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莨菪

山莨菪

山莨菪,屬於茄科山茛菪屬。為多年生草本,高達1米。根肥大,長圓錐形,黃褐色。莖直立,多數叢生。單葉互生;葉柄粗壯。夏季開花,花單生於葉腋,花冠鐘形,紫紅棕色。朔果包圍於膨大宿萼中,種子多數,棕褐色,扁圓形。產於中國大陸的甘肅、西藏、雲南、青海等地。

基本信息

形態描述

山莨菪山莨菪山莨菪山莨菪

山莨菪,多年生直立粗壯草本,高約1米。根粗壯。葉革質,卵形或長橢圓形至橢圓狀披針形,長12-18厘米,寬4-8厘米,頂端漸尖,基部楔形,邊緣有時具少數不規則的三角形齒,下面有疏柔毛。

花常單生於枝腋,俯垂,長3-4厘米,徑4-5厘米;花梗粗壯,果時直立,長4-7厘米,粗約5-8毫米;花萼寬鍾狀,不等5淺裂,果時增大成杯狀,厚革質,有10條顯著粗壯的縱肋;花冠紫色,寬鍾狀,比花萼長不到1倍;雄蕊5;花盤環狀,邊緣有5個波狀淺裂;子房圓錐形。蒴果近球狀,內藏於宿萼內,蓋裂;種子圓腎形,有小疣狀凸起。

分布

山莨菪於青海、甘肅、四川、西藏。多生海拔2500-4500米林下或水溝旁,亦有栽培。

藥用價值

山莨菪山莨菪

1、來源:山莨菪為茄科東莨菪屬植物山莨菪ScopoliatanguticaMaxim.[Anisodustanguticus(maxim.)Pasch.],以根入藥。秋、冬採集,洗淨去外皮,切片曬乾備用。

2、性味歸經:苦、辛,溫。有大毒。

3、主治:鎮痛解痙,活血去瘀,止血生肌。用於潰瘍病,急、慢性胃腸炎,胃腸神經功能症,膽道蛔蟲症,膽結石,跌打損傷,骨折,外傷出血。

4、用法用量:1~2分;外用適量,研粉撒傷口或開水調敷患處。

5、注意:有大毒。忌酸冷,豆類。

6、不良反應機制:山莨菪中含多種托品類生物鹼,有抗膽鹼的作用。

7、備註:山莨菪中毒時可見:口渴,咽喉灼熱,吞咽困難,皮膚乾熱潮紅,瞳孔散大,視物模糊,興奮,煩躁不安,說胡話,脈搏速等症狀,甚至發生痙攣,呼吸中樞麻痹死亡。解救方法:洗胃(用高錳酸鉀3.6g溶於9升水中,或用0.5%鞣酸溶液),或給予催吐劑(中毒早期,患者未能將毒物全部吐出之前進行);導瀉;服蛋清及活性炭;大量飲糖水或經脈滴注葡萄糖液;皮下注射毛果芸香鹼0.01克,半小時一次,至口腔轉濕潤為止。

有煩躁或痙攣可用鎮靜劑(如水合氯醛,巴比妥,氯硫二苯胺);如呼吸中樞抑制時可用呼吸興奮劑並飽暖;必要時給氧或人工呼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