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野網

巨野網

巨野,古系沼澤之地,因古有大野澤而得名。 巨野,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 “巨野之勝在金山,金山之勝在秦王洞”。

國聯巨野網簡介】
巨野網 logo巨野網 logo

巨野網起名源於中國行政劃分——山東省菏澤市巨野縣。
巨野 古系淵澤之地,因古有大野澤而得名。位於山東省菏澤市東部,鄰接濟寧市,是菏澤地區的東大門,地處東經115度47分至116度13分,北緯35度5分至35度30分。總面積1303平方千米。總人口93萬人(2003年)。縣人民政府駐巨野鎮。
巨野地圖巨野地圖

巨野縣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雨量適中,年均氣溫13.5市攝氏度,年均日照2529小時,年均降水時741.9毫米,無霜期270天。境內田野平闊,土壤肥沃,屬黃河沖積平原,東南部有少部分山丘,面積14.5平方公里,主要河流有萬福河、洙水河、洙趙新河和鄆巨河。
歷史文化
巨野,因古有大野澤而得名,是春秋“西狩獲麟”之地,秦末彭越起兵之所,東臨孔子故里曲阜,西陲牡丹之鄉菏澤。近代著名的“巨野教案”亦發生於此。西漢建縣,唐武德四年置麟州,故巨野又稱麟州。
 
巨野,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秦末漢初大將彭越、三國曹魏大將李典、北宋文學家王禹偁、蘇門學士晁補之,清末武狀元田在田都誕生在這塊土地上。境內現存古昌邑城遺址、《皇覽》所載的蚩尤墓、春秋時期的麒麟台、戰國時期的齊魯會盟台、有鬼斧神工之譽的金山秦王洞、芳齡千載的永豐塔、世稱“文絕、書絕、碑絕”的屏盜碑及明代建造的大成殿等眾多名勝古蹟。
巨野,近聖人之居,沐玄歌之化,是一片豐厚的文化沃土,留下了眾多的珍貴文物。1977年發掘的紅土山西漢昌邑王劉髆墓出土玉璧、青圭、玉具劍,代表了我國制玉的最高水平。巨野石佛寺北齊造像刊經碑,碑文出現了4個簡體字,是迄今已知的年代最早的簡化字,從而把我國出現簡化字的歷史推溯至南北朝時期。
 
巨野,民間藝術十分繁榮,是全國著名的“戲曲之鄉”、“農民繪畫之鄉”和“武術之鄉”。流行在巨野的劇種較多,主要有山東梆子、豫劇、棗梆、大平調、四平調、柳子戲、兩夾弦等,民間的“大姚班”、 “田家班”等均系當地古老戲班,至今已有300年的歷史。巨野的書畫藝術可追溯至秦漢時期,現有國家級美協會員1人,省級會員20多人,市級會員900多人,專業從事繪畫藝術人才1500多人,形成了“家家溢墨香,戶戶繪新村”的民眾性文化活動。巨野武術文化源源流長,自宋代始就已成為廣泛的民眾性活動,多數村莊都有一兩處習武場,習武強身已成為廣大民眾農閒時的娛樂選擇。
金山金山

