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拉圖的愛情

柏拉圖認為人的知識(理念的知識)是先天固有的,並不需要從實踐中獲得。 他認為,國家就是放大了的個人,個人就是縮小了的國家。 其實,柏拉圖心中至善的城邦,不過是空想的烏托邦。

帕拉圖的愛情帕拉圖的愛情

柏拉圖(前427—前347年)柏拉圖出身於雅典一個大貴族家庭。據說他的名字源於他的寬額頭,真實名字卻被人淡忘了。柏拉圖出生於伯羅奔尼撒戰爭時期,青年時期受過良好的教育,接觸到當時的各種思潮。
柏拉圖20歲拜蘇格拉底為師,跟他學習了10年,直到蘇格拉底被雅典民主派處死。老師的死給柏拉圖以沉重的打擊,他同自己的老師一樣,反對民主政治,認為一個人應該做和他身份相符的事,農民只管種田,手工業者只管做工,商人只管做生意,平民不能參與國家大事。蘇格拉底的死更加深了他對平民政體的成見。他說,我們做一雙鞋子還要找一個手藝好的人,生了病還要清一位良醫,而治理國家這樣一件大事競交給隨便什麼人,這豈不是荒唐?
老師死後,28歲至40歲,先後到過埃及、義大利、西西里等地,他邊考察、邊宣傳他的政治主張。公元前388年,他到了西西里島的敘拉古城,想說服統治者建立一個由哲學家管理的理想國,但目的沒有達到。返回途中他不幸被賣為奴隸,他的朋友花了許多錢才把他贖回來。

柏拉圖雅典後,一邊教學,一邊著作,他的學園門口掛著一個牌子:“不懂幾何學者免進”。這個學園成為古希臘重要的哲學研究機構,開設四門課程:數學、天文、音樂、哲學。柏拉圖要求學生不能生活在現實世界裡,而要生活在頭腦所形成的觀念世界裡。他形象地說:“劃在沙子上的三角形可以抹去,可是,三角形的觀念,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而留存下來。”柏拉圖深知學以致用的道理,按照他的政治哲學培養了各方面的從政人士。
 
