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山國家森林公園

岑山國家森林公園

岑山國家森林公園以岑山景區為主,另由赭亭山、油筒石兩塊飛地組成。

基本信息

簡介

岑山國家森林公園岑山國家森林公園

岑山國家森林公園以岑山景區為主,另由赭亭山、油筒石兩塊飛地組成。

岑山景區由自東向北橫亘在一起的天台山、岑山組成,以丘陵地貌為主。天台山主峰最高為海拔388.8米,最低處為岑港河海拔62米,相對高差326.8米。該景區環抱城區,是橫峯縣城北部的天然屏障,橫峯縣得名於此;同時岑山景區實際上也具備橫峯縣縣城的城市公園的性質。景區的兩個主入口與城市直接相連。景區內山嶺地勢起伏較大,面向城市一面地勢相對和緩,背向城市一面地勢較陡,山林周邊地勢較為平緩。岑山景區森林植被主要以硬闊、馬尾松杉木等樹種為主。公園的植物區系屬我國東部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地帶性植被是以樟科和殼斗科為主的常綠闊葉林。山地植被以人工林和次生林為主,人工林為杉木純林、馬尾松純林和濕地松純林,景區山地外側(東部、北部)有人工經濟作物油茶純林。次生林由抗性強、速生的喜光或中性常綠及落葉樹種構成,如楓香木荷和櫟類等。

地里位置

岑山位於江西省上饒市橫峯縣境內, 岑山森林公園經營面積955公頃,包括岑山景區、赭亭山景區、油桶石景區等三部分,集森林、岩峰、幽壑、溪泉、古剎和丹霞地貌於一體,地形起伏多變,群山綿延 ,山石林立,溝谷縱橫。公園內四季分明,溫和濕潤,雨量充沛,動植物種類豐富,是市民四季休閒攬勝的絕佳去處,2008年被列入國家級森林公園。

景區特點

森林公園植物景觀資源現狀有以下特點:森林覆蓋率較高,達70%;自然植被處於恢復演替的過程中,經過長期的保護和封育,正向原生地帶性植被(常綠闊葉林)方向發展。尤其是在岑山景區的東南部天台水庫的南側,有一片保存最好的闊葉林,面積8公頃。林分組成接近地帶性植被,以樟科、殼斗科和木蘭科等為主,尤其是以殼斗科的栲屬為多。正是由於岑山景區與城區關係密切,長期以來受人類活動影響地帶性植被在此罕見,竟能保留一片生長發育接近地帶性植被的森林,距離縣城如此僅(不足1千米)在省內也不多見;人工林面積大,針葉林所占比例達75%;中、幼齡林為天然更新或萌芽更新林分。

岑山景區是橫峯縣城的城市森林公園,是集林、岩、溪泉、古剎於一體,相映成趣的風景勝地;是市民早晚登山健身的好場所。

景區風光

岑山國家森林公園岑山國家森林公園

赭亭山位於橫峯縣蓮荷鄉楊家村以北、信江河畔,最高峰海拔223.7米,山體絕對高度雖不高,但是山峰突兀於四周,顯得氣勢磅礴、蒼勁雄渾。赭亭山山體由白堊紀早期沉積的紅色砂礫岩組成,山巒和懸壁呈現出鮮艷的丹紅色和紅褐色,似片片篝火連成一片,屬於典型的丹霞地貌。由於岩性、構造的內因加之於當地氣候特點,形成了怪石如林,似物似景,形態各異,組合有序的丹霞地貌特有的自然景觀。赭亭山逢溝必溪,地表水豐富,每條溝谷均溪流潺潺,大多溝口都築有水壩,其中赭亭山水庫面積66.6公頃。庫容508.5萬立方米。赭亭山以山水成趣。赭亭山植被南部以馬尾松林為主,間以野生低矮雜木,藤類植物豐富;北部以成片闊葉林為主,樹種以樟樹(香樟)、甜櫧、苦櫧、青岡、楓香、木荷等為主,構成了赭亭山主要植物特色。

赭亭山因後漢赭亭侯李恂得名,是一方名山。後因有晉代葛洪、清朝太平天國之傳說。1934年4月,這裡發生了贛東北革命史上有名的赭亭山保衛戰,使得赭亭山成為橫峯縣的紅色教育基地。赭亭山豐富的人文資源使得赭亭山成為橫峰乃至上饒市的人文勝景。

赭亭山景區,以丹霞地貌為自然背景,集森林資源、豐富水體、人文史跡等要素為一體,是具備完善的觀光、休閒、養身度假、運動體驗等各項功能的自然生態與人文並重的景區。

油筒石景區位於橫峯縣城東4公里,是一體積巨大的獨石,由以紅色粗砂岩為主的岩層構成,屬於紅層地貌類型,獨石外形酷似油筒,旁有一高約35米的小象形石外形猶如一小油瓶依傍在油筒一側。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