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傳媒職業學院

山東傳媒職業學院

山東傳媒職業學院(以下簡稱學校)前身是1960年創建的山東省廣播學校,1982年更名為山東省廣播電視學校。2008年2月,經山東省人民政府批准,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備案,建立山東傳媒職業學院。2014年10月,山東省出版技工學校併入山東傳媒職業學院。學校以“專注傳媒領域,專心傳媒教育”為宗旨,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以“惟真尚能”為校訓,以“依託傳媒,服務傳媒”為辦學理念,以“校媒融合”為辦學特色,堅持“質量立校,人才興校,特色強校”的發展戰略,努力建設成為全國知名、省內一流的文化傳媒高職院校。學院地處山東省濟南市經十東路,占地面積956畝,建築面積12.8萬平方米,設立了數字視頻非編工作站機房、蘋果後期包裝機房、三維動畫實驗室等23個實驗實訓場地,設備總投資5000餘萬元。建有先進的校園計算機網、有線電視網和以國家有線電視網為依託的互動式遠程教室等公共服務設施。設有山東省廣播影視系統國語水平測試站、廣播影視行業特有工種職業技能鑑定站。

基本信息

學院地址

學院校本部位於濟南市經十東路章丘大學城。西校區坐落於濟南市燕子山西路38號.濟南地區考生來校可乘79路、112路公車在燕子山西路北段站下車即到,外地考生如由濟南火車站到達學院可乘坐K51路、如由濟南長途汽車總站到達學院可乘坐K68路,均到環山小區站下車,北行200米即到。 學校本部地址為濟南市經十東路8678號(濟南市可乘K301東行至鵝莊站,向東步行200米到學校小北門,或在濟南汽車站東站乘坐濟南-明水大巴到傳媒學院即可)。

學院地址:濟南市經十東路8678號(校本部) 郵編:250200

濟南市燕子山西路38號(西校區) 郵編:250014

辦學特色

辦學特色

校園生活校園生活

一:校媒融合的辦學模式,多層次培養融通立交的人才培養模式

學院在局、台、、企共建的基礎上,形成了“校媒融合”的辦學模式。對內打造全媒體校園,學院本身就是擁有多種媒體樣態的全媒體;對外與社會媒體深度融合,人才培養多渠道融通立交。媒體的設施、媒體的項目、媒體的標準、媒體的氛圍,無縫對接行業一線需求,讓不同學習階段的學生都能切身參與實戰,入校即為媒體人。

二:在校可以參加本科專業學習,順利取得本科畢業證書:

學生在校期間可參加我院與山東大學、曲阜師範大學聯合舉辦的自考本科學習,畢業時可取得山東大學或曲阜師範大學的自考本科學歷;還可參加我院與中國傳媒大學聯合舉辦的函授本科、網路本科專業的學習,有效避免參加工作後既要工作又要本科學習的矛盾。

三:與行業同發展,建立學生就業實習基地

學院與山東省廣播電視台、萊蕪市廣播電視台、濰坊市廣播電視台等一百多家單位建立戰略合作關係,並建立教學科研與學生實習基地,實現共同培養,優先錄用。實習基地的建立為學院學生實習就業提供有力保障。

四:雙證書教育,為學生順利畢業提供有力保障:

學院重視"雙證書"教育,學生畢業時,除獲得由省教育廳驗印的山東傳媒職業學院普通專科畢業證書外,還可以取得勞動部門頒發的職業資格證書,如國語等級證書、中(高)級攝像師資格證書、有線電視機線員資格證書、ACAA數位技術認證證書、Autodesk工程師認證資格證書、ITAT職業技能證書等。

