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亥雜詩·文侯端冕聽高歌

己亥雜詩·文侯端冕聽高歌

《己亥雜詩》寫於公元1839年(道光十九年己亥)龔自珍辭官返鄉之時,由農曆四月二十三日起,至十二月二十六日止,計315首,全屬七言絕句(其中部分不依近體格律的古絕),堪稱中國詩史上最大規模的組詩,又從某種意義上可視為龔自珍的詩體自傳。可以說,在這一組詩中,定庵向時人、也向後人集中展示了自己複雜而又饒具魅力的內心世界。研究龔自珍其人、其文學成就,《己亥雜詩》應是重中之重。

基本信息

【名稱】《 己亥雜詩 ·文侯端冕聽高歌》

【年代】 清代

【作者】 龔自珍

【體裁】 七言絕句

作品原文

己亥雜詩

文侯端冕聽高歌①,少作精嚴故不磨②。

詩漸凡庸人可想,側身天地我蹉跎。

(詩編年始嘉慶丙寅③,終道光戊戌④,勒成二十七卷。)

作品注釋

①“文侯”句:《禮·樂記》載,魏文侯聽古樂時穿上莊重的冕服,表示恭敬。這裡是比喻自己少年寫詩時態度嚴謹肅穆。

②故:通“固”,有“應該”之意,非“所以”之意。

③嘉慶丙寅:公元1806年(嘉慶十一年),作者十五歲。

④道光戊戌:公元1838年(道光十八年),作者四十七歲。

作品簡析

對龔自珍來說,此次辭官返鄉是他人生的一個重要關捩(儘管他不能預見自己已經來日無多),所以,將詩作編年條理亦是總結心路歷程之重要一端。此篇即編訂詩集後有感而作,排在《己亥雜詩》第六十五首。

讀此詩除了領略定庵對“少作”的自負以及由此引發今日“英雄末路以詩傳”(舒位詩語)的積鬱心跡之外,尤其令人感慨的是其中透漏出的詩歌創作的訊息。此時定庵還有二十七卷詩歌,保守估計,以每卷四十首計算,定庵自編定詩歌應有一千首上下,然而其詩今存除315首《己亥雜詩》外,僅得近300首,散佚在70%以上,其中當有許多干將出匣、精光四射的作品。這實是龔詩研究、清代詩歌研究,亦是古典詩歌研究無可彌補的損失。

作者簡介

龔自珍像 龔自珍像

  龔自珍

(1792—1841)清代思想家、文學家,近代改良主義的先驅。字爾玉,又字璱人,號定庵;更名易簡,字伯定;又更名鞏祚,號定盦;晚年居住崑山羽琌山館,又號羽琌山民。仁和(今浙江杭州)人。出身於世代官宦學者家庭。27歲中舉人,38歲中進士。曾任內閣中書、宗人府主事和禮部主事等官職。主張革除弊政,抵制外國侵略,曾全力支持林則徐禁除鴉片。48歲辭官南歸,50歲暴卒於江蘇丹陽雲陽書院。他的詩文主張“更法”、“改圖”,揭露清統治者的腐朽,洋溢著愛國熱情,被柳亞子譽為“三百年來第一流”。他一生創作,詩、詞、文都有建樹,被後世稱為“近代文學開山作家”。著有《定庵文集》,留存文章300餘篇,詩詞近800首,今人輯為《龔自珍全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