巨野縣書畫研習傳統可追溯到秦漢時期,歷代流派紛呈。卜子夏,王禹偁、晁補之、晁公武、劉藻等歷代名家無不詩文書畫兼工。近年來,巨野縣書畫藝術更有長足進步,揮毫潑墨蔚成風氣。諸多畫家及作品被錄入《中國書畫大辭典》、《中國書畫作品精選》等大型典籍。作品流布於日本、新加坡、韓國、香港、澳門等國家和地區,部分精品被人民大會堂、天安門城樓、中國歷史博物館收藏。為慶祝建黨八十周年,由巨野縣80位農民畫師創作的《中華大富貴圖》被天安門城樓管理局收藏。巨野當家畫種工筆牡丹,以雅俗共賞、工整典雅、雍容大方、色彩絢麗等特點享譽海內外,為北京榮寶齋、廣州友誼商店、西安古樓書畫市場等全國90家知名書畫市場和畫店的當家品種,他們懸掛或出售的工筆牡丹畫80%出自巨野,被譽為“中國工筆牡丹畫之鄉”。
歷史沿革
巨野,古系沼澤之地,因古有大野澤而得名。早在原始社會,就有氏族部落聚居。伏羲氏族曾在大野澤“農耕漁獵”。西漢前,就已有“桑麻之業”。巨野縣設定於西漢初,至今有兩千餘年歷史。夏商時期,巨野地屬徐州北境;西周至春秋為魯國西境,是魯哀公西狩獲麟之地;戰國時屬宋,後改屬齊國;秦屬碭郡;漢至三國時期屬山陽郡;晉至南北朝為高平郡;隋朝時期,巨野分屬鄆州、曹州和金鄉縣;唐至五代屬河南道鄆州;宋歸屬濟州;元明時屬濟寧府、兗州府;清雍正十三年改屬曹州府;民國十七年為山東省直屬縣;1953年歸屬菏澤專區;1958年改屬濟寧專區;1959年改歸菏澤專區,2001年菏澤專區改為菏澤市,巨野縣屬菏澤市管轄
金山巨野,因古有大野澤而得名,是春秋“西狩獲麟”之地,秦末彭越起兵之所,東臨孔子故里曲阜,西陲牡丹之鄉菏澤。近代著名的“巨野教案”亦發生於此。西漢建縣,唐武德四年置麟州,故巨野又稱麟州。
歷史名人
巨野,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秦末漢初大將彭越、三國曹魏大將李典、北宋文學家王禹偁、蘇門學士晁補之,清末武狀元田在田都誕生在這塊土地上。
名勝古蹟。
境內現存古昌邑城遺址、《皇覽》所載的蚩尤墓、春秋時期的麒麟台、戰國時期的齊魯會盟台、有鬼斧神工之譽的金山秦王洞、芳齡千載的永豐塔、世稱“文絕、書絕、碑絕”的屏盜碑及明代建造的大成殿等眾多名勝古蹟。
珍貴文物
巨野,近聖人之居,沐玄歌之化,是一片豐厚的文化沃土,留下了眾多的珍貴文物。1977年發掘的紅土山西漢昌邑王劉髆墓出土玉璧、青圭、玉具劍,代表了我國制玉的最高水平。巨野石佛寺北齊造像刊經碑,碑文出現了4個簡體字,是迄今已知的年代最早的簡化字,從而把我國出現簡化字的歷史推溯至南北朝時期。
繁榮的民間藝術
巨野,是全國著名的趙新建《霜冷》[1]“戲曲之鄉”、“農民繪畫之鄉”和“武術之鄉”。流行在巨野的劇種較多,主要有山東梆子、豫劇、棗梆、大平調、四平調、柳子戲、兩夾弦等,民間的“大姚班”、“田家班”等均系當地古老戲班,至今已有300年的歷史。巨野的書畫藝術可追溯至秦漢時期,現有國家級美協會員1人,省級會員20多人,市級會員900多人,專業從事繪畫藝術人才1500多人,形成了“家家溢墨香,戶戶繪新村”的民眾性文化活動。其中代表為老畫家劉昌傑、黃恩濤,中青年畫家高觀凌劉春祥、高譚印等,巨野籍的在外畫家趙新建。巨野武術文化源源流長,自宋代始就已成為廣泛的民眾性活動,多數村莊都有一兩處習武場,習武強身已成為廣大民眾農閒時的娛樂選擇。
書畫研習傳統
巨野縣書畫研習傳統可追溯到秦漢時期,歷代流派紛呈。卜子夏,王禹偁、晁補之、晁公武、劉藻等歷代名家無不詩文書畫兼工。近年來,巨野縣書畫藝術更有長足進步,揮毫潑墨蔚成風氣。諸多畫家及作品被錄入《中國書畫大辭典》、《中國書畫作品精選》等大型典籍。作品流布於日本、新加坡、韓國、香港、澳門等國家和地區,部分精品被人民大會堂、天安門城樓、中國歷史博物館收藏。為慶祝建黨八十周年,由巨野縣80位農民畫師創作的《中華大富貴圖》被天安門城樓管理局收藏。巨野當家畫種工筆牡丹,以雅俗共賞、工整典雅、雍容大方、色彩絢麗等特點享譽海內外,為北京榮寶齋、廣州友誼商店、西安古樓書畫市場等全國90家知名書畫市場和畫店的當家品種,他們懸掛或出售的工筆牡丹畫80%出自巨野,被譽為“中國工筆牡丹畫之鄉”。

旅遊風景

永豐塔

巨野永豐塔巨野永豐塔

永豐塔又稱梵塔、大佛寺塔。位於巨野縣城東南隅,南臨人民路,西毗永豐街,北接文廟,東為麟州大酒店。古“巨野八景”之一。《巨野縣誌》載:“永豐塔,傳為唐人所建,未合尖而止,宋人續之”。經考證,此塔建造年代當為北宋嘉佑年間,距今約千年的歷史。是巨野古老文明的象徵。 該塔為平面等邊八角四門樓閣式磚塔。《據《巨野縣誌》記載,明初洪水泛濫,巨野淪湮,塔沒二級。地面現存五級,通高30.3米,一至五級的高度分別為6.3、6.5、4.1、3.9、3米,塔剎6.5米(含寶頂),底部周長40米,上部周長36米。第一級為磚疊挑檐,即用磚疊澀挑出,繼而遞迭收分而成。古樸渾厚,端莊凝重。其他各級皆由華拱兩挑組成上承托檐,交叉盤錯,更顯繁縟玲瓏。每級的東、南、西、北四面各設有券門,明暗有別,或進之為天井,或直通塔內迴廊。塔體各級高度自下而上逐層遞減,收分得體。底層設有塔心室,由北門可入。室壁鑲嵌6塊宋代佛教石造像,原為大佛寺遺物,1961年維修時嵌入。室內有石台階可至第二層南門,再沿塔檐繞轉西門,繼而逐層盤鏇而上可達塔頂。扶欄四望,全城景色盡收眼底。塔下碧波粼粼,水色天光,交相輝映,朝暉夕霞,古塔倒影,甚為壯觀。這便是著名勝景“梵塔朝暉”。 塔是佛教的建築物,是供奉“舍利”之所。梵文稱為“浮屠”,音譯作“塔婆”、“佛固”等,即“方墳”、“靈廟”之意。所以又稱之為梵塔。塔的建築形式早在東漢明帝時期便隨著佛教的興起而由印度傳入中國,後又受到我國傳統文化和亭、台、樓、閣等古建築的影響,而逐漸演變成具有獨特藝術形式和風格的中國塔。塔和寺又是密不可分的,或塔為寺立,或寺因塔設。永豐塔“坐落於巨野縣儒學前大佛寺內”(《巨野縣誌》),所以又稱大佛寺塔。大佛寺因寺內有丈八大銅佛而得名,原占地20餘畝,位於永豐塔以東。寺內建有佛殿和塔院,古柏參天,遮空蔽日;煙繞霞蔚,暮鼓晨鐘;遊客紛至沓來,香火旺盛,是當時巨野著名的遊覽勝地。惜寺院今已無存,唯巍峨壯觀的古塔,跨越千年時空,銘記歷史滄桑,留下一串串悲壯、神奇而動人的傳說…… 永豐塔之名源由史籍無考。相傳古大野地勢低洼,諸水集積。常有黑龍作亂於此,洪水肆虐,民不聊生。托塔李天王奉命降妖,將寶塔分為三截,底部降鄆城,塔身擲巨野,塔尖落金鄉,分別將黑龍之首、身、尾三處牢牢鎮住。黑龍被降服,洪水退卻,大野澤漸涸,露出良田沃野。因此後人將塔名冠以“永豐”,意謂鎮邪惡,呈祥瑞,以祈年年歲歲五穀豐登。這雖是古老的神話傳說,卻反映出古代勞動人民戰勝自然災害的堅強信念和對幸福美好的嚮往祈盼。
巨野文廟