學院規模

山東傳媒職業學院山東傳媒職業學院

學院坐落在泉城濟南,占地面積1000餘畝,建築面積12萬餘平方米,建設有中國傳媒大學繼續教育學院山東分院、省級國語水平測試站、廣播電視系統特有工種職業技能鑑定站,教學及生活設施齊全,有寬敞明亮的教學樓、圖書行政樓、藝體館、食堂和實行公寓化管理的學生宿舍.擁有能夠進行現場直播的演播中心和省內唯一的有線電視專業實驗室;有先進的校園計算機網、有線電視網和以國家有線電視網為依託的互動式遠程教室等公共服務設施.學院集教學、科研、創作為一體,展示出傳統文化理念與現代人文精神相互融合的校園特色,學院開設的主持與播音、有線電視工程技術兩個專業被山東省教育廳命名為“優秀示範專業”.學院始終堅持“嚴格管理、嚴謹治學”辦學方針,堅持理論教學與實踐鍛鍊並重,以素質教育、能力培養為根本,廣泛開展有針對性地專業技能訓練,為社會培養了一大批廣播電視第一線的專業技術骨幹。

院系設定

學院現有信息工程、影視藝術、新聞傳播、播音主持、出版傳播、影視動畫六個系和一個實訓中心,開設主持與播音、電視節目製作、采編與製作等20餘個專業.學院設有實訓中心及遍布全省的60餘個實訓基地.為學生實習和實訓提供優越條件。

設施建設

校內教學實訓中心教學設備完備,功能齊全。中心設立了數字視頻非編工作站機房、視頻線性對編機房、EDIUS視頻非線性編輯機房、蘋果後期包裝機房、三維動畫實驗室、各類影棚演播室、標準播音小教室、播音上鏡綜合訓練室、電子組裝實訓室、電視傳送與衛星傳送實訓室等50多個實驗實訓場地,設備總投資5000餘萬元。為學院師生的科研、實驗教學及實訓活動提供了堅實的物質保障。

教學建設

校園風光校園風光

學院依託山東省新聞出版廣電局廣闊的行業資源,打造全真型媒體校園。在校內,建立了六位一體的全真型實踐教學平台,將職業崗位技能訓練貫穿教學各個環節,人才培養緊貼職業資格標準,學生入校即為準媒體人;在校外,與山東廣播電視台、山東龍視天下傳媒集團、各地市、區縣媒體單位及文化傳媒企業共同建立校外實訓基地113個,為師生提供了良好的全真型實踐環境。依託媒體化校園平台,學院教學方式特色鮮明:許多專業採取小班化、個別輔導方式,學生在日常學習中大量參與行業實踐,在校期間專業作品即可達到較高水準。

近年來,學院教學改革不斷深化,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穩步提升。目前,學院建成省級特色專業3個、省級教學團隊1個、省級精品課程9門,教師完成省級以上科研課題46項。學院教學改革成果《基於全真型媒體校園環境下傳媒類專業實踐教學模式改革的創新與實踐》被評為山東省職業教育教學成果二等獎,並被山東省教育廳推薦參評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三年來,學生在國家、省、市各級專業大賽中獲獎200餘項,就業率及就業專業對口率連年處於省內前列。學院先後獲得“全省廣播電視系統先進集體”、“省直文明單位”、“平安建設先進基層單位”等稱號。在《大眾日報》、《齊魯晚報》等新聞媒體組織的“山東教育總評榜”活動中,學院榮獲“最具專業特色院校”和“就業前景十佳院校”。

學院文化

校徽

學校校徽為,標誌主體形態融合日月自然形態,昭示“知識之光”,蓄含山水氣勢,傳達“海岱情懷”,形態組合收放有度,開合自如,富有完美意境的飛翔舞姿,猶如鏇轉翻閱的書本,象徵著思維的發散和海納百川的教育理想,展示知識的脈絡,彰顯傳媒特色,傳承傳媒精神。標誌採用藍綠色彩漸變,體現了傳媒行業冷靜、客觀的職業要求和學生朝氣蓬勃及健康成長的狀態。

