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山縣

峨山縣

峨山縣,在雲南省中部。東部101°52′—102°37′,北緯24°01′—24°32′之間。東接紅塔區,東南與通海縣交界,南與石屏縣接壤,西南與新平彝族傣族自治縣相連,西北與雙柏縣隔江相望,北與易門縣相通,東北與晉寧縣毗鄰。總面積1972平方公里。縣人民政府駐雙江鎮,距玉溪市人民政府駐地紅塔區州城鎮24.7公里,距省會昆明市110公里。

基本信息

行政區劃

雙江鎮 峨山縣人民政府駐地,峨山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位於我縣東南部,總面積308.98平方公里。轄16個村(居)委會,人口44190人,耕地1420公頃。礦產資源有鐵、花崗岩。鎮政府地址:峨山縣雙江鎮 辦公室電話:4011300

小街鎮 位於峨山縣東南部,總面積189.40平方公里。轄14個村委會,人口24055人,耕地2063公頃。礦產資源有煤、矽澡土。鎮政府地址:峨山縣小街 辦公室電話:4061123

甸中鎮 位於峨山縣北部,總面積248.99平方公里。轄11個村委會,人口19569人,耕地1570公頃。礦產資源有鐵礦石。鎮政府地址:峨山縣甸中鎮 辦公室電話:4550123

化念鎮 位於峨山縣西南部,總面積246.77平方公里。轄8村(居)委會,人口12902人,耕地1228公頃。礦產資源有鐵礦石、花崗岩。鎮政府地址:峨山縣化念鎮新村 電話:4071388

峨山縣峨山縣

塔甸鎮 位於峨山縣西部,總面積218.75平方公里。轄7個村委會,人口14821人,耕地1237公頃。礦產資源有無煙煤。鎮政府地址:峨山縣塔甸街子 電話:4461123

富良棚鄉 位於峨山縣西部,總面積192.88平方公里。轄7個村委會,人口9879人,耕地1121公頃。礦產資源有煤、鐵礦石。鄉政府地址:富良棚鄉街子 電話:4411123

大龍潭鄉 位於峨山縣西北部,總面積321..53平方公里。轄7個村委會,人口13009人,耕地1531公頃。礦產資源有煤、鐵礦石。鄉政府地址:峨山縣大龍潭鄉大龍潭村 電話:4510123

岔河鄉 位於峨山縣中部,總面積245平方公里。轄7個行政村,人口9719人,耕地950公頃。礦產資源有煤鐵礦石。鄉政府地址:峨山縣岔河鄉岔河村

歷史沿革

峨山縣峨山縣
峨山歷史悠久,據塔甸老龍洞出土的舊石器時期人類下頜骨及石器、骨器、動物骨骼化石,證明距今約1—2萬年前就有人類生息繁衍。

據史籍記載,峨山地域在先秦時期屬古滇國轄地,漢屬益州郡愈元縣地。三國時期益州郡劃設建寧郡,峨山屬建寧郡俞元縣地,隋屬南寧州總管府。唐初屬南寧州絳縣地。後屬南詔通海都督府。宋大理國時期屬秀山郡。元憲宗六年(1256年)置嶍峨千戶,隸阿僰萬戶。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年)改置嶍峨州,隸臨安路;二十六年(1289年)改置嶍峨縣,隸屬安府。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仍置嶍峨縣,隸臨安府。清沿明制。民國建立人仍名嶍峨縣。民國2年(1913年)裁府設道,隸蒙自道。民國18年(1929年)廢道制,直隸雲南省政府。民國19年(1930年)更名為峨山縣。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於1949年10月24日在甸中成立峨山縣臨時人民政府。1950年2月2日縣臨時人民政府由甸中遷回縣城。1951年5月12日成立峨山民族自治縣

1954年6月18日改稱峨山縣。1971年隸玉溪地區。1998年隸玉溪市。

峨山由來

峨山舊名嶍峨,據明《萬曆雲南通志》記載:“唐時為嶍猊蠻所居,名嶍峨部,阿僰蠻酋逐嶍猊據其地”。《清史稿》載:“東北嶍山,其後峨山,縣以此為名”又據《雲南通志館徵集雲南各縣疆域資料》載:“峨山高聳縣治之北,勢甚巍峨,峨者大也,是以山為峨名之由來,嶍山在峨山之下,有嶍猊人居焉,以人名山,是為嶍山命名之由來。元時建縣於嶍山之陽,北有峨山為其屏障,嶍峨連用,為嶍峨命名之由來”。民國18年(1929年)峨山人徐為光(任省民政廳廳長)認為“嶍峨”與“峨山”與“習惡”諧音,殊不雅訓,根據鄉紳要求,簽呈省政府將“嶍峨”改為“峨山”。省政府於同年10月8日115次會議決議呈經中央核准,於民國19年(1930年)1月1日始更名為峨山縣。