www.juye.la  巨野網 文廟www.juye.la 巨野網 文廟

巨野文廟巨野文廟位於巨野縣城東南隅,永豐塔北約一百米處.宋金時期巨野文廟原建於城北,屢經河患,廢立不一.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縣丞呂讓移建於今址.歷代多次增修擴建,至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縣令章弘鼎新正殿,續成諸祠,規制乃備,占地三十餘畝,前後五進院落及東西跨院,共建有殿,堂,樓閣,齋,廡,亭,坊近百間.自南而北以太和元氣坊,欞星門,泮池,戟門,大成殿,明倫堂,尊經閣等形成文廟中軸線兩側建有進德齋,修業齋,東廡,西廡,名宦祠,鄉賢祠,忠義祠,東華門,西華門等,東跨院為文昌祠,是儒學所在地西跨院為啟聖祠,後改作訓導宅.隆十八年1753年.巨野縣知縣朱容極在此建麟州書院,此後經道光,光緒以及民國年間多次建修葺,書院更具規模,志名遠播.大成殿內祀有孔子,四配顏回,曾參,子思,孟軻,十二哲閔損,冉雍,端木賜,仲由,卜商,有若,冉耕,宰予,冉求,言偃,顓孫師,朱熹的塑像.兩討債列"七十二賢"牌位.整個建築布局得當,錯落有致,間以蒼松翠柏,形成一處氣勢害寵傳,郁罩蔥蘢的古建築群.1947年,文廟被廢,大部分建築被毀,僅存大成殿,殿內塑像亦遭劫難。 大成殿是文廟的主體建築,殿基為磚,石混砌,台基高1.4米,東西長22.3米,南北寬14.25米.大殿通高13.7米,面闊5間,進深3間,重檐九脊歇山式建築.翼角飛翹,綠瓦朱甍,斗拱盤錯,雕樑畫棟.殿四周有24根大型石柱支擎,石柱高3.48米,徑約0.55米.前檐下8根石柱以及後檐端柱為高浮雕二龍戲珠,上綴浮雲,下著波濤,造型生動,雕琢精工.其它石柱為淺浮雕纏枝花卉,構圖繁縟,技藝精湛.後廊中間兩根石柱上分別刻有"大清康熙四十一年七月二十一日","宣議郎知巨野縣事宛平章弘重建:銘文.殿內有朱紅明柱八根,直徑0.5米,下墊鼓形石礎,上擎殿架,梁疊檁穿,勾心鬥角,顯示出高超的建築藝術.此大成殿仿曲阜孔廟大成殿建設,是魯西南現存最完整縣具有較高藝術價值的古建築。 新中國成立後,文廟舊址為糧食部門占用,大成殿一度曾為糧倉.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國家對文物保護尤為重視.1982年,山東省文物局撥專款對瀕臨倒塌的大成殿進行了修繕.1995年,糧所搬遷,復建了大成門,大成殿內恢復了孔子及四配塑像,製作神龕,御匾,香案等附屬設施,殿前築建了月台.目前,文廟正逐步恢復原有建築.成為人們祭仰先哲,加強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基礎地和展示巨野歷史文明的視窗。
麒麟台
位於麒麟鎮陳胡莊村東750米處,史稱麒麟冢,是春秋“西狩獲麟”之麟葬處。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初,麟麟台被夏官屯公社武裝部挖掉邊圍而加高築成打靶台。現存台高約4米,東西長48米,南北20米。據1979年普查勘探,測出原遺址東西長73米,南北52米,面積約3800平方米。並發現灰坑,出土許多夾砂紅陶殘片、漢代陶片以及蚌殼、動物牙齒等。《左傳》記載:“魯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春,狩於大野,叔孫氏之車子鉏商獲麟,以為不詳,以賜虞人。”仲尼觀之曰:“麟也”。《東周列國志》也載:“周敬王三十九年(公元前481年),魯哀公狩於大野,叔孫氏家臣鉏商獲麟,以為不詳,以賜虞人。”仲尼觀之曰:“麟也”。《東周列國志》也載:“周敬王三十九年(公元前481年),魯哀公狩於大野,叔孫氏家臣鉏商獲一獸,麕身、牛尾、馬蹄,頭上有一肉角,怪而殺之。孔子嘆曰:‘麟也,孰為來哉?’使弟子埋之。是為麒麟冢。麒麟降世,無人識曉,卻被“怪而殺之”。孔子痛惜不已,聯想到自己一生懷才不遇,觸景生悲,為麒麟寫下了輓歌:“唐虞世兮麟鳳游,今非其時來何求,麟兮麟兮我心憂”。自此絕筆,不再著書。麒麟冢也正因獨特的文化內涵成為一方名勝,歷代文人騷客臨其境覓聖跡,或謳歌,或慨嘆,發思古之幽情,詠不朽之佳句。唐代著名學者韋表微曾作“麟台碑銘”:李白、辛棄疾以及明代王穉登、孫宜等著名詩人均為麒麟台留下了膾炙人口的詩句。唐武德四年,據西狩獲麟之故,巨野一度改名麟州。明嘉靖十四年,進士張九敘作斗書“麒麟冢”三字,刻石立於台前。天啟年間,縣令方時化在此修建廟宇,名曰“瑞麟寺”。自此,麒麟台勝跡更加名震四方。
齊魯會盟台

