峽口鎮

峽口鎮

峽口鎮位於西鄉縣西南部,距離縣城23公里,東徑107°15′—108°15′,北緯32°32′—33°14′。東鄰柳樹鎮,南界左溪鄉,西接駱家壩鄉,北連沙河鎮,轄區東連石門張村2鄉鎮,南接保全、廿八都2鄉鎮,全鎮總面積204.7平方公里。總人口1.54萬人。海拔在450米—1400米之間,山區丘陵面積占84.2%,平川占13.4%,屬亞熱帶半濕潤季風區,年平均氣溫14.4℃,年平均降水量923.5毫米。2006年,完成農業總產值3031萬元,鄉企總產值26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078元。峽口鎮聚麈歷史悠久。新石器時期人類就在峽口周圍地區繁衍生息,鎮域的肩頭壟、古城山有商周時期的文化遺蹟。

基本信息

區位特色

峽口鎮駐地屬原貫山區公所所在地,鎮轄峽口文貫兩個集鎮,人口居住集中,金融、公安工商法庭林業土地、電力等部門均設有駐鎮站所,政治文化集中,商貿流通活躍。峽駱路峽大路貫沙路三條縣級公路橫貫境內。通村水泥路7條24公里貫穿8個行政村,程控電話,聯通、電信信號穩定,可謂通訊方便,交通便利。全鎮沒有無電區。

自然條件

峽口鎮峽口鎮
峽口鎮處於峽河下游、牧馬河上游,氣候溫和,土質肥沃,水利便利,有豐富的農業資源、礦產資源和旅遊資源,境內盛產水稻小麥玉米茶葉核桃板栗大理石石膏等農作物和礦產,特別是茶葉已成為全鎮的支柱產業,生產歷史悠久,目前,茶園面積已發展到18180畝,其中無性系良種茶園420畝,投產園達到1萬餘畝,建有茶葉加工企業51個,年產茶500餘噸,產值1500餘萬元,是全縣最大的綠茶生產基地。在縣上舉辦的6屆茶葉節上先後獲獎97個,其中金獎15個,銀獎20個,銅獎27個,優質獎18個,質量認證書16個,西部交易會炒青金獎1個,取得了良好成績。在今後的產業發展中,鎮黨委、政府明確指出茶葉是主導產業中的重中之重,要堅持不懈地抓緊抓好,抓出成效。一是在鞏固現有茶園面積的基礎上,千方百計爭取項目,籌措資金,力爭每年新發展200—300畝良種茶園,進一步壯大基地規模。到2012年,力爭新建茶園累計2000畝以上。二是進一步加大茶園管理力度,加快低產茶園改造步伐,提高茶葉質量效益。到2012年,力爭低改茶園累計達到5000畝以上。三是大力提高科技興茶水平,學習先進技術,引進先進設備,引導茶農科學施肥、除草、殺蟲,禁用不符合要求的農藥,確保茶葉生產“綠色、環保、無公害”。四是擴大招商引資,加快茶園產權制度改革,力爭在2012年前建成投資100萬元以上的龍頭企業累計達到五戶以上,用3—5年時間,將有條件的集體茶園採取“拍賣轉讓股份制”等形式,進行產權改革,明晰責、權、利關係。五是加快新品開發,塑造自主品牌。以江榜村列入全省“一村一品”茶葉示範村為契機,抓住政策機遇,聯合縣內外企業開發青茶、紅茶、黑茶、茶粉、茶食品等新品,豐富茶葉品目,力爭用2—3年時間,打造出峽口自己的“品牌”,形成優勢,提高效益。六是依託項目帶動,對規模較大的茶園實施山、水、田、林、路綜合治理,擴大生態旅遊觀光茶園面積,提高綜合效益。同時境內還有甘甜可口的溫水泉、驚險奇異的白龍洞、聞名省內外的拱北清真寺、風光宜人的杉樹林,滿目春翠、暗香襲人的生態茶園等旅遊資源亟待開發。

政策環境

今後五年是全鎮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是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關鍵之年,鎮黨委、政府確立了“農業穩鎮、產業強鎮、旅遊活鎮”三大戰略和努力實現“茶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旅遊資源開發”三大突破的發展決策,還將制定和完善優惠的投資政策,創造優越的投資環境,竭誠歡迎各界客商前來投資發展。

