帝江”。

基本信息

帝鴻與帝江

帝江即帝鴻,古音“大江”與“大鴻”通。

而帝鴻即黃帝——傳說中中華民族的始祖。

帝江 帝江

袁枚(1716年-1798年)的《子不語·蛇王》中也說:“楚地有蛇王者,狀類帝江,無耳目爪鼻,但有口。其形方如肉櫃,渾渾而行,所過處草木盡枯。”這段文字把帝江、蛇(龍)、《莊子·應帝王》中的渾沌(見下文)聯繫在一起,決非偶然。

《莊子·應帝王》載:南海的天帝叫倏,北海的天帝叫忽,中央的天帝叫渾沌。倏和忽兩人常到帝江那裡去玩耍,帝江招待他們非常殷勤周到。有一天倏和忽在一塊兒商量怎樣報答渾沌的恩德。他們說,每個人都有眼耳口鼻——七竅,用來看呀,聽呀,吃東西呀,等等,偏那渾沌一竅也沒有,未免美中不足,我們不如去替他鑿出幾竅來。於是就帶了斧頭、鑿子之類的工具,去給渾沌鑿竅。一天鑿一竅,七天鑿了七竅。但是可憐的渾沌,經他好朋友這么一鑿,卻“嗚呼哀哉,壽終正寢”了。這個有點滑稽意味的寓言,包含著開天闢地的神話的概念。渾沌被倏忽——代表迅疾的時間——鑿了七竅,渾沌本身雖然是死了,但是繼渾沌之後的整個宇宙、世界卻也因之而誕生了。本質上其與開天闢地的渾沌世界毫無關係,這裡只是一個寓言故事。

這裡對“渾沌”大致有三類解釋:

1)以自然之現象解,如李頤、梁簡文帝、成玄英和陸長庚;

2)以人之現象解,如林希逸和胡文英;

3)以歷史之現象解,如宣穎。

古籍記載

《山海經》

帝江 帝江

帝江

源自《山海經》的帝江的形象為識歌舞的神鳥。有的本子為“有神焉”,繁體的“鳥”與“焉”寫法相近,傳抄中可能有差錯,但都講得通。即原意為:像太陽一樣平坦渾圓,耳目口鼻都沒有,但卻懂得歌舞。

《莊子》

帝江[中國古代神話怪獸] 帝江[中國古代神話怪獸]

《莊子·應帝王》中有“南海之帝為儵,北海之帝為忽,中央之帝為渾沌”的句子。又寫到“儵與忽時相與遇於渾沌之地,渾沌待之甚善。儵與忽謀報帝江之德,曰: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此獨無有,嘗試鑿之。日鑿一竅,七日而渾沌死”。這裡的記載顯示渾沌(帝江)的形象乃有人之情而無人之形。

在《莊子·天地》中又有“彼假修渾沌氏之術也,識其一,不知其二。治其內,而不治其外”的句子,帝江之智力實在有限。這裡帝江更被人化而冠以“氏”。這些顯然並不是上古凶獸原型。更為原始的帝江形象出自《山海經·西次三經》,“有神焉,其狀如黃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渾敦無面目,是識歌舞,實為帝江(江讀作鴻)也。”這裡的帝江已和傳說中魔獸的形象很一致了。

《神異經》

再到後來,《神異經》中云:“崑崙西有獸焉,其狀如犬,長毛,四足,似羆(音皮)而無爪,有目而不見,行不開,有兩耳而不聞,有人知性,有腹無五藏,有腸直而不旋,食徑過。人有德行而往牴觸之,有凶德則往依憑之。名為混沌。空居無為,常咋其尾,迴旋仰天而笑。”帝江已經完完全全是凶獸的形象了。

歷史考證

《莊子集解》 《莊子集解》

根據《莊子集解》:南海是顯明之方,故以倏為有;北海是幽暗之域,故以忽為無,中央既非北非南,故以渾沌(帝江)為非無非有者也。倏:喻有象也;忽:喻無形也;渾沌:無孔竅也,比喻自然。倏、忽取神速為名,渾沌以合和為貌。有無二心,會於非無非有之境,和二偏之心執為一中志,故云待之甚善也。倏、忽二帝,猶懷偏滯,未能和會,尚起學心,妄嫌渾沌之無心,而謂穿鑿之有益也。不順自然,強開耳目,乖渾沌之至淳,順有無之取捨,是以不終天年,中途夭折,應了老話:為者敗之。渾沌(帝江),在中國古代神話里,確實是一個天神的名字。《山海經·西次三經》說,西方的天山上,有一隻神鳥,形狀像個黃布口袋,紅得像一團紅火,六隻腳四隻翅膀,耳目口鼻都沒有,但卻懂得歌舞,名字叫做“帝江”。

