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農紅軍大學

工農紅軍大學

工農紅軍大學簡稱“紅大”,1937年改為“抗大”,設四個科目,以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為教育方針,學習黨的建設等內容,參加擴軍等活動。

基本信息

名稱

工農紅軍大學全名為“中國工農紅軍大學”,簡稱為“紅軍大學”或“紅大”。

發展

工農紅軍大學的前身是1931年秋建立的中央紅軍學校。1933年11月改為紅軍大學,校址在江西瑞金縣城附近。長征中改名為“幹部團”的“上乾隊”。到達陝北後,於1936年6月在瓦窯堡改名為“中國抗日紅軍大學”,下設一、二、三科,後遷至保全縣(今志丹縣)。11月,紅軍第四方面軍的紅軍學校和紅軍第二方面軍的隨營學校同中國抗日紅軍大學第三科,在甘肅省環縣的木缽編為紅大第二校,不久又改稱“慶陽步兵學校”。1937年初,中國抗日紅軍大學改名為“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簡稱“抗大”。

生源、科目

工農紅軍大學培養營團級以上幹部,分高級指揮、上級政治、上級指揮、上級參謀四科。附設教導隊、高射隊和測繪隊。學員都是從紅軍中抽調的幹部。

教育方針

工農紅軍大學的教育方針是:少而精,理論與實際聯繫,理論與實際並重,軍事與政治並重。

學習內容、工作

工農紅軍大學學習的內容有黨的建設、社會發展史、紅軍政治工作、步兵戰鬥條令、野戰條令等,注重總結作戰經驗和軍事演習,並參加擴軍、查田、查階級、生產節約、武裝保衛秋收秋耕、慰勞、祝捷、整理新兵師團和教導團等活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