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交通學院長清校區

山東交通學院長清校區

山東交通學院始建於1956年,2000年由交通部劃轉山東省,實行中央與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為主的管理體制。學校面向全國招生,以實施本科教育為主,堅持“立足交通、突出特色、強化素能”的辦學方針,現已成為一所以工學學科為主,以交通類專業為骨幹,培養套用型高級人才的多科性普通高等學校。

基本信息

學院簡介

學校占地面積2200畝,兩地四址(兩地:濟南、威海;三址:無影山校區、長清校區、威海校區、東校區)辦學。現有全日制本專科在校學生17295人,在職教職工1282人,專任教師868人,其中正高級職稱67人、副高級職稱248人,博士78人、碩士572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者11人,省部級優秀教師13人,聘請2名院士擔任學校兼職教授。建築面積39.28萬平方米,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1.39億元,館藏紙質圖書147.98萬冊。 學校具有留學生招生資格和中外合作辦學資質。學校圖書館是中國學術期刊網(CNKI知識網路)一級站點,建成了超星數字圖書館鏡像站,藏書169萬冊。

教學機構

學校設有汽車工程學院、交通土建工程學院、交通與物流工程學院、機械工程學院、管理學院、信息科學與電氣工程學院、財經學院、外國語學院、交通法學院、藝術與設計學院、理學院、航空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海運學院、國際教育學院等15個學院和社會科學教學部、體育教學部、現代教育中心等教學單位。開設車輛工程、交通運輸、交通工程、物流管理、土木工程、測繪工程、輪機工程、航海技術、船舶與海洋工程、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英語、金融學、環境設計、市場行銷等42個本專科專業,專業設定涵蓋工、理、管、經、文、法6大學科門類,其中交通運輸專業被評為省級特色專業。學校還是全國重點建設職業技術教育師資培訓基地。

實驗條件

山東交通學院長清校區 山東交通學院長清校區

學校具備良好的工程環境,建有70餘個實驗室,其中中央與地方共建實驗室4個——汽車結構與測試實驗室、道路工程實驗室、電子信息與智慧型交通實驗室、現代製造技術實驗室;交通部重點建設實驗室2個——汽車故障測試診斷實驗室、工程機械電液控制實驗室;校級重點實驗室6個——機動車實驗中心、ITS(智慧型交通系統)實驗室、土木工程實驗中心、工程機械實驗中心、電氣電子實驗中心、基礎實驗中心,其中機動車實驗中心是國家級計量認證合格單位; ITS實驗室居國內領先水平。

科學研究

山東交通學院長清校區 山東交通學院長清校區

學校積極開展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重視科研成果的轉化和推廣。現有車輛再製造工程研究中心、公路環境與工程試驗研究中心、中國嵌入式系統智慧型交通技術工程研究中心、交通事故司法鑑定所、交通材料與結構研究所、汽車技術研究所、公路勘察設計研究所、工程機械研究所等多家科研機構,成為交通套用型科學研究的重要基地,特別是在汽車及發動機套用技術、機動車綜合測試技術、公路與橋樑的規劃設計、專用車設計與改裝、現代物流技術等研究領域達到了國內領先水平,能夠承擔處於學科前沿,對交通科技具有前瞻性的重大科研項目。自1990年來,學校總計完成省、部級等科研項目90餘項、橫向課題110餘項,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10餘項、廳級(市級)科技獎勵30餘項,獲國家發明專利和實用新型專利49項,90%以上轉化到企業進行生產,獲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學校注重理論研究,教師在公開發行的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3500餘篇,EI、ISTP收錄50餘篇,出版教材和專著250餘部。

辦學理念

學校堅持“以學生為中心,以教師為主體”的辦學思想,以“明德至善 格物致知”為校訓,以“嚴 尊 勤 全”為校風,構建了“素能本位”的人才培養模式和“大平台、小模組”的課程體系,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畢業生就業形勢良好,主幹專業就業率達到100%,平均一次性就業率達到75%以上,居同類院校前列。建校51年來,學校共為國家培養畢業生50000餘名,並為交通行業培訓各種管理幹部和工程技術人員40000餘名。他們以堅實的專業理論和較強的實踐套用能力,成為交通戰線上的業務技術和管理骨幹。

