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哈十二平均律

巴哈十二平均律,屬於音樂領域,是一部鋼琴曲集,屬於音樂學專業學生的必備課業。

概況

舒曼曾說:「將『平均律鋼琴曲集』作為每日必備的課業,你必能成為一位出色的音樂家。事實上,許多偉大的音樂家都曾認真研究這套曲集,莫札特與貝多芬都曾親筆抄寫其中的一些賦格曲,蕭邦在寫前奏曲之前也曾細心研究過這本曲集,大指揮家畢羅則將它們比喻為音樂上的「舊約聖經」,認為是鍵盤音樂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介紹

巴哈的「平均律」共有兩卷,每一卷各有二十四首前奏曲與賦格,所以這套作品也被稱為巴哈的「四十八首前奏曲與賦格」,各自具有獨立的特性,分別以二十四個大小調寫成。在巴哈之前並非沒有人寫過包含二十四個調的曲集,Johan Kasper Fischer(1665-1746)曾以十九個不同的調,譜寫二十首前奏曲與賦格,1719年,Johann Mateheson也寫過包括所有調性的數字低音練習曲集。但是,巴哈的「平均律」卻是第一部完整且具有全部調性的鋼琴曲集。
這套曲集的誕生,不僅證實了自由調律法的可行性,使得各調性之間能夠自由轉調,並且在形式、風格上也顯得多彩多樣,第一卷中直接採用了巴哈的鋼琴小曲集,而第二卷則包含了時期更廣的一些作品,其中甚至有一些接近初期奏鳴曲式的作品。巴哈的賦格曲寫作手法,更是達到了顛峰造極的境界。
許多鋼琴家以這套鋼琴曲集作為每日練琴的課業,從其中練習技巧、訓練音樂性、掌握音樂的奧妙。從留下的錄音中,我們可以聽見李希特(Sviatoslav Richter)速度稍快、但是動態十足、充滿情感幅度的演奏;還有匈牙利鋼琴家席夫(Andras Schiff)晶瑩剔透、一顆顆珍珠般音色的音符;以及杜蕾克(Rosalyn Tureck)生命力盎然的巴哈。當然,還不能遺漏了顧爾德(Glenn Gould),這位特立獨行、但是每每有令人拍案叫絕的詮釋的鋼琴怪傑,只是聽音樂的時候,可能要習慣接受聽見唱片中他時時發出的低吟。
如果音樂家要每日研究巴哈的「十二平均律」,那么作為一位愛樂者,每日聆聽這套偉大的作品似乎也不為過。最近音響里每天幾乎放的都是這套曲集,而且百聽不厭。當唱片多到要煩惱今天該聽什麼,甚至想不出什麼適合現在的心情時,選擇巴哈從來都不會令人後悔。這陣子聽得最多的是李希特版,巴哈的音樂在他手底下,除了結構與規律之外,一首首前奏曲與賦格都顏色鮮明了起來,在這完整的世界裡,情感顯得多么純粹。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