氣候特徵

峨山縣峨山縣
峨山屬中亞熱帶半濕潤涼冬高原季風氣候區,氣候溫和,日照充足。總的氣候特點是:夏無酷暑,冬無嚴寒,溫差立體分布。年平均日照為2286.9小時,日照率為52%。全年太陽總輻射量每平方厘米127130卡。年平均氣溫15.9℃,月均氣溫一月份最低,為8.4℃;七月份最高,為21.2℃。

由於縣內各地海拔懸殊,氣溫各異。化念、丫勒等低熱河谷區最高,年均達20℃左右,農作物可一年三熟,大西、總果等高寒山區最低,年均13℃左右。

由於縣內地形小塊多樣,地域性強,低熱河谷壩子散落於崇山峻岭之間,在小範圍內的山上山下,南坡北坡,氣溫高低差別十分明顯。無霜期約268天,在局部範圍內,霜凍幾乎年年都不同程度地出現。降水量適中,年均降雨量為934.6毫米。

其分布特點是:山區多於壩區,壩區多於河谷地帶,如富良棚、塔甸等山區,年降雨量達1000—1100毫米,雙小、小街930毫米,甸中、大龍潭800毫米,丫勒、化念等低熱河谷地帶僅700毫米。降雨量集中在夏秋季節,5—10月平均降雨量765.6毫米,占全年降雨量的82%,特別是8月中、下旬多大雨或暴雨,11月至次年4月降雨量達169.3毫米,僅占全年降雨量的18%。降雨年際差異較大,如1971年降雨量達1229.4毫米,而1979年降雨量僅518.1毫米,相差近1.4倍,以年降雨量850—1000毫米為正常年。40年來,豐水年有19年,正常年有8年,不足年有13年,其中有5年為乾旱年,年降雨量不足750毫米。

地理概況

峨山縣峨山縣
峨山屬高原地貌形態,地形東部狹長,西部較寬。境內海拔2000以上的高山有60多座,較大的有高魯山大西山總果山大黑山火石頭山等。地勢東北高、西南低。東部因受曲江(縣境稱猊江)切割,形成西北至東南走向的山地與谷地相間的地貌形態。中部的岔河、塔甸、富良棚等鄉屬岩溶比較發育的石灰岩地區,群山起伏,溶洞、窪地較多,有地下溝、河分布,地面水源較缺。西部和北部,山高坡陡,箐深谷狹,地形破碎。全縣平均海拔1691米,最高點為北部甸中鎮鏡湖行政村的火石頭山,海拔2583.7米,最低點在西部綠汁江邊的丫勒,海拔820米。

峨山地層出露比較齊全,從最新的第四繫到古到老的昆陽群地層均有出露,而以距今7000萬年至2.25億年的中生界地層分布最廣,約占全縣總面積的60%以上。

峨山地處康滇地盾東界,燕山運動時期(距今7000萬年左右),康滇地盾發生強烈褶皺、形成了許多斷裂帶,縣境東部的雙江、小街等地,位於曲江斷裂帶上,地殼運動劇烈,地震活動頻繁。據史料記載,從清康熙三十五年(1695年)至公元1970年的275年間,曾發生過7次較大地震。發生於1970年1月5日凌晨1時零分34秒的一次大地震,震級達芮氏7.7級,震中在小街鎮大海洽行政村駐地梅子樹村。這次地震波及雲南省南部的大部地區,以峨山、通海、華寧、建水等縣災情最重。峨山受災面積達475.8平方公里,占全縣總面積的23.58%。小街、雙江等鎮的人民生命財產遭受嚴重損失。

古遺址

1、老龍洞古人類居住遺址
老龍洞遺址位於塔甸街北面300餘米山腰上,洞口朝北,高10餘米,寬20餘米,深10餘米,1991年2月共出土了敲砸、刮削、錐鑽等舊石器及角鏟等10餘件,以及犋貘中國犀黑熊大象馬鹿獼猴鹿等13件珍稀動物的牙化石。其中,犋貘和中國犀已在地球上消失了一萬多年,故可以推斷,此老龍洞已是一二萬年前人類居住過的遺址。