特色產業

峽口鎮三卿口制瓷作坊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圖片為保護完整的作坊遺址。

峽口鎮手工作坊
峽口鎮手工作坊
峽口鎮峽口鎮
峽口鎮峽口鎮

本質特性

竹林四季常青,枝葉茂盛,是生態建設的重要資源。竹林比同樣面積的樹林多釋放35%的氧氣。竹子的根系發達,生長繁殖速度快,固土蓄水能力強。一株竹子可固定6立方米土壤,一公頃竹林可蓄水1000噸,竹林對減少水土流失效果顯著。竹林的滲水率為草地的1倍,平均降水截流率11%,且生態景觀非常美麗,有很好的改善生態環境的效益。
竹子的生命力極強,是地球上生長最快的植物之一,它的繁殖主要依賴毛竹根部竹鞭上的芽,每年3月由芽生長發育成竹筍再成長成新竹,4-5月新竹生長旺盛,每日可長80-100cm左右,四年即可成材。其生長速度是桉樹的3倍,多數竹種5到6年就可以採伐。而且再生能力強,而大量埋在地底下的竹鞭(每1公頃竹林,0-10cm土層中根系的總長為4620km)。當成熟的毛竹採伐後,又重新發芽長筍、成竹,實現自身的持續生長。自然擴鞭增加面積,10年能擴展面積20%,毛竹成林後,可持續幾百年的採伐利用。這決定了竹子不僅是重要的生態建設資源,還是重要的經濟建設資源。
中國是竹子的主要故鄉———竹林面積、產量均居世界首位,以70-80%的比重占據絕對優勢。據統計,我國有竹子近400種,總面積720萬公頃,其中純竹林420萬公頃,最主要竹種毛竹300萬公頃。除黑龍江吉林內蒙古新疆外,全國其他省區市均有竹子的分布和栽培。福建江西浙江湖南竹林面積占全國1/2,毛竹產量占80-90%。

資源優勢

竹子的種植,在農業開發項目中是屬於投資少、見效快、效益好的項目,筍、竹林培育投入產出比可達1:3.5~4。新建毛竹基地,一般第5~6年為初產期,第8年進入盛產期,盛產期年畝產鮮筍0.5噸以上,年畝產成才毛竹60根以上,而且以後是年年獲益。而其他樹種獲益期均在10年以上,有的長達15-20年,而且是一次性獲益;低產竹林改造一般當年投資開發次年即可見效。因此,經營竹林以其風險最小、技術簡便易學、年年有收益(無大小年之分)、收益壽命長的特點,成為廣大山區農民致富奔小康的科學而有效的路子。經測算,農民種植竹子每畝土地的綜合效益在1000-3000元,豐產竹林每畝年產值可達上萬元。
筍、竹加工是勞動密集型產業,產業鏈長,附加值高。絕大部分筍、竹加工企業的用工,對工人文化素質、年齡要求不高,很適合我國目前農村廣大農民的就業,有利於農村本地勞動力的消化;特別是毛竹的粗加工,投入少、管理簡單,既增加農民收入,又培育了一批企業經營人才。從“種植-交易(販銷)-粗加工-深加工”長長的鏈節中,農民均有參與並獲益的巨大機會。
和江山的木業一樣,它對地方經濟的作用不在稅收,而主要在社會效益。這種勞動密集型的產業,對集鎮發展具有很大的拉動作用,以賀村為例,2萬人就業,月收入1500元,全年就有3.6個億,其中很大部分就地(包括在市里)轉化為消費投資,近幾年,就有很多打工者在當地購房,也有很多人辭職就地辦起了鋸板廠。
因此,竹業經濟的發展,有利調整農村產業結構,培育農村稅源,增加農民收入,壯大山區集體經濟,因此,竹產業也曾一度被稱做農民致富、集體增收、林業增費、財政增稅的“四富工程”。