www.juye.lawww.juye.la

齊魯會盟台位於縣城西郊大李莊村北,據《山東通志》和《兗州府志》記載,為春秋齊魯會盟處。原台“崇數仞,廣可蔽二畝”。元末明初,由於黃河多次決口淤積,再加上雨水沖刷,台面逐漸縮小。現存台高約2米,東西長34米,南北寬24米,面積約為816平方米,形如覆斗狀。周王朝建立後,採用“封建親戚,以藩屏周”的措施,分封王室貴胄。魯國是周公旦長子伯禽的封地,當時雖以頭等王國就封,但到了春秋時期,國力漸衰。大野地處魯之西境,常常受到宋國的侵擾,為了加強防禦,魯國主動與齊國結盟。據《春秋》記載,魯莊公三十年(前664年),在大野澤以西濟水之南筑台,齊魯兩國會盟於此,從而使兩國關係進一步鞏固,軍事防禦能力得到加強,國勢地位大大提高,使之贏得更大生存發展空間。會盟台,是齊魯友好的象徵,也是齊魯文化交融匯通的標誌,對於研究春秋時期齊魯兩國的社會、政治、文化背景與發展及古代邦交史,有著重要的意義。至秦漢時期,此處又成為重要祭祀場所和埋葬之地。 1976年,菏澤地區文物工作隊進行文物調查,採集到戰國至漢代的陶片,有紅陶繩紋鬲足,灰陶罐、灰陶豆等,並開探方試掘,發現夯土層,夯層時斷時續,不堅實,說明不是居住遺址,從側面證明了會盟之台的真實性。同時,在表土層下發現了一座墓葬,打破了夯土層,這說明是後之埋葬,出土器物為東漢時期。
荊樹堂
乃田氏家祠,位於章縫鎮東西大街中段。約建於明隆慶至萬曆年間,原占地5畝許,為典型的北方外跨式四合院建築。歲月蹉跎,後院等附屬建築已傾,主體四合院尚保存相當完整。臨街面闊九間仍為原來風貌,均青磚砌壁,布瓦覆頂。其中大門三間,闊10.35米,進深7.15米,七架列式樑柱結構硬山建築,高台作基,青石築成,屋頂採用大式瓦作,雕脊跑獸,飛檐起翹。廊枋上陽琢文字,左“木本”、右“水源”,中刻“派衍青齊”。門上方高懸:“荊樹堂”匾額,金光燦燦,赫然醒目。院內正堂三間面闊11.13米,進深6.5米,亦七架列式硬山建築,青砌撕縫,雕樑畫棟,立吻增輝,更顯莊重。兩側設有配房,皆五間,配房與正堂之間又各設月亮門可通跨院和後院。院中拜廈由四列16根木柱承擎,重梁起架,青瓦覆頂,前接卷棚,直至正堂。左右延及兩廡。覆蓋整個天井,夏日不曝,冬雪不侵。整個建築群結構嚴謹,布局巧妙,細微處顯現考究,古樸中透著靈秀,雅靜深致,肅穆莊重。 荊樹堂原稱荊樹山房,系田氏七世祖田嶠、田峨兄弟二人的書齋。田嶠,字雲岳,號宗甫歲進士出身,長於文章;其弟田峨,字斗岳,號瞻甫,萬曆戊子科舉人,工詩善書。二人皆為曹州名士,與當時的董其昌、米萬鍾、邢侗等文化名人往來唱和,交誼甚密。著有合集《荊樹山房文集》傳世,影響深遠,享有“江南一董(其昌),江北二田(嶠、峨)”的美譽。其子,孫亦多有成就者,“印累累,綬若若,文武闈掇巍者,連續不絕”;“家益饒,壤沃屋潤,廓邑中稱巨室者首推田氏”。成為顯赫一時的名門大戶。有了豐裕的經濟基礎和良好的人文條件,田氏“首創家祠,制祭器,聚眾而時享”。遂辟書齋,加以增修擴建,更名荊樹堂。荊樹山房、荊樹堂蓋源於“田氏分財,忽瘁庭前之荊樹”的歷史故事。古有田真、田慶、田廣兄弟三人同居,婦欲分異,共議將堂前粗大繁茂的紫荊樹亦破而為三。一日清晨,忽見荊樹葉垂憔悴,眾皆驚詫。田真謂弟說;“木本同株,若分析則憔悴,況人?兄弟而可離,是人不如樹也”。兄弟三人,深為感動,紫荊樹旁,抱頭痛哭,決定不再分家。從此,居家和睦,荊樹復榮。田氏家祠取名“荊樹堂”,意在使子孫後世不忘先祖史實,向心合力,禮讓躬親,“荊樹堂上兄宜弟,綠服庭中子悅親”。 荊樹堂後院原有書館,東北側為王姥娘廟。王姥娘為本支田氏之祖田子成父子的救助恩人。田氏原籍青州。明初,青州指揮使田子成,因諫言被謗,掛印遁逃,肩挑幼子投奔先前定居於巨野縣田家莊的長兄。及晚,子成隔簾聽到嫂問兄長:“二弟此來,是暫避還是長住?”子成察嫂意,遂告知洗刻便走。“是夜,寒風呼嘯,大雪紛飛,邑之大戶王承輔之妻,忽夢兩隻猛虎臥於雙碑泊(今田橋鎮田橋村東北)橋下,猛然驚醒,恰值子夜時分,心中疑惑,即喚傭人同去探視。只見橋下,一副挑擔,父子相擁,遂引領歸家。王氏見子成父子氣度非凡,又憐其落難之時,便好心收留於家,待子成如兄弟,視其子福順若己生。王氏膝下唯有一女,福順及長,便招贅為婿。田氏後世子孫不忘外祖母王氏恩澤,故於祖祠內別置一區建王姥娘廟。嶠、峨兄弟詩文丹書,勒石鑲壁,甚為壯觀。