老龍洞遺址的發現,不但把我縣的歷史,從兩千多年推到了一萬多年(或許是兩三萬年),還填補滇中南過去屬於舊石器時代的空白,不僅為雲南和全國對舊石器時代的研究增加了新材料,且對人類史的研究,也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

從出土的動物化石及石器分析,老龍洞的主人過著以擰獵為主兼採集的生活,老龍洞人喜好敲吃骨髓,有較高的狩獵技術。動物化石的種類反映了老龍洞主人生活在熱帶、亞熱帶森林湖沼地區。

2、赤字岩
赤字岩位於峨山城西約7公里的通濟橋南側山腰,上有明朝游擊將軍鄧子龍題寫的“威震遐荒”4字。鄧子龍系江西豐城人,明萬曆年間長期鎮守雲南。後來有人順著字跡用鏨子勾了輪廓,故至今仍清晰可見。又因為字呈暗紅色,所以稱題字岩為“赤字岩”。

峨山縣峨山縣
3、巡檢司城遺址
巡檢司城遺址在今大龍潭鄉司城村,明朝成化年間開始在這裡築城設巡檢司,至清代乾隆五十九年裁撤,該地因而得名司城,後由於天災人禍,現此城絕大部分已經倒毀。

舊城建於一險要的山樑上,南北兩側均是不易攀登的懸崖,故僅開有東西二門。按現存的殘基破牆計算,城的東西長l98米,南北寬93.7米,城牆高5米,厚1米,東門已毀,西城門━─福仙門尚存。福仙門系面闊三間的平頂樓房,下層明間即是城門通道,“福仙門”三個陰刻大字在城門上方。

在福仙門內,有一塊立於清代乾隆二年(1737年)的石碑,正中豎行文字是“臨安府嶍峨縣興農鄉鎮彝司胡老爺考思碑”。兩旁較小的豎行文字,已有三分之一難以辨認,其內容記載了鬍子榮(杭州府錢塘縣人)的生平及他於康熙年問到這裡做官的功績。

原巡檢司衙門,就在城中間大場東側,今已全毀。

生物化石

1、恐龍化石。如今先後在甸中鎮的昔古牙村附近、古井村南面l公里半的山坡上;岔河沿河村、中正村東200米處的山坡上;大龍潭塔克村;西舍迭以北1公里至綠汁江斜坡地帶等多處發現距今二億三千五百萬年左右、一億七千萬年左右、晚三疊世至早朱羅世的恐龍化石。

2、古象牙化石。甸中鎮團山水庫發現15顆長0.11米,寬0.08米厚0.025米,距今500萬年前的古象牙化石,現由峨山縣文化館收藏保存。

3、其他動、植物化石。甸中鎮賈栗木村發現爬行動物化石,經鑑定屬“蛇頸龜類一新種”,定名為“峨山蛇頸龜”。時代是晚朱羅世。在賈栗木村附近的“莫若依多”(彝語,就是魚睡覺的地方),曾發現過不少魚化石,專家鑑定為“早朱羅世的硬骨硬鱗類魚”.是現代側魚、鯉魚的祖先。另外,在塔甸鄉黑膩村附近,也曾發現“莫若依多”類化石。

在富良棚鄉稻香村西面的綠汁江邊的幾堵崖壁上,則富有中生代植物化石,在含碳質的石灰岩上,有著多種層理清晰的棵子類和真蕨類化石,其種類之多,數量之豐,被專家們稱之為中生代的植物化石寶庫。

4、恐龍腳印。在甸尾村的冬帽山腳下“妖精塘”的石灰岩上,地質工作隊於1982年12月發現17個恐龍腳印,每個均呈雞爪形,相距有1.2米.中趾長0.31米.兩邊趾尖趾0.25米。

據考察:一億七千萬年前,“妖精塘”一帶,是一片沼澤、湖泊區,氣候炎熱,水邊生長著茂密的蕨類植物,是恐龍聚居和活動的場所,因此常常在湖邊淤泥上留下明顯的腳印。後來,湖泊乾枯,植物死亡,恐龍也隨著氣候環境的變化而滅絕,但留下的腳印卻隨著淤泥變成岩石而被保留下來,成為珍貴的化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