校歌

學校校歌為《我們從這裡啟程》,由知名校友鄭廣文作詞,著名作曲家李雲濤教授作曲。

一訓三風

一、校訓:惟真尚能

“惟真尚能”四字校訓語言精練,微言大義,琅琅上口,易於成誦。富有激勵性、號召性和實踐性。體現了實事求是的思想和致力真才實學的目標,象徵著學校的辦學精神。

“惟”指“獨、只有”。“真”指“真理、真實”,代表事物的客觀規律。“惟真”是指尊重客觀規律,真理至上,實事求是的意思。它既是一種追求真理的執著信念,又是一種探求事物規律的科學態度和精神。同時,從行業屬性來看,實事求是也是媒體行業的最基本要求。

“尚”指“崇尚、注重”。“能”指“技能、能力”。高職院校強調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注重學以致用,“尚能”即崇尚技能,它是學院按照高等職業教育的規範,培養文化與傳媒領域所需要的技術技能型人才的辦學要求,也是媒體行業發展的重要基礎。

“惟真尚能”體現了我黨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符合學院緊貼傳媒行業的辦學宗旨,彰顯了對師生治學做人的基本要求。在育人上,要求廣大教師教人求真,學生學做真人,認真治學,一絲不苟,認真做事,精益求精。在教學上,要求教師既有課堂教學的能力,又要精通專業實踐操作,是學院“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客觀要求。對學生而言,全面掌握相關職業崗位的各種技術、技能和技巧是提高個人職業核心競爭力的根本。

二、校風:務實、嚴謹、靈動、和諧

務實:“務實”就是立足實際,實事求是,腳踏實地從基礎一步一步做起。教育就是通過老師實實在在的“教”和學生實實在在的“學”,促使學生掌握一定的知識與技能,它容不得半點虛假,因此,學校教育教學都應遵循“務實”的原則。務實既是一種態度,又是一種作風,反映了做人、做事、做學問的基本準則,是學校事業發展和學生成才的前提。

嚴謹:嚴,指嚴密、嚴格、嚴肅。謹,指謹慎小心。嚴謹就是指嚴肅謹慎,這要求我們在學校管理中、在教學中、在學習中,要努力做到嚴格要求、嚴肅認真、謹慎嚴密,以嚴謹的治學態度和思想方法從事教學工作和各項實踐工作。

靈動:靈,指靈活、有靈氣;動,指變化,富有動感。靈動和嚴謹的對應,讓師生保持嚴謹而不失靈氣,注重個性,鼓勵創新。傳媒行業要面對形形色色的資訊信息和各種思想潮流的衝擊,必須在堅守信念、堅定理想的基礎上靈活應對輿論思潮,巧妙掌控,為我所用。

和諧:“和諧”是我國傳統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觀念,是事物存在的最佳狀態,也是一切美好事物的共同特點。構建和諧校園,要堅持依法治校和以德治校相結合,堅持科學治校,民主治校;要引導教職員工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積極工作、追求卓越,切實提高教育質量;要打造和諧的師生關係,學生珍惜老師的付出,尊重老師的勞動,師生互敬互愛;要建立文明和諧的同學關係,同學之間友好相處,保持良好的心態,寬容待人,用一顆真誠的心去換另一顆真誠的心。“和諧”是學校氛圍的終極追求,是實現學校可持續發展的動力,需要大家共同的努力。

三、教風:心致誠,業致精

“心致誠”一方面要求教職工對待教師這個職業要嚴格遵守職業道德,愛崗敬業。另一方面,也要求教職工要以一顆真誠的愛心對待自己的學生。學生親其師,才能信其道,良好的師生關係,有利於學生的身心健康,更有利於知識的傳播和學生的全面發展。這是教師必須具備的一種職業道德和職業情感。

“業致精”要求教師要具備高明的教學方法、熟練的教學技能技巧和先進的教育技術,同時還應具備精湛的業務能力和實際操作能力,精通本專業技能,刻苦鑽研,與時俱進。這體現了學院“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目標。

“教書”與“育人”是教師的兩大基本職責和任務,是師德的核心。“心致誠,業致精”是對教師道德修養、精神風貌和工作能力的要求,是教師德與才相統一的內蘊和外化。“心致誠”是教師對待學生、對待職業在精神方面的要求;“業致精”是對教師對待職業、對待業務在能力方面的要求。

