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政策

投資政策

投資政策是管理總部基於戰略發展結構規劃而對集團整體及各成員企業的投資及其管理行為所確立的基本規範與判斷取向標準,包括投資領域、投資方式、投資質量標準、投資財務標準等基本內容。西方投資政策主要是為了擴大有效需求,但由於存在著周期性的經濟波動,在實施中通常針對不同情況,採用擴張性或緊縮性政策,並與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密切結合。與此相適應,在財政方面,提高稅率,減縮財政開支,以遏制消費和投資,促使經濟穩定增長;在貨幣政策方面,控制貨幣供應量,提高利率,遏制投資;在外貿政策方面,控制商品輸出和資本輸出(見緊縮性財政政策)。

簡介

國家對投資主要是固定資產投資進行巨觀調節或巨觀管理的政策。

西方國家

投資政策投資政策

在自由資本主義時期,投資和其他經濟活動一樣,主要是資本家私人決定的事情,國家對私人投資一般不加干預。在資本主義進入壟斷時期以後,特別是1929年爆發了空前規模的世界經濟危機,資本主義經濟陷入長期蕭條狀態,失業問題極為嚴重。傳統的資產階級經濟學關於市場自動調節機制的理論逐步被J.M.凱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論所取代。

西方國家紛紛放棄自由放任政策,實行國家對巨觀經濟的干預和調節。其中,對投資的干預和調節占有重要的地位,由此而形成了相應的投資政策。西方投資政策主要是為了擴大有效需求,但由於存在著周期性的經濟波動,在實施中通常針對不同情況,採用擴張性或緊縮性政策,並與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密切結合。在經濟蕭條時期,針對有效需求不足的狀況,採取擴張性投資政策。在財政政策方面降低稅率和擴大開支。減稅可以增加企業和個人的收入,刺激企業增加投資和個人增加消費,而消費增加又可以擴大對投資的需求。擴大財政支出主要是擴大政府購買的金額,增加公共工程的開支,通過擴大公私消費以刺激投資,必要時不惜擴大財政赤字,增發公債。在貨幣政策方面則放鬆銀根,擴大銀行貸款並降低利率,以刺激投資的增長。為此,中央銀行可以降低再貼現率和商業銀行的法定準備率,並通過公開市場業務購進政府債券,以擴大貨幣供給量。此外,在對外貿易政策方面,擴大商品輸出和資本輸出,後者可以直接刺激投資,前者如實現貿易順差也意味著投資。

相反,在經濟過熱、通貨膨脹時期,則採取緊縮性的投資政策。與此相適應,在財政方面,提高稅率,減縮財政開支,以遏制消費和投資,促使經濟穩定增長;在貨幣政策方面,控制貨幣供應量,提高利率,遏制投資;在外貿政策方面,控制商品輸出和資本輸出(見緊縮性財政政策)。

開發中國家的投資政策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資本主義殖民體系瓦解,出現了許多開發中國家,其中除社會主義國家外,更多的是新興的民族獨立國家。這些民族獨立國家以資產階級經濟理論為指導,沿著資本主義道路發展本國經濟。同時受到社會主義國家建設成就的某些影響,形成獨自的發展經濟學理論以及相關的經濟政策。對於包括投資在內的整個社會經濟的運行,開發中國家一般認為自由放任政策不完全適用,而採取私人經濟與國家控制經濟相結合的“混合經濟”方式。對投資如何安排,有所謂“平衡增長”與“不平衡增長”的戰略。“平衡增長”理論認為,應著眼於依靠投資本身來解決市場問題,即同時建立各種相互依存的工業,使某一部門的產出成為其他部門的投入,從而造成市場的全面擴大,各部門實現全面增長。“不平衡增長”理論則認為,開發中國家資金有限,不可能實現平衡增長,主張把投資集中於某些“主導部門”,以帶動其他部門的發展。

中國的投資政策

中國的投資政策體現在各個時期中國共產黨的綱領、決議和政府關於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各個長期規劃和五年計畫之中。主要是:

①投資所需的資金主要依靠自力更生,依靠內部積累,同時儘可能爭取外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初期,沒收官僚資本歸全民所有,沒收地主的土地歸農民所有,並免除了農民繳納的巨額封建地租,為投資提供了可靠的內部源泉。在第一個五年計畫時期(1953~1957),國家集中主要力量進行了規模巨大的、以重工業為中心而以蘇聯援建的156個建設項目為重點的基本建設投資,為工業化和國防現代化奠定了初步基礎。其後在沒有外援的條件下,憑藉原有基礎,自力更生地建成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80年代對外開放以後,盡力爭取一切可能爭取的外資和技術,以增強自力更生地建設社會主義的能力,加速實現現代化。

②建設本國獨立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形成獨立統一的發展戰略,經濟上充分發展與國外的往來,但絕不依附於任何外國。

③經濟建設與人民生活相互兼顧,相互平衡。在經濟還不發達的情況下,這種平衡只能是相對的平衡。在適應勞動生產力增長的前提下,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④按照“先生產,後基建”、“先挖潛、革新、改造,後新建、擴建”的方針安排固定資產投資,堅持財政、信貸、物資、外匯的各自平衡和綜合平衡,使投資規模與國家的財力物力相適應。

⑤國民經濟以農業為基礎,工業為主導。以農業、輕工業、重工業為序,結合其他方面需要,按比例、妥善地安排投資,最佳化投資結構,以促進產業結構和經濟結構的最佳化,促使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協調地發展。

⑥合理安排投資布局,避免盲目建設和地區之間不必要的重複建設。既堅持全國一盤棋,使各個局部服從整體戰略安排,又照顧各地特殊情況,發揮地區優勢。

⑦統籌兼顧國家重點建設和現有企業的技術改造,分清輕重緩急,妥善安排。

⑧合理安排技術結構。根據世界技術發展水平和公認的標準,結合中國實際,把不同等級的技術(如先進技術、中等技術、落後技術等)的組合和比例具體落實到不同地區、部門、行業中的有關投資建設上去。既考慮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保證某些必要的先進技術乃至尖端技術的採用,又考慮中國經濟文化仍較落後,資金和技術力量短缺,而勞動力資源豐富的特殊條件。

⑨按照以公有制為主體,發展社會主義經濟的要求,建立計畫經濟與市場調節相結合的投資體制和運行機制。屬於投資規模、投資結構、投資布局、技術結構以及重大建設項目等關係全局的重大活動,主要發揮計畫的作用,以保證國民經濟按比例發展和資源合理配置;一般性技術改造和小型建設,主要由市場調節。計畫、財政、金融三位一體,密切配合。重點建設實行指令性計畫管理,由財政供應資金;一般建設實行指導性計畫,由財政、銀行根據國家計畫和有關的產業政策、地區政策,運用經濟的、法律的和行政的手段進行調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