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寮岩

嵩寮岩

嵩寮岩園區位於金安區東河口鎮境內。北起塘連堰,南至朱家祠堂――東河口公路,東連香爐石,西接貓岩。海拔範圍90~150米。地理坐標為東經116°30′16″~116°30′56″,北緯31°25′27″~31°26′02″,面積約1平方公里。

概述

安徽大別山(六安)地質公園嵩寮岩園區

2006-2-27 由 政務中心 編輯閱讀:1524次

地理位置

嵩寮岩園區位於金安區東河口鎮境內。北起塘連堰,南至朱家祠堂――東河口公路,東連香爐石,西接貓岩。海拔範圍90~150米。地理座標為東經116°30′16″~116°30′56″,北緯31°25′27″~31°26′02″,面積約1平方公里。

嵩寮岩園區為一丹霞地貌景觀區。在距今約1.5~1.7億年的侏羅紀中期,園區處於一湖相盆地中,盆地外圍風化剝蝕的大量碎屑物質,通過流水帶至盆地中沉積下來,形成了厚度大於2000米的紫紅色長石石英砂岩、砂礫岩和礫岩。大約從6500萬年至今,園區在隨地殼上升的過程中遭受風化剝蝕、流水侵蝕、湖水浪蝕、溶蝕、差異風化等外力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特有的岩洞、單面山等丹霞地貌景觀。最為典型的當數雙蟾石及可容納數百人的岩洞,洞內岩石如蜂房燕穴、千奇百怪,具有重要的科研、觀賞價值。

相關文獻

1887年(清朝光緒十三年)11月9日,朱蘊山誕生在安徽省六安縣東兩河口嵩嶚崖朱家後院。嵩嶚崖是一個離六安城南80里的偏僻山村。古稱石屋為嵩嶚。據《漢語大字典》載,嵩1、大而高。《釋名·釋山》:“嵩,山大而高。”《廣韻東韻》:“嵩,山高也。”2、泛指高大。《爾雅·釋詁上》:“嵩,高也”;嶚,山高貌;崖,1、山或高地的邊緣;2、水邊高岸。以“嵩嶚崖”三字作地名,足見其山勢之高大陡峭了。“眾山皆拱笏,玲瓏鬼為工。”嵩嶚崖由兩崖構成,中間為一道沖田,兩崖突兀對視,分立於東西兩山,似一對隔沖相望的戀人,又像臥伏山中的兩隻虎豹。當地人為這兩崖起了個美麗的名字:雄雌雙蟾。崖上光滑圓潤,寸草不生,褐如鯽魚脊背一般。山勢雄峻、突兀崢嶸,氣象萬千、風光秀美,鬼斧神工、巧如天造。“嵩嶚瀉亂”,古為六安州八景之一。

嵩嶚崖早在漢代就已名聞海內。據《史記·武帝本紀》等史載:漢武帝劉徹平定淮南、衡山之亂後,為安撫淮南等域,並樹皇威,於公元前106年,親臨潛地(即今霍山域)巡狩,並游南嶽山,策封此山為“副南嶽。”還兩次登臨復覽山,又手指一山贊其峻美。“復覽山”,“指封山”由此得名。最後遊歷嵩嶚崖,封嵩嶚崖為“江南第一崖”。

東崖為石實山,傳說為雄山,有小徑直通其上;西崖為雌山,崖腹中有一巨大洞穴,狀若“偃月”。其左側有“龍潭天池”,右側有“滴水溝”。縱觀四周,自然環境十分幽雅。極目遠眺,覽千山聳翠,萬壑排達,鬱鬱蔥蔥;遙想亘古,聽一寺禪音,兩聲暮鼓,繞繞縈縈。古樹森森,松濤滾滾。春來草長鶯飛,芝蘭復郁;杜鵑流丹,花氣襲人;夏來飛泉流瀑,荷花映碧,鷹翔夕照,蛙鳴如奏;秋來江楓如染,丹桂飄香,幾聲暮鼓,一縷炊煙,夏顯嵩嶚之空寂與清幽;冬來白雪皚皚,漫天皆白,冰封大地,真乃“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嵩嶚崖又儼然成了一個白雪王國。洞頂奇秀,有天然生就的形態迴異的圖案和花紋,或如彩雲,或如翔鴻,惟妙惟肖,愰如騰動;像珍珠,像葡萄,出神入化,蔚為壯觀;四壁怪石,面目猙獰,“怒吼如猛虎狀”,人立石前,似可聽到虎狼之吼;臨洞門左前方,有兩懸石最奇,“狀如片月出雲中”,一大一小,一厚一薄,敲擊之下,鏗然作響,一脆一渾,一濁一清。渾厚重濁者,雲“石鼓”,至今猶在;清脆遠播者,素稱“石鑼”。在右側石壁上,有一奇特洞穴,一處點燈,七處流光,人稱“七星燈”是也。在它的右前方洞頂上,有一塊約二尺見方凹陷下去的地方,即是“嵩嶚瀉乳”的瀉乳所在。

傳說在很久以前,從崖縫中滴下的白色液體,長年不斷,汩汩淙淙。因其從石中流出,色似人乳,故名“石乳”。它既是可口的飲料,除供僧人膳用、遊人品嘗外,又可當點燈油,“七星燈”就是用它作燃料。因“石乳”可供“七星燈”長點不熄,故名“長明燈”。《六安州志》對此有“石乳澌濺”的記載。明朝官員楊四知在《嵩嶚遊記》中也有這樣的描述:“石乳淙淙,隨風飄拂,行君以面承之,冷泌肌里,清洽眉宇。”