四、學風:樂學善思

“樂學”出自《論語.雍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意為以學為樂,寓學于樂。要求學生樂學善思,樂中求知,樂中啟智。要求學生把求知當作一種樂趣。真正愛好學習才會把滿腔熱情傾注其中,才會善學、樂學,在學習中體驗幸福和快樂,才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樂學”是求知的理想境界,是使人終生受益的良好習慣,樂學善思,樂在其中,學必有成。“樂學”是構建學習型社會、提升個人素質、樹立良好學風的必然要求。

“善思”即善於思考,敢於質疑,敏於探究。韓愈《進學解》“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孔子《論語》“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都指出了“思”在學習中的重要作用。學習講究善於思考、勇於質疑、敢於發表不同的見解。善思者富有哲理,善思者擁有智慧,善思能幫助學生搬開成長路上的絆腳石,讓學生有效地接受知識,得其精髓。在當今知識型社會,一個善於學習的人,無疑就是一個勤於開動腦筋、不斷思索的智者。

“樂學善思”有益於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激發學習熱情,塑造學生勤于思考,善於思考,勇於質疑,樂於求知的良好習慣,有助於幫助學生擁有創新思維和鮮活的創造力,求實奮進,拼搏進取。

五、辦學理念:依託傳媒、服務傳媒

學院作為一所傳媒類院校,始終專注傳媒專業教育,緊扣傳媒行業發展。在辦學特色上以“校媒融合”的方式讓學生能夠在校園內就可以直接接觸到媒體的工作狀態;在專業設定上,構建了具有鮮明大眾傳媒特色的專業結構;在人才培養上,將培養適應時代發展、精於實踐、善於創新的傳媒技能人才和文化創意人才作為主要目標。全院上下致力於把學院建設成為傳媒特色鮮明、行業優勢突出的一流院校。

在強化專業教學的同時,學院還注重與行業一線的緊密聯繫,積極與各級廣播電視台建立教學科研實踐基地,與傳媒企業建立校企合作,向各地傳媒行業輸送大量優秀人才,為傳媒行業發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

發展歷程

山東傳媒職業學院的前身是山東省廣播學校,始建於1960年9月,當年共招生100名。1962年經濟調整時期根據上級指示精神停辦,改為幹部培訓班。1982年5月經山東省人民政府批准恢復辦學。更名為“山東省廣播電視學校”,並於當年9月正式招收參加全國普通聯考的高中畢業生。 恢復辦學後,為適應山東省廣播電視事業迅速發展,人才短缺的實際需求,學校臨時借用省電台東郊發射台的幾十間平房,因陋就簡,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於1982年9月,招收了廣播電視傳送專業新生60名,開始了它成長和發展的歷史。

1987年,我校遷址位於濟南東郊燕子山西側校區,初步完善了教學設施和學生生活設施。學校建築面積10000餘平方米。有教學樓、綜合辦公樓、學生宿舍、餐廳,配備了學生圖書室和閱覽室,能滿足15個常年在校班近800人學習生活的基本需要。

專業設定不斷改善,辦學層次走向多元化。建校初期,由於條件所限,學校只有“廣播電視傳送”一個專業,1986年改為“廣播電視技術專業”,遠不能滿足滿足全省廣播電視事業多方面人才的需求。1984年學校又增設“廣播電視新聞編採專業”,1992年又增設“廣播電視播音專業”,1997年增設“電視節目製作專業”和“有線電視工程技術”專業,這期間,1987年根據國家對中專招生的要求,於1987年秋季開始招收國中畢業生(俗稱小中專)與高中中專(參加全國普通聯考的高中畢業生)同時招生。高中中專於2000年停止招生,學校完全招收國中中專生。

在辦好普通中專的同時,學校根據上級有關指示精神,開辦了多層次、不同規模的成人教育,1988年和1991年先後招收了廣播電視技術專業學制一年的成人中專班,主要面向基層廣播電視局(站)的業務骨幹,脫產學習。畢業後回原單位工作。

