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石圈演化國家重點實驗室

“岩石圈演化國家重點實驗室”隸屬於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1)以華北克拉通為代表的早期大陸岩石圈的形成與演化; “岩石圈演化國家重點實驗室”已成為國內外有一定影響的實驗室。

【單位概況】

岩石圈演化國家重點實驗室”隸屬於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2005年4月18日,科學技術部正式批准建設。
2007年1月,通過科技部驗收。

【科研領域】

“岩石圈演化國家重點實驗室”定位於基礎研究,通過運用地質學、地球物理學、地球化學等多學科綜合理論與方法,重點研究大陸岩石圈的組成、構造和演化歷史,殼-幔過程與盆-山系統等。 實驗室的研究方向 以地質學、地球物理學、地球化學等多學科交叉為手段,通過建立野外穩定實驗室,研究中國及鄰區大陸岩石圈的物質、結構與狀態,認識在固體地球整體行為中岩石圈的動力學過程,探索地球內部圈層相互作用的機理,為固體地球系統科學理論的建立做出創新性貢獻。
實驗室中長期目標 在岩石圈演化研究領域做出創新性貢獻,為構建國家資源安全保障體系和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科學決策依據。全方位開放,實施全新運行機制,聚集和培養優秀青年科學家,實現多學科實質性交叉融合,使之成為岩石圈演化領域的國際性研究中心和學術交流中心,以及吸引、凝聚和培養國內外優秀人才的基地。
實驗室將大陸岩石圈的形成、改造和破壞過程與機理作為近期研究重點,主要包括:
(1)以華北克拉通為代表的早期大陸岩石圈的形成與演化;
(2)以華北東部為代表的大陸岩石圈的改造與破壞過程;
(3)以大別-蘇魯-秦嶺-柴北緣與青藏高壓超高壓變質帶為代表的大陸深俯衝過程及殼-幔相互作用;
(4)以北方及中-東亞造山帶為代表的增生型造山作用與大陸增生
(5)以喜馬拉雅型造山帶為代表的陸-陸碰撞造山過程中山根形成與演化機制。

【科研支撐】

實驗室主任為朱日祥院士,學術委員會主任為陳顒院士。
實驗室目前有固定人員42人,其中研究員25名,副研究員10名,高級工程師和高級實驗師6人。固定人員中包括:中國科學院院士1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1人;“973”項目首席科學家4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12人;中國科學院“百人計畫”入選者3人;中國青年科學家獎獲得者1人、中國青年科學家獎提名獎1人、中國地質學會“金錘獎”5人、中國礦物岩石地球化學學會“侯德封獎”獲得者4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群體3個、中科院創新團隊(國際合作夥伴計畫)1個。

【發展成果】

“岩石圈演化國家重點實驗室”在大陸動力學研究領域已經取得一系列高水平的有顯示度的成果。
在開放與流動管理機制下,發揮了地質學、地球物理學和地球化學的交叉融和優勢,形成了學術自由與開拓創新的良好科研氛圍和一支在國內外有影響的研究隊伍。近年來,實驗室的研究骨幹人員主持和承擔了多項科技部“973”和攻關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以及中國科學院重大項目;同時,在“知識創新工程”的支持下,已經基本完成了相關學科及其配套實驗與觀測設備的建設。
“岩石圈演化國家重點實驗室”已成為國內外有一定影響的實驗室。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