未來發展

與時俱進,再鑄輝煌。山東交通學院已描繪出新的發展構架和宏偉藍圖,按照學校“十一五發展規劃”的要求,全面實施“辟徑創業,跨越發展”的發展戰略,重點實施“四個跨越”工程,在最佳化資源配置的基礎上,全面提升人才培養的質量,實現跨越式發展,努力把學校建設成為一所特色鮮明的高水平大學。

下轄院系

山東交通學院長清校區包括土木工程學院,信息科學與電氣工程學院,財經學院,管理學院,外國語學院,文法學院,理學院,北方國際學院,水上專業新生部等。

土木工程學院

土木工程學院始建於1958年,現有在校學生2900餘人。設有土木工程、港口航道與海岸工程、工程管理、測繪工程、地理信息系統、材料科學與工程、地下空間工程7個本科專業和道路橋樑工程技術1個專科專業。土木工程專業為山東省特色專業,道路與鐵道工程學科為山東省重點學科。

學院師資力量雄厚,教學經驗豐富,教學質量優秀。全系設有“橋樑結構、道路工程、測繪工程、地理信息、工程管理、實驗檢測、岩土工程、港航工程、材料科學”9個教研室,共有教師103人,其中,國家工程院院士1人,教授8人,工程研究員2人,副教授25人,具有博士學位的31人。另外,還有來自生產單位和國內外高校的外聘教授10人。該系教師不僅具有較強的理論基礎和科研能力,而且具有較強的工程實際經驗,已形成了一支“雙師型”教師隊伍。“交通土建教學隊伍”被評為山東省“省級優秀教學團隊”。

土木工程實驗中心具有交通部乙級資質,為“山東省普通高校實驗教學示範中心”。中心設有建材、土工、路面、橋樑、測量等18個實驗室,使用面積達9000平方米,設備總值3000餘萬元,擁有國內外先進的儀器和設備,其中我校自主研發的路面加速載入設備及試驗技術已達到國際先進國內領先進的水平。路面結構實驗室、橋樑檢測與加固實驗室、港口航道實驗室已被教育部評為“行業特色實驗室”。

該系設有公路環境與工程實驗研究中心,路橋設計研究院、交通材料研究所、岩土與基礎工程研究所、橋樑檢測與加固研究所,為科研和社會服務提供了良好的基地。該系還與山東省路橋集團有限公司、山東省交通規劃設計院、山東省交通科研所、各地市公路局等建設單位建立了“產、學、研”合作基地,為教學和科研提供了有力保障。

經過幾十年的專業學科建設,該系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全系教師在國家和省級各個種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400餘篇;主編出版教材15本;省級“精品課程”1門、校級5門;完成省、部級的重要科研項目10餘項。獲得省部級教科研成果獎6項。 先後參與了山東省多條高等級公路的設計或監理,完成了多條公路試驗項目和多座橋樑的試驗與檢測任務,完成了多個市縣公路網規劃。

學院的人才培養方針是“立足交通,服務社會”。學生畢業後,主要去交通、公路、市政、建築、水利、鐵路等部門從事規劃、設計、施工、監理、養護、管理等工作。由於該系的人才培養方案特色鮮明,教學質量優秀,近幾年每年都有30%以上的畢業生參加研究生考試,錄取率達到50%以上,畢業生就業率位於全校前列。

信息科學與電氣工程學院

信息科學與電氣工程學院成立於1995年,設有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電子信息工程、自動化、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5個本科專業,設有計算機基礎教研室、計算機軟體教研室、計算機套用教研室、電氣工程及自動化教研室、電子信息工程教研室、自動化教研室、計算中心、電工電子實驗中心,是山東省計算機協會的理事單位、山東省自動化協會的理事單位,中國嵌入式系統智慧型交通工程中心掛靠點。

學院師資力量雄厚,結構合理,現有教師70名,有教授、副教授20名,高級工程師3名,講師21 名,實驗師3名,80%以上的教師擁有碩士、博士學位。在校學生1500人,十年來共培養畢業生3000人。