自2001年開始,學校與廣播電影電視管理幹部學院(山西)聯合辦學,招收高職(專科)層次的學生,學制3年,主要專業有網路信息技術,電視節目製作,播音與主持,影視廣告等。所招學生在我校學習一年,從第二學年起轉至廣播電影電視管理幹部學院就讀。學生畢業後頒發廣播電影電視管理幹部學院畢業文憑。自2001年—2007年,先後招收的學生總計733人。通過這種辦學形式,使學校逐步摸索出高等職業學校的辦學特點、規律。

山東省廣播電視學校又是山東省廣播電視系統培訓中心和中國傳媒大學山東函授站,承擔成人高等學歷教育和在職人員培訓兩項任務。

成人教育(函授、遠程教育)發展不斷壯大,招生規模逐漸擴大,招生專業層次不斷拓寬。北京廣播學院山東函授站於1988年在我校建站,並於當年招生。十幾年來,函授站加強管理,認真組織教育,聘請名家教授授課,保證教學質量,自1992年以來在北廣組織的對全國相應的函授站每兩年一次的評估中,歷次被評為先進函授站。在濟南教育局對駐地高校函授站的評估中也歷次被評為優秀函授站。為保證教育質量,學校聘請山東師範大學、山東大學教授或行業內專 家授課,北京廣播學院也派教師來校為學生授課。學生畢業後頒發北京廣播學院畢業證書。成人教育專業也由單一的新聞采編專業,增加了播音主持、電視編導、廣告學、廣播電視工程等專業。2004年2月,北京廣播學院山東函授站改為北京廣播學院繼續教育學院山東分院,現為中國傳媒大學繼續教育學院山東分院。

2001年,原北京廣播學院(現中國傳媒大學)現代遠程教育中心在我校設定工作站。山東省廣電局、學校撥專款建立多媒體教室和微機房,配備教學設備。微機室100M接入網際網路,2M光纖專線接入中國傳媒大學校園網,同時建了視頻會議系統一套,對多媒體教室也進行了改造。同年就招收專升本新聞學(電視節目編輯方向)、廣告學、通信工程三個專業成人學員總計209人。這些學生採取網上選課,利用光碟課件和文字教材學習,定期上網與中國傳媒大學教師在網路平台上交流學習情況,進行課外輔導或上網點播視頻輔導,下載助學資料,進行網上學習。第年集中2—3次到工作站參加統一組織的考試。學員畢業頒發中國傳媒大學相應畢業證書,符合學位授予條件者,可授予學士學位。

山東省廣播電視系統培訓中心成立於1993年,隸屬山東省廣播電視局,是我省廣播電視系統唯一的培訓基地,與山東省廣播電視學校合署辦公。

培訓中心自成立以來,藉助學校的辦學力量,充分利用我省廣播電視系統的雄厚資源,每年都舉辦各種類型的培訓班,一是舉辦播音員主持人專業培訓班。截止2005年底,共舉辦了二十六期,全省廣播電視系統有1700多位播音員、主持人先後參加。二是開辦非線性編輯培訓班和電視攝像藝術與技術培訓班。利用學校現有的資源,對各縣市區廣播電視台的編輯記者進行培訓。三是舉辦縣市區局長培訓班。對基層廣電局長進行政策、業務等各方面的培訓。四是數位電視與機頂盒業務培訓班和有線電視技術培訓班,對一線的工作人員進行業務培訓。

同時,培訓中心還與中國傳媒大學(原北京廣播學院)遠程教育中心協作,利用衛星電視開展不脫產的培訓。自1993年起,陸續開展了衛星地面值機員培訓(1993-1994)、新聞從業人員崗位培訓(1997-1998)、數位化技術培訓(1999)、電視節目製作技術培訓(2000)、廣播電視管理幹部培訓(2001)、中波台值機員培訓(2002)、新聞采編人員資格培訓(2003、2004、2005、2006),全省共有二萬一千多人參加,有力地促進了我省廣播電視隊伍的素質建設。