柏拉圖許多著作,多數以對話體寫成,常被引用的有:《辯訴篇》、《曼諾篇》、《理想國》、《智者篇》、《法律篇》等。
理念論是柏拉圖哲學體系的核心。他認為物質世界之外還有一個非物質的觀念世界。理念世界是真實的,而物質世界是不真實的,是理念世界的模糊反映。我們可以以美為例來理解柏拉圖所說的感覺世界、理念世界和人的思想認識三者的關係。柏拉圖認為:世間有許多類的事物,當你判斷它是否為美時,心中必然已有了一個美的原型,這心目中美的原型又來源理念世界中存在的那個絕對的美。任何美的事物都無法與美的原型相比,前者不過是對後者的一種模仿,美的事物有千千萬,而美的原型或理念的美卻只有一個。其他事物也是如此,如有了桌子的理念才有各式各樣的桌子,有了房子的理念才有了各式各樣的房子,有了綠色的理念才有了世間的綠色……顯然,他的理念論是客觀唯心的,根本的錯誤在於抹煞了客觀世界而把假想當成了真實。
柏拉圖認為人的知識(理念的知識)是先天固有的,並不需要從實踐中獲得。他認為,人的靈魂是不朽的,它可以不斷投生。人在降生以前,他的靈魂在理念世界是自由而有知的。一旦轉世為人,靈魂進入了肉體,便同時失去了自由,把本來知道的東西也遺忘了。要想重新獲得知識就得回憶。因此,認識的過程就是回憶的過程,真知即是回憶,是不朽的靈魂對理念世界的回憶,這就是柏拉圖認識的公式。他還認為,這種回憶的本領並非所有的人都具備,只有少數有天賦的人即哲學家才具備。因此,他肯定地說:除非由哲學家當統治者,或者讓統治者具有哲學家的智慧和精神,否則國家是難以治理好的。這種所謂“哲學王”的思想即是他理想國的支柱。
《理想國》涉及柏拉圖思想體系的各個方面,包括哲學、教育、文藝、政治等內容,主要是探討理想國家的問題。他認為,國家就是放大了的個人,個人就是縮小了的國家。人有三種品德:智慧、勇敢和節制。國家也應有三等人:一是有智慧之德的統治者;二是有勇敢之德的衛國者;三是有節制之德的供養者。前兩個等級擁有權力但不可擁有私產,第三等級有私產但不可有權力。他認為這三個等級就如同人體中的上中下三個部分,協調一致而無矛盾,只有各就其位,各謀其事,在上者治國有方,在下者不犯上作亂,就達到了正義,就猶如在一首完美的樂曲中達到了高度和諧。
其實,柏拉圖心中至善的城邦,不過是空想的烏托邦。他認為:理想的國家縱然還不能真實存在,但它卻是唯一真實的國家,現存各類國家都應向它看齊,即使不能完全相同,也應爭取相似。這就是柏拉圖對他的理想國家所持的態度。柏拉圖在文藝、美學等方面,也有成套的理論主張。他的“對話”妙趣橫生、想像豐富,依此他完全有資格被列入古代文學大師之列。然而,他卻起勁地貶低和非難文學家及詩人,他認為,一切文藝家的作品,歸根結底是模仿別人的仿製品。
什麼是"柏拉圖式愛情"呢?
柏拉圖亞里士多德是古希臘哲學家中最有影響的人,而在他們兩個人中間,柏拉圖對於後代所起的影響尤其來得大。柏拉圖著書以他的老師蘇格拉底之口表述說,當心靈摒絕肉體而嚮往著真理的時候,這時的思想才是最好的。而當靈魂被肉體的罪惡所感染時,人們追求真理的願望就不會得到滿足。
在歐洲,很早就有被我們中國人稱之為"精神戀愛"的柏拉圖式,這種愛認為肉體的結合是不純潔的是骯髒的,認為愛情和情慾是互相對立的兩種狀態,因此,當一個人確實在愛著的時候,他完全不可能想到要在肉體上同他所愛的對象結合。
在今天的人們看來,柏拉圖推崇的精神戀愛,實際上指的是同之間的一種愛,古希臘人認同戀的過程更多地是靈交神交,而非形交。柏拉圖堅信"真正"的愛情是一種持之以恆的情感,而惟有時間才是愛情試金石,惟有超凡脫俗的愛,才能經得起時間的考驗。
美國的社會學者對"柏拉圖式的愛情"是只有神交的"純愛情",還是雖有形交卻偏重神交的高雅愛情,也眾說紛紜。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即柏拉圖認為愛情能夠讓人得到升華。他說,對活得高尚的男人來說,指導他行為的不是血緣,不是榮譽,不是財富,而是愛情。世上再也沒有一種情感像愛情那樣深植人心。
愛情,無疑是使人向善、向上的力量。

有一天,柏拉圖問老師蘇格拉底什麼是愛情老師就讓他先到到麥田裡去,摘一棵全麥田裡最大最金黃的麥穗來,期間只能摘一次,並且只可向前走,不能回頭。
柏拉圖於是按照老師說的去做了。結果他兩手空空的走出了田地。老師問他為什麼摘不到?
他說:因為只能摘一次,又不能走回頭路,期間即使見到最大最金黃的,因為不知前面是否有更好的,所以沒有摘;走到前面時,又發覺總不及之前見到的好,原來最大最金黃的麥穗早已錯過了;於是我什麼也沒摘。
0 h* x; [; M6 v3 ~老師說:這就是“愛情”。' R* H+ x7 e4 X
7 V7 l2 t# Z+ v5 p之後又有一天,柏拉圖問他的老師什麼是婚姻,他的老師就叫他先到樹林裡,砍下一棵全樹林最大 最茂盛、最適合放在家作聖誕樹的樹。其間同樣只能砍一次,以及同樣只可以向前走,不能回頭。! p6 X6 _+ n# {5 u! t3 E
柏拉圖於是照著老師的說話做。今次,他帶了一棵普普通通,不是很茂盛,亦不算太差的樹回來。老師問他,怎么帶這棵普普通通的樹回來,他說:“有了上一次經驗,當我走到大半路程還兩手空空時,看到這棵樹也不太差,便砍下來,免得錯過了後,最後又什麼也帶不出來。”: w. c' u7 [8 p
 老師說:“這就是婚姻!”% t& d* {: F0 W1 @. n
7 g3 e" U, Z% c' f8 _
 人生就正如穿越麥田和樹林,只走一次,不能回頭。要找到屬於自己最好的麥穗和大樹,你必須要有莫大的勇氣和付出相當的努力
Q: _: ?3 @/ z) C2 G
柏拉圖式的愛情高尚,最美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