產業聯動優勢

竹產業的“種植-交易-粗加工-深加工”形成的產業鏈,本身就橫跨第一、二、三產業,其拉動的相關產業,更是日益壯大。國家林業部指出:在素有“竹子王國”之稱的中國,竹產業已經成為由資源培育加工利用到出口創匯的新興產業,並與花卉森林旅遊森林食品一起,成為林業發展中的四大朝陽產業。國際竹藤組織的專家指出:中國是世界上竹類資源最豐富的國家,在全世界木材數量急劇減少和環保熱情高漲的今天,竹產業由於在建築家具造紙包裝運輸食品醫療保健以及旅遊等行業中的廣泛套用,已成為市場前景廣闊的朝陽產業。因此,竹產業發展,可帶動運輸業加工業包裝業建築業商貿業旅遊業服務業的發展,可增加剩餘勞力的就業門路,將給社會帶來良好的效益
我國南方各竹業產區,都有許多較好的實例。本省如湖州市將竹產業作為全市經濟的支柱產業來抓,目前竹產業年加工產值已超過30億元。除竹林種植業吸納了大量農村勞動力外,還有約3萬多農民參與了竹產品的加工與經營。我們衢州市形勢也比較好,全市竹產業產值達15.1億元,其中加工產值達10.8億元,占71.5%,使大批農村剩餘勞動力得到了妥善安排,使農民增收找到了好途徑。

開發潛力大

竹子是地球上生長速度最快的植物之一,而且一次造林,可永續利用,成林後必須每年間伐,常伐常新,10多年不伐反而會開花死亡。自古民間就有“留四砍五不過八”的說法,意即幼竹不好用,5、6年成竹即需砍伐,時間長到8年竹質老化就不便利用了。一些專家認為,我國十大竹鄉的經驗已證明,只要合理有度,竹產業不僅“砍不敗”,甚至會越砍越興盛,最有條件實現可持續發展
竹材具有強度高硬度大韌性好纖維含量高等優良性能。因此,竹子的物理利用,從成本低廉的竹材到美味可口的竹筍,從房屋建造到橋樑架設,從竹家具到竹工藝品,滲透到了人們的日常衣食起居。中國人對竹子的傳統用途達1500多種,竹材被廣泛地用於建築、交通、家具、造紙、工藝品編織等諸多領域,隨著新技術新工藝的推廣使用,解決了竹子不易加工的難題,竹材可成為木材的最好替代品,以竹代木,減少木材消耗,緩解木材供需矛盾,對中國天然林保護工程的順利實施和生態環境保護有重要意義;
近幾年來,竹子的化學利用得到了很好的開發。目前的竹葉黃酮製劑、竹炭竹醋液及紡織用竹纖維等產品已充分得到市場認可。專家們還在不斷研發高附加值且產業化前景好的新產品。如從竹材、竹葉、竹籜、竹根等竹副產品中提取有保健和醫藥價值的物質(如黃酮、竹汁、竹茹、竹瀝及其他活性物質),製作抗氧化劑抗腫瘤劑殺菌劑除臭劑等產品,並積極開發竹子熱解產品。
竹子同時還是中醫藥和保健品開發的重要資源,因此,竹子的生物利用,對國家中藥現代化建設具有重要意義,如竹食品抗氧劑竹飼料添加劑竹子香精竹護膚因子竹天然綠色素竹膳食纖維粉等新用途、新產品不斷被研發,使竹子的現代生物利用出現新的局面,並且,實現了清潔、高效、無污染的大生產。竹子的物理和化學利用一般可使原竹平均增值4--10倍,而嶄新的生物利用技術將使其增值達到20--50倍。