蚩尤墓
又稱蚩尤肩髀冢,位於巨野縣城東北郊,堌堆廟村前。 在氏族社會晚期,由於私有制的出現和階級分化,氏族部落之間常常為了掠奪財富和出於自衛的目的,而不斷發生戰爭。大約在四千五百年前,生活在黃河上游的黃帝部落與生活於中原地區的蚩尤部落發生了激烈的戰爭。《通典》云:“三年九戰而城不下”。《史記》中也載“黃帝征師諸侯,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遂禽殺蚩尤”。蚩尤死後,被分屍葬埋。《皇覽·冢墓記》稱:“蚩尤冢在東平郡壽張縣闞鄉(今河南省台前縣)城中,高七丈……肩髀冢在山陽郡巨野縣,大小與闞冢同。”《巨野縣誌》亦載:“蚩尤墓,在巨野縣城東北八里”。此墓歷經夏商周漢,歲月荒遠,地貌變遷,墓冢面積不斷縮小,元明時期丘上曾建有廟宇,清代以後冢丘屢遭破壞。至1982年全縣文物普查時測量,堌堆東西38米,南北31米,總面積1200平方米。 蚩尤與黃帝、炎帝同是華夏民族的始祖,在當時,其部族就已率先進入了以農耕為主的定居生活,並且掌握了冶銅技術。《世本·作篇》中有:“蚩尤以金作兵器”之說。《管子》中亦有“葛盧之山,發而出水,金從之,蚩尤受而制之以為劍、銷、矛……”紅銅的出現也為後來青銅文化的蓬勃發展奠定了基礎。早在秦漢之前,蚩尤一直被尊奉為“兵主”、“戰神”,受到人們的大禮祭祀。《史記》中就有劉邦“祠黃帝、祭蚩尤於沛庭”的記載。由於受“勝者王侯敗者寇”的觀念影響,蚩尤在一些史書中被描繪成“不用帝命”、“類鬼似妖”的暴虐之徒。
東嶽天齊廟
東嶽天齊廟,位於陶廟鎮陶廟村,因歷代護廟人及重修者中多為陶姓,故又俗稱陶家廟。 東嶽天齊廟為道教祭祀泰山神的廟宇。古代皇帝多祭祀泰山,傳說泰山神掌管人間生死,“東嶽泰山君領群神五千九百人,主治死生,百鬼之主帥也。血食廟祀所宗者也。”(《雲笈七籤·五嶽真形圖序》)。唐玄宗封泰山神為“天齊王”,元世祖時又尊泰山神為“東嶽天齊大生仁皇帝”。簡稱“東嶽天齊大帝”或“東嶽大帝”。每年夏曆三月二十八日為祭祀日。此廟始建年代無考,世人或傳唐建,或曰宋時,眾說紛紜。舊志中記載有元代至元年間的重修碑記,至今尚存殘銘,可證其始建年代上限為唐中晚期,下限為金代。明萬曆年間,善士陶敬聚社集資重修,現有碑為記。入清後,又於康熙、道光、光緒等年間不斷增修擴建,規模日臻完善。主要建築有天齊殿、三皇殿、文王殿、關帝殿、三教堂、玉皇閣、九女閣、真武廟、土地廟、華佗廟以及山門、戲樓等,占地面積10餘畝。舊時廟內古木參天,碑石林立,香火旺盛,遊人如織。解放後,天齊廟為供銷社所用,其中部分古建築陸續被拆除,碑碣石刻亦多被毀。“文革”中又遭余劫,唯天齊殿、三皇殿、文王殿、三教堂倖存,均面闊三間,青磚砌壁,灰瓦覆頂,古樸肅穆,猶顯莊重典雅之風。天齊殿東西兩壁分別嵌有明隆慶和清光緒年間的重修刻石,三皇殿內壁畫尚存,尤為難得。更引人注目的是廟內的一株古槐,傳為唐代所栽,樹圍5米餘,然歲月荏苒,朽枯中空,僅存外皮10厘米許,卻虬枝繁葉,充滿生機,令人嘆為觀止。
金山與昌邑王廢冢
風景秀麗的金山位於縣城東南23公里處,因鑿石得金故名曰金山。金山南北長2華里,東西寬 1.5華里,海拔高度133.2米。 古之金山,林木茂密,登道紆迴,殿宇嵯峨,湧泉涓涓。豐富美麗的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使金山聞名遐邇。金山原有古建築20餘處,據縣誌記載,康熙四十年重修金山,“悉仿岱制”,即按照泰山的建築布局設計施工。自西路登山依次為小紅門、中天門、小天街、南天門。南山麓建有神農祠、觀稼亭,北有泰山祠、王母閣、依山傍崖,各抱地勢;另有文昌閣、三聖殿、魁星樓、牛王廟、戲樓等點綴其間。此外,還有玉兔洞、金牛洞、蝙蝠洞、祈子洞、聖母泉、龍虎洞、神水泉、金水泉等20餘處自然景觀。一年一度的金山廟會,更是熱鬧非凡,每逢陽春三月,商賈雲集,遊人如織,香菸雲霧,繚繞於蒼松翠柏叢中;歡歌笑語,迴蕩在山谷溝壑之間。