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喇格父子

布喇格父子

布喇格父子,英國物理學家,他們的主要貢獻都在X射線晶體學方面,並將X射線衍射理論和技術套用到無機化學、有機化學、土壤學、金屬學和生物學等領域。

布喇格父子

正文

英國物理學家,他們的主要貢獻都在X射線晶體學方面,並將X射線衍射理論和技術套用到無機化學、有機化學、土壤學、金屬學和生物學等領域。
W.H.布喇格(William Henry Bragg 1862~1942)1862年7月2日生於威格頓。1881年經考試獲得劍橋大學的獎學金而入學,1884和1885兩年連續獲得該校數學比賽優勝獎,1885年畢業後去澳大利亞,1885~1908年擔任阿德萊德大學教授,其間1903年兼任澳大利亞科學發展學會天文數理組主席,1907年被選為英國皇家學會會員。1909~1915年任英國利茲大學物理學教授,1915~1923年任倫敦大學教授,1923~1942年任皇家研究所教授和所長。

布喇格父子布喇格父子

W.L.布喇格(William Lawrence Bragg 1890~1971)1890年3月31日生於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在阿德萊德大學學習數學,1909年隨父回國轉入劍橋大學改學物理,1911年畢業。1912年經考試獲得劍橋大學自然科學一等榮譽獎,隨即在J.J.湯姆孫的指導下工作。1919~1937年任曼徹斯特大學物理學教授,1921年被選為英國皇家學會會員,1938~1953年擔任卡文迪什實驗室教授和主任。1954~1966年擔任皇家研究所教授和所長。曾被選為中國物理學會名譽會員。

布喇格父子布喇格父子

W.H.布喇格從1904年開始研究放射性物質。通過實驗與分析,他指出不同的放射性物質所發射的α 粒子的初始速率、射程、電離能力都不同。
1912年秋,M.von勞厄等發現了晶體X射線的衍射作用,引起了W.L.布喇格的注意而對此進行深入研究。他指出,晶體中整齊排列相互平行的原子面可以看成衍射光柵,勞厄等照片上的斑點是這個光柵反射X 射線的結果,並推導出著名的布喇格公式(見X射線衍射)。這個公式反映了X 射線的波長和晶面間距之間的定量關係,因而既可測定X 射線波長,又可作為探索晶體結構特徵的有力工具。1913年W.H.布喇格製成了第一台X 射線攝譜儀,測定了許多元素的標識X 射線的波長。他們父子二人利用這台儀器測定了金剛石、水晶等幾種簡單晶體的結構,並研究出晶體結構分析的方法。這就從理論及實驗上證明了晶體結構的周期性與幾何對稱性,奠定了X射線譜學及X射線結構分析的基礎,從而為深入研究物質內部結構開闢了可靠的途徑。為此,1915年布喇格父子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布喇格父子布喇格父子
布喇格父子在學生們和各國來訪學者的合作下,繼續改進他們的工作。他們首次推算了晶體中正負離子的半徑;改進了X射線攝譜儀及計算方法,可以測定X射線的衍射強度及多至11個參量的複雜晶體結構,包括當時所能得到的各種矽酸鹽結構。他們的研究領域從無機物擴大到有機化合物、金屬和合金乃至生物學等。在W.L.布喇格的指導下,A.J.布萊德雷和H.利普森等人發展了X射線粉末(多晶)衍射法在金屬研究中的套用,研究了許多複雜結構(如γ-黃銅和 α-錳)、合金的有序-無序現象、永磁材料、相平衡等等。W.L.布喇格大力支持了他的學生們對血紅蛋白、脫氧核糖核酸 (DNA)結構和肌肉收縮時的滑移機制、金屬位錯理論等的研究工作,從各方面推動了 X射線光譜分析和晶體學乃至分子生物學的發展。在他的努力下,卡文迪什實驗室爭取到醫學研究委員會的資助,建立了居於世界前列的分子生物學研究實驗室。1957~1958年間,他和學生們合作,用置換重原子的技術和測定同構衍生物結構的方法解讀出了肌紅蛋白和血紅蛋白的三維結構。
布喇格父子,特別是W.L.布喇格在綜合與組織不同學科領域的科學研究方面作出了巨大的努力。他們還十分注意科學教育工作,培養以及與他們合作的各國學者(包括中國學者在內)近百人。英國皇家研究所從1826年M.法拉第開始,就有每年聖誕節舉行學術報告的傳統,在他們前後30年的主持下,從未中斷,並常親自主講,吸引著青年科學工作者的注意。
W.H.布喇格於1942年3月12日逝世於倫敦,臨死前兩天還在工作。W.L.布喇格1966年退休後仍關心晶體學研究及科學普及工作,1971年7月1日在英格蘭的伊普斯威奇逝世。

配圖

相關連線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