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玄暐

崔玄暐,唐代博陵人。長安初(701年)為天官侍郎,歷任鳳閣侍郎、中書令,封博陵郡王。

生平簡介

崔玄暐的父親崔綜,字行謹,歷任華州鄭縣主簿、雍州醴泉主簿、涇陽縣丞、寧州義寧縣令、會州司馬、滄州湖蘇縣令。
崔玄暐本名畢,因避武則天​父諱,遂以字行。弱冠以明經及第,解褐汾州孝義、雍州涇陽縣尉、高陵渭南主簿、明堂縣尉、萬年縣丞、少府監丞。尋判度支員外、庫部員外、天官郎中、鳳台舍人。
崔玄暐為狄仁傑​所提拔。長安初年(701年)為天官侍郎​,歷任鳳閣侍郎​、同鳳閣鸞台平章事,兼太子左庶子。長安四年(704年),武則天派遣鳳閣侍郎崔玄暐,沙門和尚法藏、文綱等前往法門寺,迎佛指舍利到洛陽供養。
武則天病重期間,張柬之與崔玄暐、桓彥范敬暉等預謀政變。張柬之引楊元琰為右羽林將軍,隨後又任命敬仲曄、桓彥范、李湛為左右羽林將軍;並說動右羽林衛大將軍李多祚參加密謀,掌握守衛皇宮的北軍。
神龍元年(705年)正月,張柬之等乘發動兵變,史稱神龍革命。率禁軍五百餘人,張柬之殺入大內,誅殺武則天的男寵張易之、張昌宗兄弟。又逼迫武則天退位,迎太子李顯由玄武門入宮,唐中宗李顯復辟,恢復大唐國號,加銀青光祿大夫​,遷中書令、上柱國,封博陵郡開國公。不久,中宗封張柬之為漢陽王、崔玄暐為博陵王、桓彥范為扶陽王、袁恕己為南陽王、敬暉為平陽王,稱為五王。
鏇遭韋皇后與武三思排擠,武三思以五大臣誣陷韋皇后為由,通過唐中宗頒布詔敕,將五大臣流放邊疆。崔玄暐被流放到白州(今廣西博白)死於白州官舍,年六十八;張柬之被流放到襄州(今湖北襄樊),氣憤致死;桓彥范被流放到貴州(廣西貴縣),遭杖殺而死;敬暉被流放到崖州(今海南島海口東南),被謀害身亡;袁恕已被流放到環州(今甘肅廣河),被逼至發瘋,後遭擊殺而死。
崔玄暐弟崔升,官至尚書左丞;玄暐子崔琚,頗有文名;孫崔渙,官至御史大夫;曾孫崔郢,為監察御史。