這便是巨野著名的古八景之一的“金山春曉”。 “巨野之勝在金山,金山之勝在秦王洞”。山南麓,有一人工開鑿的大洞,俗稱金山大洞,世傳為秦始皇東巡泰山時建造的駐蹕行宮,稱之為秦始皇避暑宮。當地人又傳隋末唐初,秦王李世民帶兵征戰,曾在此歇馬,故又稱秦王洞。經考證,實為西漢昌邑王劉賀營而未用的廢冢。據《漢書·武王子傳》載:賀王昌邑十三年,後征為帝,因行淫亂,被廢為海昏侯,就國豫章(今江西南昌)。在漢代,帝王即位之次年,即廢為海昏侯,就國豫章(今江西南昌)。在漢代,帝王即位之次年,即營作山陵,昌邑王劉賀事多僭越,自治壽域,乃入立被廢,客死他鄉,不得歸葬,營而未用,遂成廢冢。北洞共有明道、側室、甬道、耳室、主室等九部分組成。總長89.80米,最寬28米,石壁最高處15米,如劈如削。洞室整體結構布局嚴謹,開鑿工整,鬼斧神工,令人驚嘆。洞內冬暖夏涼,氣候宜人,涓涓清泉,自石罅中滲出,懸溜不斷。“雲開山上地,雨滴洞中天,徑窄藤蘿沒,崖高日月懸……”,正是金山洞的真實寫照。千古奇觀,勝地佳境,吸引著歷代眾多的遊客。有多少文人名士懷著幾多感慨,幾多讚嘆,欣然命筆,留下了膾炙人口的詩句和精僻的考證。明道兩壁上現存宋以來的刻石44幀,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和藝術價值,成為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宋、金、元時期,這裡曾為佛寺,香火旺盛,經久不衰。洞門上方的“敕賜大明禪院”六個大字,為金大定三年所刻,洞內現存石佛像一尊,高約90厘米,為元泰定四年(1327年)所造。雕刻精細,造型美觀。
“巨野教案”遺址
“巨野教案”遺址位於巨野縣城東北10公里的麒麟鎮磨盤張莊村內,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巨野教案”亦稱“曹州教案”。清光緒二十三年十月十七日(1897年11月1日),長期積怨飲恨,忍無可忍的勞苦人民在磨盤張莊教堂內殺死了兩個德國洋教士,朝野上下,一片震驚,外國洋人聞之喪膽,這是中國人民反對外來侵略和封建官府壓迫的具體體現。 鴉片戰爭以後,英、法、美、德、日等帝國主義國家相繼侵入中國,他們用洋槍火炮打敗了腐朽的清政府,迫使簽訂了一個個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使中國迅速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國家。特別是在1886年前後,外國列強在我國神聖國土上任意劃分勢力範圍,對中國加緊進行軍事、政治侵略和經濟掠奪,並派入大批傳教士對我中華民族進行精神腐蝕和文化滲透。清政府逆來順受,屈膝求和。在巨野,傳教士及其教徒肆無忌憚,橫行鄉里,敲詐勒索,作惡多端,清朝官吏畏之如虎,敬若上帝,是非混淆,百般袒護。百姓們飲恨吞聲,積怨痛恨,遂至一發而不可制,終於爆發了震驚中外的“巨野教案”。1887年11月1日夜,天陰沉沉地,十多個手拿匕首、短刀的人闖進磨盤張莊教堂,殺死了德國神甫能方濟和韓·理迦略。能、韓二人原本分別在陽穀和鄆城一帶傳教,因去兗州天主教總堂參加“諸勝瞻禮”,路此天晚而宿,張莊教堂神甫薛田資,主讓客先,讓能、韓上房下榻,自己住進院門耳房。義民們本是來殺薛的,不料能、韓二人成了替死鬼。薛田資聽到動靜後發現情況不妙,倉惶逃往濟寧,電告德國駐華大使並轉德國政府。 1887年11月13日,即“教案”發生後的第12天,德政府派軍艦多艘,強行占領膠州灣,迫使清政府簽訂了喪權辱國的“中德膠澳租界條約”。懲辦了山東巡撫李秉衡、兗沂曹濟道錫良、曹州鎮台萬德力、巨野知縣許廷瑞等近十名地方官。賠銀20多萬兩,並在巨野、濟寧、曹州等地建造教堂及傳教士防護住所。從此,山東成了德國的勢力範圍。正如當時日本《外交時報》所稱:“華政府于山東一舉一動,皆受德人指使,似滿州之實權歸俄人掌握,彼山東之實權,亦將歸諸德人矣。”
大周任史君屏盜碑

