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瓦國

希瓦國

希瓦國(Khanate of Khiva),中亞的封建國家。或稱花拉子模國。基本領土為阿姆河下游的花拉子模綠洲,統治範圍西及裏海,南達呼羅珊北部。19世紀初,人口約50~70萬。主要居民為烏茲別克人,次為土庫曼人、卡拉卡爾巴克人和哈薩克人,信奉伊斯蘭教(遜尼派),大多從事農業和畜牧業。奴隸(多半是伊朗人和俄國人)被廣泛使用於農業勞動。

國的興衰

16世紀初,花拉子模被昔班尼征服。他死後,暫歸伊朗統治。約1512年,當地居民在伊斯蘭教遊方教士首領鼓動下趕走伊朗總督,擁立烏茲別克王族伊爾巴爾斯(1512~1525在位)為,建立獨立的國家。首都最初在烏爾根奇,後因阿姆河改道(約1570),於16世紀末遷至希瓦(今鹹海南之基發)。建國初期,政局動盪。1537~1538年間,一度被布哈拉軍隊占領。哈吉姆統治時(1558~1602),國局勢相對穩定,但在1593年復被布哈拉征服。1598年,恢復獨立。阿拉布·穆罕默德(1602~1623在位)即位之初,俄國哥薩克人兩次竄至烏爾根奇搶劫,被希瓦人民殲滅。1622年,

王子伊爾巴爾斯等發動叛亂,被廢,並被挖掉雙目,從此開始長時期的王族內訌及烏茲別克人與土庫曼人之間的激烈鬥爭。'" class=link>阿布勒哈茲·巴哈杜爾即位後,混亂局面結束,國勢轉強,他和他的兒子阿努沙(1663~1687在位)曾多次侵入國'" class=link>布哈拉國境。1717年,俄皇彼得一世派軍遠征希瓦,慘遭失敗。1740年,希瓦被伊朗納迪爾沙征服。納迪爾沙死後,希瓦擺脫伊朗的控制,但內亂日甚。從1763年起,烏茲別克孔格勒首領掌握實權,成為傀儡。1804年,伊爾土澤爾(1804~1806在位)廢除“傀儡”,建立孔格勒王朝。穆罕默德·拉希姆時期(1806~1825)國實現政治統一,國勢日益強盛。19世紀上半期,希瓦與布哈拉為爭奪謀夫城進行長期戰爭。與此同時,它面臨來自俄國日益嚴重的威脅。1873年,國淪為俄國的保護國(見俄國征服中亞)。1920年2月,在當地人民和蘇俄紅軍的打擊下,國覆亡,建立花拉子模蘇維埃人民共和國。1924年併入烏茲別克和土庫曼兩加盟共和國。

經濟文化

16~17世紀時,國經濟衰落,文化水平極低。17世紀中期,阿布勒哈茲·巴哈杜爾撰寫有關自己王朝的歷史著作時,除他本人外,國內竟找不到勝任此工作的人。18世紀末,經濟文化出現轉機。19世紀上半期,由於灌溉系統的擴大和改善,農業特別是棉花等經濟作物普遍發展;金屬製造、陶器手工業發達,商業和對外貿易活躍文化和建築也呈現繁榮興旺景象希爾·穆罕默德(即穆尼斯)及其侄穆罕默德·里扎(即阿格希)撰寫的關於花拉子模的歷史著作內容詳細、史料豐富,遠遠超過布哈拉和浩罕國保留至今的全部歷史著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