學院師資有較強的科研實力和良好的基礎,擁有一批學術造詣較深、且在計算機工業控制、調速、電力系統自動化等領域內有一定影響的學術骨幹。近幾年來,先後承擔、完成省、部級科研項目4項,重大橫向科研課題“山東省高速公路監控及誘導系統” “交通物流管理信息系統”等5個,完成省級教研教改課題“套用型本科實踐性環節的二元制研究”,發表學術論文230餘篇,出版教材20多本。其中,山東省交通系統衛星地面站的研究、汽車質量軸載儀等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電工電子實驗中心被列為中央與地方共建的實驗室,評為"山東省高校省級一類實驗室"、"山東交通學院先進實驗室"、國家嵌入式系統工程中心。該系負責建設的“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被列為校級重點學科。

學院已與國內外多所知名高校、研究機構和企業開展了廣泛的學術交流與合作,與丹麥奧胡斯大學學院、瑞典布羅期大學學院、美國哈特福德大學互派留學生,並聘請了日本大阪產業大學、奧胡斯大學學院的多名專家、教授為該系的客座教授,長年給學生直接上課。該系“面向套用、面向企業、面向外包、面向世界”,適時調整、修改教學計畫,提高教學質量,在對日軟體外包人才、船舶電氣工程及自動化人才的培養方面走在山東省高校的前列,其本科人才培養模式受到山東省王軍民副省長的表揚與推廣,被國家商務部網站列為服務外包培訓基地、濟南市服務外包培訓基地。

學院還十分重視學生個性培養,素質培養活動十分活躍,教學質量不斷提高, 2002年以來在各類大學生比賽中榮獲一、二、三等獎,2007年學生在全國電子設計大賽中榮獲全國決賽一等獎,畢業生提前一年被預定,甚至被日本國內企業招聘到日本工作,學生整體就業率達到80%以上。

管理學院

管理學院建於1984年,現有教職工42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 10人;教師中具有博士學位4人,博士在讀4人,碩士31人。獲得省部級優秀教師1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1人。另外還有國內外外聘兼職教授6人。近3年先後有12位教師出國進修學習和參加國際學術會議。

在20多年的辦學過程中,管理系先後開設過秘書、行政管理、人事管理、後勤管理、旅遊管理、市場行銷等專業,為交通行業和社會培養畢業生6000餘人。現設有市場行銷、公共事業管理、會展經濟與管理、行政管理、旅遊管理等5個本專科專業,在校學生1200餘人。

管理學院現設有五個教研室(市場行銷教研室、公共事業管理教研室、會展與旅遊管理教研室、行政管理教研室和基礎管理教研室),四個實訓室(辦公技術實訓室、行銷管理模擬實訓室、旅遊管理實訓室和公共事業管理實訓室)。為了加強學生實習就業工作,還分別在山東藍海集團、華獅集團、迪沙藥業以及山東各地市交運集團和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大連、青島、威海等地建立了實習就業基地。同時自2002年與新加坡有關公司合作建立實習就業基地以來,每年都派出20名左右的學生赴新加坡實習與就業。

該學院在教學科研方面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近五年先後承擔完成省部級科研項目5項,山東省教育廳、交通廳和文化廳科研課題16項以及校級教研科研項目20多項。發表論文126篇,其中核心期刊和CSSCI論文98篇。編著出版專著教材16部(其中國家級十五規劃教材1部)。先後獲得山東省軟科學成果獎3項、山東省文化藝術科研成果獎6項、山東省省級優秀教學成果獎2項、山東省高等學校優秀教材一等獎1項、學校教育研究優秀成果等獎6項。

該學院遵循“剛健篤實,通權達變”的系訓,在多年的辦學過程中不斷深化“教學六化改革”和學生的“4+X”核心能力培養,形成了“寬口徑、厚基礎、強素質、重能力”為主的辦學特色,學生的能力培養和教學質量不斷提高,在近三年的學生就業方面走在了全省同類專業的前列。

2011年,市場行銷專業、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會展經濟與管理專業、行政管理專業按照管理類招生,學生入學一年後進行專業分流。

財經學院

財經學院於1999年11月開始籌建,2000年初成立,經過多年的建設發展,在教學、科研、管理等方面取得了較大的成績,現開辦金融學、財務管理、電子商務、審計學四個本科專業。

該學院重視師資隊伍建設,現有教職工40多名,其中具有副教授以上職稱教師10名,博士3名,碩士25名,另有3人具有中國註冊會計師資格,1人具有國際註冊內部審計資格,1人具有律師資格,已形成了一支能力強、業務精,可以滿足教學、科研需要的師資隊伍。此外,還從校外聘任10多名著名學者教授專家擔任兼職教授、客座教授。

