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北皮影戲

川北皮影戲

川北皮影戲又稱川北燈影兒、川北皮燈影、川北影子等,又因社會動盪和連年戰亂,民不聊生,致使盛極一時的皮影行業萬戶凋零,一蹶不振,川北皮影戲在國內外享有很高的聲譽。

川北王皮影川北王皮影
川北皮影戲簡介

中國地方皮影戲的一種。又稱川北燈影兒川北皮燈影川北影子等。以加過工的黃牛皮雕鏤成影偶,藉助燈光由人操縱取影,在螢幕上表演戲劇故事而名。川北皮影戲主要有土皮影、陝燈影和王燈影三種。

溯源

 
閬中王皮戲溯源閬中王皮戲溯源

 “一口敘說千古事,雙手對舞百萬兵”,皮影藝術起源於兩千年前的西漢,發祥於我國的陝西而成熟於唐宋時代的秦晉豫,極盛於清代的河北。從清人入關至清末民初,中國皮影藝術發展到了鼎盛時期。清代後期,曾有些地方官府害怕皮影戲的黑夜場所聚眾起事,便禁演影戲,甚至捕辦皮影藝人。皮影藝人還曾受清末白蓮教起義的牽連,被以“玄燈匪”的罪名遭到查抄。日軍入侵前後,又因社會動盪和連年戰亂,民不聊生,致使盛極一時的皮影行業萬戶凋零,一蹶不振。解放後,全國各地殘存的皮影戲班、藝人,在黨和政府的關懷扶持之下,又獲新生。從1955年起,先後組織了全國和省、市級的皮影戲匯演,並屢次派團出國訪問演出,進行文化藝術交流,頗有成果。但到“文革”時,皮影藝術又遭“破四舊”的噩運。十年浩劫,使廣藏於民間的皮影家底毀失殆盡,傳藝斷代。改革開放後,傳統文化雖有復甦的政治環境,但在當代影視音響等新科技和流行文娛形式的衝擊之下,皮影戲的瀕危處境仍難扭轉。

川北皮影戲分類

土皮影
又名大鬥神,影偶身高為70~80厘米。生旦面貌憨笨,手腕與臂相連,身長腿短。花紋多用暗刀,雕鏤比較粗糙。無論文角、武角,命棍(即主棍)皆在背上。需兩三個人操縱影偶表演,眾人分唱生旦淨未丑角,故只重於唱。
陝燈影
或名川北渭南影子,又稱三鬥神。以其流行較廣,所以也叫廣皮影。據說,清乾隆年間,此種影戲從陝西渭南、漢中一帶傳入。影偶身高為27厘米左右。低額頭、尖下巴,頭帽相連,臉部多鏤空。鬚髮翎旗,或以皮雕,或粘軟須。全身11個關節,由三根竹棍操縱支配。武角命棍在後頸,兩邊翻動靈活,文角在胸前。演出時由一名藝師操縱影偶表演,兼唱各種角色,其餘敲鑼鼓操琴。
王燈影
為當代皮影藝術表演家、製作家王文坤所首創。影偶身高46~50厘米,頭、身和腿完全符合比例。臉呈橢圓形,個性鮮明,生動突出,富於濃厚情趣。有的頭帽相連,有的頭帽分離,因人而異。花紋、線條皆用明刀。手腕與臂分開,可以拈取東西,十分靈活。表演與陝燈影同,一名藝師操縱影偶,兼唱各種角色,其餘伴奏。
成都皮影
清鹹豐、同治年間,從川西擴散到川北。 川北皮影戲深受當地民眾喜愛。據1951年不完全統計,川北所轄36個市縣,有皮影班社145個。劇目約在千本以上,大部分為連台本戲。演出的水火武戲,如《泗水關》、《水漫金山》、《火燒連營》等,占30%左右。其曲調,為借用川劇昆、高、胡、彈、燈五大聲腔。

川北皮影戲傳承

川北皮影戲在國內外享有很高的聲譽。早在1932年,世界著名文學、藝術家埃貢·埃耳文斯基來中國考察皮影藝術,曾著書讚美川北皮影藝術。1988年,以王文坤祖孫三代4人為主組成的四川省皮影藝術友好訪問團,一行6人前往奧地利,在維也納、林次市、薩爾次堡等城市進行為期12天的訪出,所演《陰陽扇》、《梭羅鏡》、《破桃山》、《收金龍》等劇目,受到奧地利國家和維也納等市的政府要員和觀眾的高度讚揚。奧地利前總統辛格和夫人及文化部長、王室成員與王文坤一行合影留念,總統和文化部長說:“川北皮影雕刻、提走都很好,最驚人的是雕刻。”一個本只適宜30多人觀看的戲劇,每場卻擠滿了三四百人,專家們稱讚:“這是真正的東方藝術品”。如今奧地利維也納博物館收藏了王老先生雕刻的皮影《孫悟空》。
川北皮影在閬中活躍著至少兩個皮影劇團,都是皮影大師王文坤的傳人。其中一個流動性較大,常往來於成都和閬中之間,在成都國際會展中心、大唐人、皇城老媽、紅天鵝等處簽約演出;另一支長駐在閬中名城展覽觀內,每天定時定點為來閬遊客表演。他們共同的特點都在於,戲班組織是鬆散的,演員都是農民,唱的是時代流傳下的歌,從唱腔到皮影人整個兒是原汁原味的。儘管是商業演出,他們仍基本保證了川北皮影的本色。能讓這種原始得讓人感動的民間藝術,完整地呈現在觀眾面前。
作為民間傳統藝術,傳統習俗的復歸,使皮影戲存在方式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農村電視開始普及的今天,不管民俗的重要性在如何光大,從演出的角度,零散鄉村演出的方式和娛樂遊客的方式在農村正逐漸萎縮,他們只能期待著在城市、甚至國外尋找生存空間。在這樣的大環境下,雖然皮影劇團的經濟效益暫時也還不容樂觀,但川北皮影因為閬中獨特的歷史文化背景,還是有了較廣闊的發展空間。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