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爾尼姓

布爾尼姓

布爾尼[布爾尼、博尼,讀音作bùěr ní,滿語為Bulni Hala]源於滿族,出自明朝時期女真布爾尼部,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為氏。居尼馬察地區(今黑龍江穆稜興凱湖彼岸、俄羅斯烏蘇里斯克一帶),在清朝中、晚期以後多冠漢姓為卜氏、布氏。

簡介

布爾尼[布爾尼、博尼,讀音作bù ěr ní,滿語為Bulni Hala]源於滿族,出自明朝時期女真布爾尼部,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為氏。居尼馬察地區(今黑龍江穆稜興凱湖彼岸、俄羅斯烏蘇里斯克一帶),在清朝中、晚期以後多冠漢姓為卜氏、布氏。

姓氏淵源

布爾尼姓孛兒只斤·林丹汗
第一個淵源:源於滿族,出自明朝時期女真布爾尼部,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滿族布爾尼氏,源出金國時期女真博尼部,滿語為Bulni Hala,世居尼馬察地區(今黑龍江穆稜興凱湖彼岸、俄羅斯烏蘇里斯克一帶),在清朝中、晚期以後多冠漢姓為卜氏、布氏。

第二個淵源:源於蒙古族,出自清朝初期漠南蒙古林丹汗之孫布爾尼,屬於以先祖名字漢化為氏。

滿清王朝在清朝建立初期,通過懷柔為主、軍事為輔的政策征服了整個蒙古,並通過安撫和重用蒙古王公貴族,大大加強了對蒙古人民的統治。但是,對漠南蒙古的征服卻並不是一帆風順的,他們碰到過漠南蒙古的一系列反抗,其中的“布爾尼之變”就是史記重要的一筆。

孛兒只斤·林丹汗是蒙古最後一位大汗,他的長子孛兒只斤·額哲因病去世以後,其弟孛兒只斤·阿布奈襲為親王。但是,由於孛兒只斤·阿布奈對先人的恥辱耿耿於懷,因此強烈抵禦朝見滿清皇帝,所以滿清朝廷便將其革職下獄,囚禁在盛京(今遼寧瀋陽)。孛兒只斤·阿布奈有二子,長子孛兒只斤·布爾尼,次子孛兒只斤·羅不藏。孛兒只斤·布爾尼被滿清政府指定襲為漠南察哈爾蒙古親王。

孛兒只斤·布爾尼在清康熙十四年(公元1675年)乘清政府平定“三藩”時毅然舉兵反清。但起義不到兩個月即被滿清政府鎮壓,孛兒只斤·布爾尼和弟弟孛兒只斤·羅不藏率眾逃走。按清朝官方記載,科爾沁親王沙津親率騎兵追上,將布爾尼、羅不藏二人逐一射死。

而在布爾尼的家鄉卻一直傳說:“布爾尼並沒有死,而是躲到了察蘇圖查乾烏拉(今內蒙古通遼扎魯特旗)。”當地世代流傳有許多關於布爾尼的傳說,如:在察哈爾布楚草原(今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孛兒只斤·布爾尼曾在那裡安營紮寨;在察哈爾奧倫灶(今內蒙古赤峰多倫諾爾),孛兒只斤·布爾尼在那裡挖了很多行軍灶以迷惑清軍,讓追兵以為他的軍隊還有很多,最後清軍追到那裡就真的撤退了;在甘珠爾山(今內蒙古新巴爾虎左旗阿木古郎鎮甘珠爾蘇木),孛兒只斤·布爾尼在那裡曾狩獵,併到套乾本布仁(今內蒙古科爾沁左翼中旗)露宿;在布都恩莫(今地待考),有孛兒只斤·布爾尼當時種植的樹,並說“當這棵樹的枝葉長到地面的時候,我將回來。”……

在許多自稱為孛兒只斤·布爾尼後裔子孫的蒙古族人中,多以先祖名字為姓氏,稱布爾尼氏,後多冠漢姓為布氏、簿氏、卜氏、金氏、趙氏等。

郡望堂號

布爾尼姓察哈爾
1.郡望:

察哈爾:中國舊省級行政區,簡稱“察”,以察哈爾蒙古族命名,宋、元兩朝時期稱察哈爾路,歸屬察哈爾萬戶所轄,其時地域包括河北、內蒙古烏蘭察布盟和錫林郭勒盟一部、山西等地部分地區。察哈爾建省於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治所在張家口(時稱張家口廳,原名張垣)。張自忠將軍曾任察哈爾省主席。在清朝時期,察哈爾不是一個省,而是叫“張垣特區”。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察哈爾改為察哈爾特別區,有六個旗和十一個縣,即張北、多倫、沽源、商都、寶昌、康保、興和、陶林、集寧、豐鎮和涼城。民國十七年(公元1928年) 察哈爾成為一個省,興和、陶林、集寧、豐鎮和涼城劃入綏遠省,並自河北省口北道宣化府劃入以下十縣:宣化、赤城、萬全、懷來、蔚縣、陽原、龍關、延慶懷安、涿鹿,全部的旗隸屬於錫林郭勒盟。察哈爾省自1937~1945年被日寇占領並成為德穆楚克棟魯普領導的日控制區蒙疆的一部分。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由馮玉祥將軍和吉鴻昌將軍在張家口成立於民國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3月2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行政區劃重新進行了調整。1952年,察哈爾省廢設,現主要在內蒙古自治區境內,也有部分地區劃入北京市和河北省

歷史名人

布爾尼姓孛兒只斤·布爾尼
孛兒只斤·布爾尼:(生卒年待考),蒙古族,漠南蒙古林丹汗之孫;蒙古察哈爾人(今內蒙古鄂爾多斯察哈爾)。著名清朝初期察哈爾親王,蒙古族布爾尼氏得姓始祖之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