該學院認真落實教學的中心地位,按照“素能本位”要求,嚴格教學管理,大力開展以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為重點的教學研究和教學改革活動。先後完成了“財會專業案例教學研究” 、“我院套用性金融人才培養的特色與途徑研究” 、“優秀傳統文化驅動型德育模式研究” 、“管理會計課程內容體系與教材建設研究” 等10多項教研教改課題並有多門課程被評為省級和校級精品課程。

為了提高教師科研水平,鼓勵教師積極開展科研活動,該學院在成立之初便制訂了相關檔案,鼓勵教師申報科研課題,並以制度形式規定每年舉辦一次論文交流會活動。同時,本著“立足交通,面向社會”的原則,成立了相關的研究機構,開展會計、財務、金融、電子商務等方面的研究和諮詢培訓工作。自該系成立以來,先後承擔了“交通高等教育投資效益研究”、“公路建設債務負擔合理額度研究”、“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審計研究”、“智力資本審計研究”、“價值鏈管理與價值鏈管理會計”、“物流企業戰略成本管理研究” 等10餘項省部級及校級課題研究,並獲得多項獎勵,其中“交通高等教育投資效益研究”獲全國教育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另外,全系教師還先後在各種省級以上學術期刊發表經濟管理類論文200餘篇,並有多篇被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等全文轉載或索引;出版《金融學》、《管理會計》、《財務管理》等教材10餘部。

為培養適應市場經濟需要的套用型專門人才的需要,該學院高度重視實驗室和實踐教學基地建設,努力完善實驗實習條件。該系現已建成會計綜合實驗室、金融實驗室和電子商務實驗室,並在青島路橋建設集團有限公司、中國重型汽車集團有限公司等十幾家大中型企業建立了校外實習基地或產學研合作教育基地,為培養高素質的套用型專業人才奠定了堅實基礎。

經過多年努力,該學院形成了鮮明的辦學特色,培養的學生具有基礎理論紮實、實踐能力突出、工作作風穩健的特點,深受社會用人單位歡迎。

外國語學院

外國語學院成立於2000年,現設有英語專業、日語專業和俄語專業。三個專業中分別設有語言文學、國際商務、計算機和工程外語方向, 並負責全校各院系大學公共外語的教學任務。  外國語學院是一個充滿朝氣和活力集體,擁有一支較高學術水平、教學水平和結構合理的師資隊伍。現有教師中教授4人、副教授16人;教師隊伍中有博士6人(含在讀)、碩士50餘人。曾在英語國家研修的訪問學者7人,同時聘請8名美國、加拿大、俄羅斯、日本專家常年擔任教學工作。學院提出“以語言能力為載體,專業知識拓展為目標,文化導入為原則”的辦學理念,構建語言+專業方向培養模式,力求培養複合型、套用型和國際化外語人才。  近幾年,學院出版專著、教材和辭書20部,發表論文200餘篇,其中40餘篇發表在核心期刊上,9篇發表在國家頂級期刊上;承擔國家級和省級教育科研課題8項。獲得省級以上獎勵4項。現為教育部高職高專英語教學指導委員會成員單位、山東省大學外語教學研究會副會長、山東省外國文學學會常務理事單位。

航空學院

航空學院成立於2013年,設有飛行器製造工程和電子信息工程(航空電子維修)兩個本科專業。

文法學院

文法學院於2001年6月組建而成,設有法律、(交通)環境藝術設計、工業設計、視覺傳達設計、大學語文、馬列、思政七個教研室,以及WTO與交通發展研究中心、法律援助中心,環境景觀設計研究所等研究機構。開設有法學、藝術設計、工業設計三個本科專業。

學院共有專職教師53人,正高級職稱3人,副高級職稱12人,講師36人,初級職稱2人。其中碩士以上45人、博士學位9人。有4人具有律師職業資格,1人具有仲裁員資格。學院辦學的基本定位是:以兩課教學和法學、藝術設計、工業設計本科專業建設為基礎和主體,以重點學科和學士學位點建設為嚮導,四位一體,相互促進;凝聚全院力量,整合學術群體,提高師資水平,使學校哲學社會科學的教學與研究有新的突破,使法學、藝術設計、工業設計專業教學與研究邁上一個新台階,努力創造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新特色。