1997年,培訓中心成立了山東省廣播影視系統國語測試站,負責全省播音員、主持人的國語水平測試,共測試2500多人次。2001年,經勞動部批准,培訓中心成立了廣播影視特有工種職業技能鑑定站,開展我省廣播影視系統的特有工種職業技能的鑑定工作。2003年,培訓中心組織了全省廣播影視系統新聞采編從業人員資格考試和播音員、主持人上崗資格考試,全省廣播影視系統6000多人參加。

除此之外,培訓中心還積極與相關大學合作,針對在校高中學生的藝術類(播音主持、電視編導)聯考專業測試考前輔導班等。自2000年以來,為各大高校輸送學生近千名。山東省廣播電視系統培訓中心已成為我省具有廣播電視專業特色的綜合性培訓機構。

2002年9月,時值職業教育向高職大專層次發展的快速時期,國家出台政策大力推進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根據職業教育發展形勢,為適應我省廣播電視事業發展需要,提高辦學層次,拓展學校發展空間,最佳化辦學條件,加快全省廣播電視高、中級專門人才的培養步伐,在反覆調研的基礎上,山東廣播電視系統培訓中心於2003年1月向省廣電局黨組提出了建設高職學院的構想,省廣電局於2004年3月向省教育廳提出了籌建山東廣播影視職業學院的申請,2004年11月,省教育廳魯教計字28號《關於同意籌建山東廣播影視職業學院的復函》同意由省廣電局籌建“山東廣播影視職業學院”;2005年4月,省發改委魯計社會268號《關於山東廣播影視職業學院(籌建)新校區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的批覆》對山東廣播影視職業學院(籌建)新校區建設項目預以立項。在積極爭取新校區項目立項之前,學校經過反覆考察、比較,確定將新校區地址確定在章丘大學城。在省廣電局領導的大力支持下,新校區於2005年9月28日開工建設。

2007年3月省政府在專門研究我校發展的省長辦公會上,省委常委、副省長王軍民同志提出,為適應我省文化產業發展的需要,應將“山東廣播影視職業學院”改為“山東傳媒職業學院”,同年6月,時任山東省副省長黃勝在我局報送的學院建設書面匯報材料上作出批示,也建議將學院名稱定為“山東傳媒職業學院”。

山東省傳媒職業學院位於濟南市經十東路章丘大學城,占地面積950餘畝。按照一次規劃、分步實施的原則,分兩期進行建設。截止2009年4月底,己完成教學樓三棟27498平方米,食堂13089平方米,綜合樓6304平方米,學生宿舍五棟28208平方米,總計75000平方米的施工和裝飾任務。並全部通過驗收交付使用。新校區標誌性建築2.3萬平方米的圖書行政樓主體結構封頂並進入裝飾階段;校園道路3.2公里舖設完畢,一期工程所屬管網施工完畢;9800平方米的演播中心大樓、體育場將於7月底交付使用,籃球場、排球場、網球場等體育設施已交付使用;按照計畫,總計10.8萬平方米的建設工程將於2009年7月底全部完工。

山東傳媒職業學院自籌建以來,得到省廣電局領導高度重視,列為省廣播電視局三大重點工程之一,省局領導多次到新校區建設工地調研,在建設資金、土地徵用等方面給予了大力支持。在學院的建院評估準備工作中多方協調省政府有關部門,使山東傳媒職業學院順利通過建院評估。

2008年1月25日,山東省高校設定委員會對山東傳媒職業學校的建立進行了評審,到會專家、領導以高分通過山東傳媒職業學院的建設評估。

2008年2月29日,山東省人民政府魯政字48號檔案批覆同意建立山東傳媒職業學院。明確山東傳媒職業學院為專科層次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學校,實行省教育廳與省廣播電視廳共管,以省廣播電視廳為主的管理體制。

2008年4月山東傳媒職業學院獲教育部備案,2008年首批招生專業為5個,2008年9月學校招收第一批專科生789人。

2012年12000平方米的演播中心大樓,建成並裝修完畢投入使用。

2016年,山東傳媒職業學院校園內綠化改造。

2016年9月啟用文東校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