發展空間大

我國是世界上竹類資源最豐富的國家,有著發展竹產業得天獨厚的條件。雖然,近十幾年來,竹產業在我國得到了快速發展。但總體說來,竹類資源沒有得到有效的利用,產業化綜合開發更是滯後。
一方面,我國竹子及其產業的發展潛力,遠遠沒有被挖掘開發出來。從竹子種植來說,只有1/20的竹種得到開發利用;在已利用的竹子中,有50%以上的散生竹屬於低產林,經營水平有待提高;此外,在100多萬公頃叢生竹中,95%以上處在粗放經營狀態。從竹產業來看,多數竹製品加工企業規模較小,技術裝備落後,產品技術含量不高,更新換代能力弱。
另一方面,“以竹代木”和“以竹勝木”的巨大發展空間。隨著我國天然林禁伐和退耕還林政策的實施,木材供需矛盾日益緊張,在部分領域實施“以竹代木”切實可行。據統計,天然林禁伐後,我國木材供給量每年大約減少2億立方米,供需缺口每年約為1.5億立方米,為竹產業的發展空出了很大的空間。作為建築用材,每60根竹子便可代替1立方米木材。竹子的化學利用和生物利用的成功,為傳統的竹產業創造了新的增長點,人們的觀念從“以竹代木”上升到了“以竹勝木”,竹產業發展的空間更是潛力巨大。
總部設在北京的國際竹藤組織專家稱,中國竹產業發展壯大,亟需資金和人才的加盟。目前,分散型小規模管理混亂的中國竹行業,無法成為國際竹產業的領軍
所以,有專家認為,目前世界森林資源急劇下降,而竹林面積卻在增長。發展竹業是解決世界木材供應和改善生態環境的迫切需求。同時,因為建築食品家裝醫療保健等行業中的廣泛套用,其國際市場前景十分看好。
可持續發展是指既滿足當代的需要,又不損害子孫後代滿足其需求能力的發展。竹產業不同於木材、食用菌等資源消耗型產業,它在發展社會經濟的同時,還可以培育大量的竹林資源,改善林地植被和生態環境,是一項資源增殖型產業,也是一項社會經濟生態三種效益並舉的產業。而且,竹產業體現了我國“最終實現經濟繁榮,社會穩定,生態安全”的可持續發展總目標。
因此,竹產業將是未來林業跨越式發展最具潛力的產業,是世界性新興的一大最具潛力的產業。竹產業的綜合開發具有重要的生態和經濟價值,蘊藏著巨大商機,且市場前景廣闊。

相對區位優勢

峽口鎮峽口鎮
峽口地處江山南部區域的中心,是面向福建和江西的一個大平台,橫穿其中的205國道、黃衢南高速公路(在峽口有互通口)、設計中的廣豐--江山的一級公路,不僅大大拉近了與“大市場”的距離,而且大大縮短了與“資源”的距離,為實現“先進制造業基地”提供了資源的保障。從後一個角度講,更具有戰略意義。高速公路建成通車後,峽口到杭州將只需要3個多小時的車程,到福建南平可在4小時內到達。

相對資源優勢

以峽口為中心的南部占我市竹資源的三分之二。峽口保全廿八都等3個鄉鎮共有毛竹面積10.8萬畝,占全市毛竹總面積的63.5%。而且,還有宜竹山場萬畝,民間參與的積極性比較高。按照林業部門的規劃,3至5年,南部區域毛竹山林面積可達到25萬畝。

相對基礎優勢

竹材加工在峽口已形成一定的規模。全鎮13家竹加工企業,在竹材加工方面,以為江山龍游安吉等地企業提供半成品為主,常常出向供不應求的現象。現在,這些企業已經每年從外省大量調進原材料,具有良好的資源合作基礎。在加工方面,也擁有一支較強的技術熟練隊伍,有加工技術人員100多人。

要素供給寬鬆

黃衢南高速公路峽口互通口一帶,可供規劃開發的土地目前就有近2000畝,屬丘陵地,而且離集鎮較近,配套成本相對較低,其中有峽口林場山場1200畝。據測算,較大面積開發的話,供地成本可控制在每畝5萬元以下。首期竹深加工區300畝目前正在啟動之中。

配套服務相對完善

作為多年的南部區域中心和曾經的經濟中心,峽口的行政和公共服務機構相對齊全,財稅工商公安林業交通供電等部門都有派出機構,並設有信用社農行分理處。很多管理服務職能,只是延伸和下放而已,提供服務的成本相對較低。峽口原有的水、電配套基礎良好。自來水、電力均能供應。在此基礎上,在園區配套成本可大大降低。

符合生態經濟定位

峽口在江山港的最上游,也是生態保護的要地。在江山的區域經濟布局規劃中,峽口經濟是生態經濟的定位,竹產業的培育和發展符合這一導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