理學院

理學院現設有信息與計算科學和套用物理學兩個專業。該系不僅要完成專業建設任務,還要承擔全校各專業的基礎課和技術基礎課的教學任務,包括高等數學、線性代數、機率與數理統計、運籌學、大學物理、大學物理實驗、理論力學、材料力學等課程。  學院現有教師總計73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16人,高級實驗室1人,講師以及其他中級職稱38人,具有博士學歷6人,博士在讀6人,教師隊伍中碩士以上學歷教師占教師總數的94%。  學院現設定有5個教研室,即高等數學教研室、套用數學教研室、信息與計算科學教研室、力學教研室、物理教研室。另外還設定有力學實驗中心、物理實驗中心和數學實驗室。  幾年來,學院教師承擔了多項國家級、省部級和校級科研課題,其中包含國家級子課題、交通廳科研項目、學校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等,另外還承擔了多項教研課題,其中一項獲得省級教學改革成果一等獎。在國內外學術期刊發表專業學術論文120餘篇,其中有40多篇被SCI、EI、STP收錄。

北方國際學院

北方國際學院是經山東省教育廳批准的山東交通學院下設的二級學院。始建於2002年,由山東交通學院與國內外教育機構合作辦學,院址設在山東交通學院院內。 學院現與國外院校合作舉辦本、專科層次學歷教育項目,其招生納入學校年度招生計畫統一管理。按照省教育廳下達的招生計畫,面向全省招生。2006年,學院與俄羅斯遠東國立交通大學合作舉辦工程管理專業專科辦學項目;2008年,學院與俄羅斯羅斯托夫國立建築大學合作舉辦工程機械控制技術專業專科辦學項目;2010年,學院向省教育廳申報與英國朴茨茅斯大學合作舉辦物流管理專業專科辦學項目;學生畢業成績合格,符合山東交通學院畢業條件頒發山東交通學院普通本、專科畢業證書。  學院在執行學校總體教學計畫的基礎上根據學院特點制定特色課程教學計畫,同時將重點引進部分國外大學原版教材和核心課程,聘請國外教師,逐步實行雙語教學。  學院現開設有物流管理、建築工程管理、工程機械運用與維護三個中外合作辦學專業,現有全日制在校生385人。

水上專業新生部

航海技術專業、輪機工程技術專業二個二類本科專業大一新生在長清校區學習一年,後三年轉到山東交通學院威海校區學習。

海運學院位於威海市環翠區新威路115號,占地面積76畝,教職工160人。現開設航海技術、輪機工程本科專業,航海技術、輪機工程技術專科專業。在校生1900人。

學院辦學條件優越,擁有先進的各類實驗設施和設備,建有國內領先水平的大型航海模擬器、輪機模擬器實驗室、ARPA雷達模擬訓練系統、GMDSS實驗室及作業系統等三十多個各類專業實驗室。通過校企聯合辦學,學院在威海船廠、威海港務局設立實習基地和基本技能水上訓練站,以提高學生的實操技能和綜合動手能力。

學院現具備熟悉和基本安全培訓、精通救生艇筏和救助艇培訓、高級消防培訓、精通急救培訓、雷達觀測與模擬培訓、自動雷達標繪儀培訓、GMDSS通用操作員培訓等十餘個培訓資格。現為山東省海員培訓中心。2003年學院獲得甲類適任證書評估考試資格。自2005年起,學院組織並參加了全國海船船員甲類適任證書統一考試,在統考七門的全國航海類院校中,航海技術和輪機工程兩個專業一次性通過率連續四年名列第一,為社會培養高級遠洋船員鋪設了堅實的基礎。

學院現向社會開展船長、大副、輪機長、大管輪、三副、三管輪級別,社會丙類、丁類職務船員及小型船船員的評估考試工作。

學院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服務社會為宗旨”,多層次多渠道地為社會培養輸送了兩萬餘名支持級、操作級船員及海運技術骨幹、管理骨幹,畢業生就業率達100%。在09年學院組織的供需見面會上,來自省內及全國各地的用人單位70家,畢業生與用人單位供需比例達到1:3。畢業生供不應求,就業形勢喜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