石碑石碑

大周任史君屏盜碑大周任史君屏盜碑,全稱大周推誠奉義翊戴功臣特進檢校太保使持節濟州諸軍事行濟州刺史兼御史大夫上柱國西河郡開國公食邑二千三百戶任公屏盜碑,簡稱屏盜碑。原位於巨野縣城北關護城河外路西,五代後周顯德二年(955)立。由於歷代黃河水患淤積,該碑大部分被淹沒於地下,暴露地面約80厘米。為弘揚民族優秀文化,充分發揮歷史人文資源的巨大作用,2002年,在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屏盜碑被發掘出土,移立於永豐塔之陽,人民路旁,並修建了碑亭,以加強保護,壯其觀瞻。該碑龜趺螭首,優質青石裁成。碑身下寬上窄呈梯形,通高516、寬158-142、側寬62-55厘米,重約13.5噸;龜趺高100,長293、寬160厘米,重約9噸。朝議郎行左拾遺充集賢殿修撰李昉奉敕撰,翰林待詔朝議大夫行司農丞張先振奉敕書。 任史君名漢權,四川人,以武略事累朝,以戰功登貴仕。初牧于丹州,有排亂折衝之績;移治於趙州,有安邊鎮靜之功,所至皆留能名。他任濟州剌史後,“齊之以刑,導之以德”,屏盜息民,澄清四封。於是,百姓擁戴,為其請命樹碑頌德。周世宗大悅,詔令述文,以示嘉寵。 屏盜碑為高浮雕螭首,首高116厘米,上雕8龍盤繞,龍首對稱下垂於左右兩側,瞠目張牙,舞爪拱珠。額間篆書“大周任史君屏盜之碑”3行9字。字徑約14厘米,為軍事判官朝議郎試大理司直兼殿中侍御史張穆所篆。 碑陽刊文26行,行75字不等,總計1543字。其中正文22行計1408字。字徑約4厘米,行書體。碑文記載,後周皇朝新建濟州,治於巨野縣。時“山幽藪深,亡命攸萃,灌莽伏戎之地,萑蒲為聚盜之資”,民風 醨,古來多盜,治最為難。一些“游惰之夫釋耒耜之用,鉤鋤弦木,竊弄於鄉閭之間”,尚或“誘輕生之民,聚無賴之徒,巢梟穴狡,竊發於晦暝之中”。周世宗詔命政績卓著的前趙州剌史任漢權移治濟州,懲盜化民。任公“嫉盜之意切,誅盜之令嚴,去盜之術行,屏盜之譽顯”。“介馬負先馳之勇,陰門提夜出之兵,狼心盡革,民患皆除”。然後“緩之以約束,寬之以法令,養之以惠愛,勸之以禮讓”,使民風好轉,“里無惰農,鄉無狡童”,農工商賈,康莊播頌。 撰文者李昉,字明遠,深州饒陽(今屬河北)人,五代後漢乾佑間進士。至後周,世宗賞愛其才,累官左拾遺、集賢殿修撰、屯田郎中、翰林學士等職。而後入宋,加中書舍人,知貢舉,受詔同修《太祖實錄》,後拜工部尚書、右僕射、中書侍郎平章事等職。有文集50卷,並主編《太平御覽》、《太平廣記》、《文苑英華》,是當時著名的文學家。此碑文是他30歲時奉敕而撰寫的,其修辭法度謹嚴,層次分明,述論並茂,文字精煉,使人拍手稱絕。 此碑書法藝術極高,通篇章法布局得當,明快流暢,筆法取二王神韻,虛實映照,動靜相交。結體婉麗流美而筋骨分明,形態變化多姿而氣勢連貫,富有極強的節奏感,給人以雋秀飄逸、飛動通靈的藝術感受。書者張光振,其傳略不見記載,但就其奉敕而書來看,應為當時著名書家,不知何故,未被列入史籍。
昌邑故城
昌邑故城位於縣城南27公里的大謝集鎮昌邑集,是西漢山陽國、昌邑國的都城。1992年,被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昌邑,春秋戰國時期為邑,秦時設縣,西漢時期為郡治,景帝中元六年(公元144年)分梁地,置山陽國,封梁孝王之子劉定為王,從此昌邑城就成為王國之都。漢武帝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改山陽國為山陽郡。天漢四年(公元前97年),改山陽郡為昌邑國,封其子劉髆為昌邑王。劉髆在位十一年,死後其子劉賀繼位。公元前74年,漢昭帝駕崩,因無子嗣,劉賀被征為帝位,在位僅27天,昏庸淫亂,被大將軍霍光廢為海昏侯。漢宣帝本始元年(公元前73年)改昌邑國為山陽郡,至東漢,改為兗州刺史部。1980年、1982年,菏澤地區文物工作隊對該城址進行了兩次調查勘探,探清古城平面略呈方形,東城牆長1215米,西城牆長1377米,北城牆長1585米,南城牆長1720米。城牆分段板築,土質為摻有石灰的粘性黑土,夯層9、10、11厘米不等。城址上現有前昌邑、後昌邑、侯花園、城角劉四個村莊,範圍內發現大量漢代遺物和少量的戰國遺物,有瓦、小鼻罐、淺盤細柄豆、壺、銅鏃、鐵柱、弩機、陶井圈等。還發現了石磨、石槽、房屋基址、釀造窯址。另有部分唐、宋、金、元時期的遺物如:鐵釜、碗、盤等。大量的文化遺存,為我們研究古昌邑的歷史與興衰提供了可靠的實物資料。昌邑自古便是兵家必爭之地,秦二世二年的“楚漢之戰”,漢景帝三年的“七國之亂”平叛之戰等都發生在這裡。昌邑又是走蛟臥虎之地,孕育出許多曠世梟雄。西漢初,梁王彭越從這裡揭竿;東漢末,費亭候曹操任兗州牧於此。自戰國至魏晉是昌邑的鼎盛時期,這一帶是當時重要的交通要道和冶造貿易中心。西漢時,昌邑城內已有了自己的冶鐵業和專門管理冶鐵的鐵官,是當時全國49處從事鐵器生產的官辦工業之一。據《漢書》記載,當時昌邑從事冶鐵生產的工役就有280多人。隋唐時期,昌邑為縣,宋代降為鎮,昌邑的經濟、文化亦從繁榮昌盛逐漸走向衰落。迨至元末,黃河幾次決口,厚厚的泥沙把這座古城湮沒在黃土之下,僅留下城廓殘垣隱約可現。據《巨野縣誌》記載,明清時期,每當陰雨天,人們仍然隱隱約約看到城闕形,這就是著名的巨野古八景之一的“昌邑煙雨”。後人作憶秦娥“昌邑懷古”贊曰:煙雨歇,漠漠故城雄關堞。雄關堞,殘陽晚照,漢家陵闕。楚漢交兵流碧血,酈商衝鋒泣壯烈。泣壯烈,彭王略地,千古英傑
西侯樓遺址
位於大謝集鎮西侯樓村西100米處,原為台地遺址,現已削平。南北長350米,東西寬120米,面積4200平方米。該遺址距今約5000年,文化層堆積自新石器中晚期至漢代,是巨野縣目前發現年代最久,文化內涵最豐富的古遺址。1979年,菏澤地區文物工作隊進行調查勘探,發掘出大量遺物,屬於新石器時代晚期的有柄、鬲足、盆、鼎、花邊罐、方格紋罐等,一些器物從形制、紋飾上看,具有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特徵,屬菏澤地區首次發現。還有與曹縣莘冢集遺址出土器物相近的屬山東龍山文化範疇的遺物。其中,夾砂灰陶花邊罐在本地區其他遺址中從未發現過。對於研究典型龍山文化與河南龍山文化地域交錯有著重要的意義。商、周文化層堆積有明顯的連續性,以灰陶居多,胎體逐漸增厚,紋飾以繩紋為主,方格紋已不見。發現的商、周文化和漢代文化的器物有鬲、罐、平口瓮、壺、鼎等。該遺址出土的大批遺物,展現出一幅社會在不斷前進的歷史畫卷,為研究和考證該縣悠久歷史提供了充分依據。在遠古時期,我們的祖先就在這片土地上,辛勤耕作,繁衍生息,創造著人類文明。
秦王避暑洞
巨野秦王避暑洞位於山東省菏澤市巨野縣金山南坡。因洞內冬暖夏涼, 又名清涼洞。有詩讚曰:"六月入得避暑洞, 清涼如水世間無"。據考為漢代昌邑王劉賀之廢。另據史志記載,唐太宗李世民為帝前曾在此歇兵避暑,故名"秦王避暑洞"。它開鑿於西漢中期,劈山鑿成,宮道長100餘米,東西寬5.33米,高5米,兩壁平滑,上刻"清涼洞記"、"秦王洞璧記"、"大明禪院記"及歷代官吏文人的題詠詩文,內有唐代石雕佛像。秦洞背風朝陽,晨霧暮雷常穿射而入, 使洞內雲霧繚繞, 猶如仙境一般,故稱秦洞雲霞。 山南麓紅土山有禹梁山漢墓,乃西漢中期王侯墓葬,東西長70米,南北寬近5米,出土隨葬品1051件,其中兵器、玉器、寶劍數量之多實為罕見,現均存於縣文化館中。