帝江就是帝鴻,也就是那個作為中央上帝的黃帝,所以寓言便直接把他當做是中央的天帝。至於有人說帝江是黃帝的兒子,那倒恐怕是較後起的傳說。

綜上所述,帝江是一個實實在在的人或神,不是黃帝,也不是渾沌,這些都是後人強加在他身上的身份而已。

神鳥帝江

帝江 帝江

神鳥即帝江,帝江的形象為識歌舞的神鳥。有的本子為“有神焉”,繁體的“鳥”與“焉” 寫法相近,傳抄中可能有差錯,但都講得通。顯然,這裡“帝江”指金烏一樣的神鳥。那么帝江怎么又與帝鴻聯繫在一起呢?帝江即帝鴻,古音“江”與“鴻”通。而帝鴻即黃帝——傳說中中華民族的始祖。袁枚(1716-1798)的《子不語·蛇王》中也說:“楚地有蛇王者,狀類帝江,無耳目爪鼻,但有口。其形方如肉櫃,渾渾而行,所過處草木盡枯。”這段文字把帝江、蛇(龍)、《莊子·應帝王》中的渾沌(見下文)聯繫在一起,決非偶然。

帝江 帝江

帝江就是帝鴻,也就是那個作為中央上帝的黃帝,所以《莊子》寓言便直接把他當做是中央的天帝。至於有人說帝江是黃帝的兒子,那倒恐怕是較後起的傳說。不管帝江是天帝或天帝的兒子,除了追求“返乎自然”、“不識不知”、“無為而治”的道家以外,是沒有人喜歡這個黑糊糊黏連成一片的。所以後世的傳說,帝江是被醜惡化了。《神異經》說帝江是只既像狗又像人熊的野獸,有眼睛卻看不見,有耳朵卻聽不著。因為是個 “睜光瞎”,自己走路很艱難,但別人到哪裡去他卻知道。遇著那有德行的人,他就一股蠻勁地去牴觸他,遇著橫行霸道的惡人,他反而伏伏貼貼,搖頭擺尾地去依靠著他。這種卑賤的脾氣,實在是天然生成。平常沒事的時候,這傢伙,總愛自己咬著自己的尾巴,迴旋著,仰面朝天,哈哈大笑。從這個傳說里,可見人們對於和黑暗差不多同義的帝江,實在是沒有很好的感情的。

部落戰爭

顓頊朝,帝江為共工氏首領。

16世411年(公元前3790年--公元前3380年),顓頊朝進行曆法改革,將祭天地之神權收歸中央王族,用重,黎二氏族祭天地,統一曆法,宗伏羲、建寅,頒顓頊曆。取消各城邦,各氏族的本來曆法,文化及祭天地的神權,以絕天地通,加強中央王族政權的統治力量。引起其他氏族不滿,使夷夏聯盟開始趨於解體。

顓頊任命少昊四裔叔重為木正、該為金正、以修熙為水正、黎為火正、四叔世不失職。重和黎族獨司天地鬼神以來又被稱為“祝融”。不僅顓頊用之,其後裔直至夏、商世司天地。周時,程伯、休父為其後。其疆土北至漠北,東至黑龍江東北,西至崑崙流沙弱水,南至交趾,皆為顓頊之天下。

此時的 共工氏首領 帝江,稱涅(涅為共工自立的天表之地名涅丘),和顓頊數次大戰之後失敗。末代共工被迫率部眾北遷黑龍江及其以北地區,建都北維,領有遼河流域以北直至北極諸地。獨稱霸北方,又因其頭戴干戈、尚武,又名玄武,北方玄武大帝的雛形。後因陷於洪水,半身癱瘓,死後與九嬪同葬於扶餘山(今吉林省境內)。帝俊承襲帝位,成為與中原王族統治地區並立與北方的政權。

中國上古人物3

盤古開天,女媧補天,夸父逐日,共工撞山,燧氏取火,倉頡造字……一切的一切都包含著我華夏兒女在萬年以前那個凶獸橫行的時代,與天地抗衡的鋼鐵精神。而如今,剩下的只有一段段隻言片語的傳說。在這個信仰缺失的年代,我華夏兒女更應知道我們祖先的事跡,因為那裡有我們中華民族的魂魄!炎黃皆非尋常人,中華豈只五千年!

中國古代神話中的四大神獸

中國古代神話中的四大神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