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歌戲

山歌戲,流行於閩西龍巖地區,用國語和龍巖方言演唱。它是由山歌小調發展形成的一個新興地方劇種。閩西廣大山區素有“山歌之鄉”的美稱,當地民間不論逢年過節、走親訪友。或壽誕婚慶,趕墟赴集,甚至山路邂逅,男女老少都會即興應景唱起山歌。其形式多種多樣,或單人獨唱,或兩人對唱,或結伴群唱,或相約對歌,或聚會盤唱,生動活潑。所以龍川河畔流傳著這樣一首民謠:“龍津河水波連波,龍巖山歌籮打籮;這山歌來那山應,一人唱來萬人和。”

基本介紹

山歌戲閩西山歌直接來自民間,充滿生活氣息。如有耕耘歌、採茶歌、長工歌、婚娶歌、放牧歌、愛情歌等內容,曲調簡單樸素,多屬羽調式與徴調式。土地革命時期,閩西是革命蘇區根據地,山歌配合了打土豪分田地、婦解放、送郎參軍等宣傳工作,多為就地獨唱和對唱的形式。

主要作品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閩西人民的山歌活動更加活躍,在歌劇、話劇的影響下,開始從口頭對唱、席地群唱、搭台賽歌的簡單形式向歌舞方發展。他們學習民間採茶燈、龍鳳燈竹馬燈、船燈等舞蹈動作與採茶戲、黃梅戲、歌劇等劇種的表演藝術,先後成立了村。鄉的業餘劇社,演唱一些帶有故事情節的《浪子回頭》、《兩姐妹》、《不識字的痛苦》、《王邁三賣餘糧》等小節目。隨後,又從龍巖、上杭、連城、永定、武平、長汀以及閩贛交界的瑞金等地區蒐集到170多種山歌、民謠,經提煉、加工、創新,閩西山歌的曲調更加豐富,能適應故事情節的變化發展以及人物形象的塑造.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