【巨野網的結構】

巨野信箱測試開啟了,只要你在巨野網www.juye.la註冊,就有機會獲得
信箱 你的名字@juye.la、
部落格 你的名字.blog.juye.la
微博 你的名字。hi.juye.la
商店 你的名字。shop.juye.la(內測)
  【巨野網的核心作用】
a 老百姓的貼心網
給百姓提供了一個永久性免費發布信息的平台,我們未來推出的個人會員,特意設定了尋房、招聘、轉讓、二手、家政、培訓、求職等欄目。老百姓只要免費註冊一個會員,就可以將自己的信息發布在咱巨野網或者全國已經開通的其他區縣網上,讓信息暢通天下。開闢的網上購物頻道完全滿足了大家的買賣方便,便民服務頻道極大的方便了百姓的生活生存需求,改變了原有的傳媒模式,擴大了客群群體,得到了最大化的信息互通,使用方便、快捷、高效。網站會為巨野當地的書法名家、繪畫名家、攝影名家、民間藝人、名教師、名醫生、名律師、著名企業家、致富帶頭人等開闢了龐大的展示空間。另外,還為老師論文,學生作文留足了平台,完全是老百姓的貼心網。
b 企事業和商家的信息港
巨野網為本地教育、房產、文化、旅遊、交通運輸、農林牧漁、醫療保健、美食娛樂、地方特產、供求信息、人才招聘、法律法規、五金家電、批發超市、婚紗攝影、印務裝潢、美容時尚、建材裝修等等行業提供了大型的信息平台。為企業、商家提供了一個精巧的小網站,註冊一個會員,就可以將自己的機構介紹、產品照片、促銷活動、人才招聘等相關信息刊登在這個小網站上,並與國聯巨野網連結或在巨野網上顯示,以便利本地和全國範圍網民的瀏覽與了解。我們將全面整合巨野資源,為資源擁有者和需求者搭建一個“資源共創,利益共享”的產業化共贏平台,充分滿足各個單位和個人的需求,真正為巨野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服務,開創信息網路化、門戶化的新局面。

巨野夜景巨野夜景

c 本地的家鄉網
專門在網上開發了適合於本地的部落格、交友、圈子、相冊、愛我家鄉等交流互動欄目,大家同在一個平台,方便彼此的溝通與了解,充分展示個人風采、文化素養、民間藝術、風土人情、家鄉美景、城鄉風貌,也使巨野在外的遊子找到鄉情的港灣,安慰一顆游離的心,打造龐大的情感交流和信息互動平台,真正做到全球鄉情的大融合。
d 政務的新視窗
為了推進巨野本地政務公開,國聯巨野網特別為各個行政事業機構開闢了信息發布的政府平台頻道,該頻道沒有空間限制,可以無限發布信息,整合信息,作為巨野政務的資料檔案庫。巨野網將通過縣級、鄉鎮、行政村三級體系,不遺餘力地展示政府規劃和建設成就,使得與民眾密切相關的部門基本實現辦事透明化,提高辦公效率,提高公信力,共同構建和諧社會。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