史籍記載

《舊唐書·卷九十一·列傳第四十一》
崔玄暐,博陵安平人也。父行謹,為胡蘇令。本名曄,以字下體有則天祖諱,乃改為玄暐。少有學行,深為叔父秘書監行功所器重。龍朔中,舉明經,累補庫部員外郎。其母盧氏嘗誡之曰:“吾見姨兄屯田郎中辛玄馭云:‘兒子從宦者,有人來雲貧乏不能存,此是好訊息。若聞貲貨充足,衣馬輕肥,此惡訊息。'吾常重此言,以為確論。比見親表中仕宦者,多將錢物上其父母,父母但知喜悅,竟不問此物從何而來。必是祿俸余資,誠亦善事。如其非理所得,此與盜賊何別?縱無大咎,獨不內愧於心?孟母不受魚鮓之饋,蓋為此也。汝今坐食祿俸,榮幸已多,若其不能忠清,何以戴天履地?孔子云:‘雖日殺三性之養,猶為不孝。'又曰:‘父母惟其疾之憂。'持宜修身潔已,勿累吾此意也。”玄暐遵奉母氏教誡,以清謹見稱。尋授天宮郎中,遷鳳閣舍人。
長安元年,超拜天官侍郎。每介然自守,都絕請謁,頗為執政者所忌。轉文昌左丞。經月余,則天謂曰:“自卿改職以來,選司大有罪過。或聞令史乃設齋自慶,此欲盛為貪惡耳。今要卿復舊任。”又除天官侍郎,賜雜彩七十段。三年,拜鸞台侍郎、同鳳閣鸞台平章事,兼太子左庶子。四年,遷鳳閣侍郎,加銀青光祿大夫,仍依舊知政事。先是,來俊臣周興等誣陷良善,冀圖爵賞,因緣籍沒者數百家。玄暐固陳其枉狀,則天乃感悟,鹹從雪免。
則天季年,宋璟劾奏張昌宗謀為不軌,玄暐亦屢有讜言,則天乃令法司正斷其罪。玄暐弟升時為司刑少卿,又請置以大辟。其兄弟守正如此。是時,則天不豫,宰相不得召見者累月。及疾少間,玄暐奏言:“皇太子、相王仁明孝友,足可親侍湯藥。宮禁事重,伏願不令異姓出入。”則天曰:“深領卿厚意。”尋以預誅張易之功,擢拜中書令,封博陵郡公。中宗將授方術人鄭普思為秘書監,玄暐切諫,竟不納。尋進爵為王,賜實封四百戶,檢校益州大都督府長史,兼知都督事。其後被累貶,授白州司馬,在道病卒。建中初,贈太子太師
玄暐與弟升甚相友愛。諸子弟孤貧者,多躬自撫養教授,頗為當時所稱。升,官至尚書左丞。玄暐少時頗屬詩賦,晚年以為非己所長,乃不復構思,唯篤志經籍,述作為事。所撰《行己要范》十卷、《友義傳》十卷、《義士傳》十五卷、訓注《文館辭林策》二十卷,並行於代。
《新唐書·卷一百二十·列傳第四十五》
崔玄暐,博陵安平人,本名畢,武后時,有所避,改焉。少以學行稱,叔父秘書少監行功器之。舉明經,為高陵主簿。居父喪盡禮。廬有燕,更巢共乳。母盧,有賢操,常戒玄暐曰:"吾聞姨兄辛玄馭云:'子姓仕宦,有言其貧窶不自存,此善也;若貲貨盈衍,惡也。'吾嘗以為確論。比見親表仕者務多財以奉親,而親不究所從來。必出於祿稟則善,如其不然,何異盜乎?若今為吏,不能忠清,無以戴天履地。宜識吾意。"故玄暐所守以清白名。母亡,哀毀,甘露降庭樹。
後以庫部員外郎累遷鳳閣舍人。長安元年,為天官侍郎,當公介然,不受私謁,執政忌之,改文昌左丞。不逾月,武后曰:"卿向改職,乃聞令史設齋相慶,此欲肆其貪耳,卿為朕還舊官。"乃復拜天官侍郎,厚賜彩物。三年,授鸞台侍郎、同鳳閣鸞台平章事,兼太子左庶子。四年,遷鳳閣侍郎。先是,酷吏誣籍數百家,玄暐開陳其枉,後感悟,皆為原洗。宋璟劾張昌宗不軌事,玄暐頗助璟。及有司正昌宗罪,而玄暐弟升為司刑少卿,執論大辟。兄弟守正如此。
後久疾,宰相不召見者累月。及少閒,玄暐奏言:"皇太子、相王皆仁明孝友,宜侍醫藥,不宜引異姓出入禁闥。"後慰納。以誅二張功為中書令、博陵郡公。後遷上陽宮,顧玄暐曰:"諸臣進皆因人,而雲暐我所擢,何至是?"對曰:"此正所以報陛下也。"俄拜博陵郡王,罷政事,冊其妻為妃,賜實封五百戶,檢校益州大都督府長史,知都督事。會貶,又流古州。道病卒,年六十九,謚曰文獻。
玄暐三世不異居,家人怡怡如也。貧寓郊墅,群從皆自遠會食,無它爨,與升尤友愛。族人貧孤者,撫養教勵。後雖秉權,而子弟仕進不使逾常資,當時稱重。少頗屬辭,晚以非己長,不復構思,專意經術。

唐代宰相(五)

唐代初年,以中書省長官中書令、門下省長官門下侍中、尚書省長官尚書令共議國政,都是宰相。宰相是輔佐皇帝總領天下大政的官員。唐太宗時,以僕射為尚書省長官,與門下侍中、中書令號稱宰相。同平章事也成為宰相的銜號。開元以後,為僕射者如不加“同平章事”,就不能參與宰相機務,被擠出宰相行列。安史之亂以後,宰相名號基本上就是“同平章事”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