崖洞大且深,可容千人,氣候宜人,冬暖夏涼。唐代以後,洞內建有“釋子宮”。經落馬嶺、飛虹橋,到達洞前,透過蘿蒲竹檜,隱約可見唐代以前的雲居寺天花幔幢雕飾。雲居寺三尊大佛供其上,十八羅漢列兩旁,氣象森嚴。善男信女,頂禮膜拜,香火不斷,梵音不絕。寺內留有先人楹聯一副,掛在牆上。上聯是:何妙相更莊嚴望洞天渺渺快樂無邊只為那大德廣生悠悠濟物;下聯為:此塵緣俱盡了嘆世事茫茫都歸幻夢堪笑他名韁利鎖碌碌勞人。這楹聯詮釋了佛家“四大皆空”的理念。

正因如此,嵩嶚崖成為了江南勝景,引來了許多文人墨客、達官貴人、僧人居士、善男信女、百姓學子,面對嵩嶚崖勝景佳境,佛國淨土,思潮澎湃,欣然命筆,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華彩詩章。

據《六安州志》載,唐朝鹹通年間,著名詩人皮日休曾漫遊六安、霍山,兩次遊覽嵩嶚崖北雪峰崖上的雲居寺。第二次來,寫有《過雲居院玄福上人舊居》詩一首。

其詩為:

重到雲居獨悄然,隔窗窺影尚疑禪。

石逢野老來聽法,猶見鄰僧為引泉。

龕上已生新石耳,壁間空帶舊茶煙。

南宗弟子時時到,泣把山花奠几筵。

金朝湯良臣在“釋子宮”留有題刻“松嶚勝概”四個大字。“桃源路”三字,相傳為南宋淳熙年間詹解元所書。“空中樓閣疑無地,洞裡雲霞別有天。”這副楹聯道盡其中秀色。楊四知在《嵩嶚遊記》中曾這樣記述:“須臾,一僧煙靄中逶迤迎往,過飛虹橋始至崖。”這也是盛讚嵩嶚崖清幽之美的佳句。由此可見,它是六安文化開化較早的地方之一。

在嵩嶚崖這一帶居住生息的,大多是朱氏後裔。其祖先是歙州茶院(徽州篁村)人。元朝末年,方國珍起議,朝延清剿,濫殺無辜。為躲避戰亂,茶院朱氏第八世孫朱小一攜家渡江北上,來到六安嵩嶚崖。當時,“吾六為皋陶故國,風教攸殊。自古之託處其間者不一而足。如伊川之程、濂溪之周、橫渠之張、眉山之蘇,無不聚族於斯。……小一公徙六,南有衡岳指封之勝,西有武陟、九公之奇,與夫龍穴之突兀,嵩嶚之異靈,地宜桑茶,土可耕作,俗厚風醇,遂卜居於嵩嶚崖下焉。”①經明、清兩朝,朱氏人口漸繁。

這裡雖然離六安城較遠,地處山鄉,比較偏僻,但朱氏由婺源篁村北遷六安的始祖——小乙公,為何選擇在此定居,而沒有選擇到六安縣城附近或平畈地區安家,這可能與嵩嶚崖在當時的影響、雄峻的地貌特徵及美麗的景色分不開的。

六安境內以(長)江淮(河)分水嶺為界,分布著長江、淮河兩大水系。江淮分水嶺以東、以南、水歸長江水系的豐樂河;江淮分水嶺以西、以北,水歸淮河水系的淠河、汲河。在沒有公路、鐵路的時代,水不僅是生命之源,而且提供舟楫之利,水路交通是六安南鄉經濟命脈,而旱路車推肩扛,只起輔助交通作用。由於水路交通方便,山區的茶葉、桐油、茶油、竹、木製品,

①朱光斌:《朱氏宗譜·敘》嘉慶癸酉菊月。

中草藥獲苓、蒼朮等土特產品,能通過水路運往各地銷售,東兩河口、毛坦廠、太平橋、張家店等地,成為當地的貨物集散中心,商旅繁華。離嵩嶚崖不遠的雙河,是豐樂河上游思古潭河、陳家河兩條源河的會合點。源出嵩嶚崖大山寨的兩源在東河口匯合成張母橋河。至龍咀匯入豐樂河。這裡,山清水秀,景色宜人;毛坦廠,依豐樂河岸而建,風光旖旎,山色迷人,家家泉水,戶戶垂楊,一條鵝卵石街道很長很長;嵩嶚崖古樹參天,濃蔭蔽日,遠離市聲,寧靜詳和。

嵩嶚崖距六安的糧食集散地——張店、雙河、三河也不算遠,車推、腳力,購買方便。山民農夫,日子可敷。

這裡,還比較安全。因離州、縣治所較遠,在戰亂年代,朝延統治難以顧及。又是山區,便於隱蔽;山民又是同族同宗,便於互相照應。在元朝皇帝殘酷鎮壓方國珍起議的時候,由江南北上嵩嶚崖,是小乙公的正確抉擇。於是,就有了朱蘊山誕生於嵩嶚崖的事實。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