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口國家級紅樹林自然保護區

山口國家級紅樹林自然保護區

山口國家級紅樹林生態自然保護區,是1990年經國務陸軍批准設立的國家首批(5個)國家級海洋類型保護區之一。

基本信息

簡介

山口紅樹林生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山口紅樹林生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山口紅樹林生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中國廣西壯族自治區合浦縣山口鎮轄區內,面積8000公頃,1990年經國務院批准建立,主要保護對象為紅樹林生態系統。本區地處沙田半島的沿海灘涂地帶,屬南亞熱帶濕潤氣候。保護區海岸線總和長50公里,區內分布著發育良好、結構典型、連片較大、保存較完整的天然紅樹林,有紅海欖、木欖、秋茄、桐花樹等12種紅樹林等12種紅樹林植物,此外,保護區內還有底棲硅藻158種、魚類82種、貝類90種、是蟹61種、浮遊動物26種、鳥類106種、昆蟲258種、其他動物16種。保護區於2000年1月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生物圈,2002年1月被列為國際重要濕地,是目前廣西唯一獲得世界雙桂冠的自然保護區。其中連片的紅海欖純林和高大通直的木欖在已為罕見。該區具典型的大陸紅樹林海岸生態系統特徵,紅樹林中還棲息著多種海洋生物和鳥類,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包括沙田半島東西兩側,保護區範圍為東經109°37'00″-109°47'00″,北緯21°28'22″-21°37'00″,海域和陸域總面積為80平方公里。紅樹林是熱帶、亞熱帶海岸潮間帶特有的胎生木本植物群落,美麗的紅樹林素有“海岸衛士”和“天然家牧場”、“海上森林”的美稱。英羅港紅樹林旅遊區具有內陸和北海海岸無可媲美的秀麗風光,紅樹林連片寬闊,高低錯落,特別是不多見的紅海欖純林、木欖群,年久樹高,盤根錯節,千姿百態,枝繁葉茂,碧綠滴翠。樹下蟹爬魚躍,樹上鷺翔鷗飛,蜂鳴蝶舞,潮漲潮落,風景迷人。

歷史

1990年9月,經中國國務院批准建立,是中國首批五個國家級海洋類型保護區之一。
1992年3月,在英羅灣馬鞍半島建立保護區管理站。
1993年,加入中國生物圈保護區網路。
1994年,被列為中國重要濕地。
1997年5月,與美國佛羅里達州魯克利灣國家河口研究保護區建立姐妹保護區關係。
2000年1月,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生物圈。
2002年2月2日,被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

保護對象

主要保護對象是紅樹林自然生態系統。

自然環境

山口國家級紅樹林自然保護區屬南亞熱帶季風型海洋性氣候,年均日照時數為1796-1800小時,年均氣溫23.4℃,氣溫年變化幅度13.8℃,年平均降水量1500-1700毫米,約有50%的降水量集中在夏季,蒸發量1000-1400毫米,平均相對濕度80%,海水年平均溫度23.5℃,鹽度約20-23,PH值7.6-7.8。海區潮汐類型屬非正規全日潮,在4年中約有60%的時間為1天1次潮,其餘時間為1天2次潮。該區年平均潮差在2.31-2.59m,潮差的季節變化是夏季大,春季小。

植物資源

紅樹林的花果紅樹林的花果

紅樹林是熱帶、亞熱帶海岸及河口潮間帶特有的森林植被,由紅樹林科和其它有相似生境要求的植物種類組成。紅樹林生態系統是世界上最富多樣性、生產力最高的海洋生態系之一。保護區現有紅樹林700公頃,宜林灘涂3000公頃。紅樹林有3科5種,有紅樹科的紅海欖木欖秋茄樹,紫金牛科的桐花樹,馬鞭草科的海欖雌。其中紅海欖占50%,木欖占8%,秋茄樹占2%,桐花樹占37%,海欖雌占3%。紅樹林群落由內到外,顯現出木欖、秋茄樹、紅海欖至海塗外緣的桐花樹和海欖雌的分布序列。紅海欖林分布在東西兩岸淤泥較深厚的灘涂,群落外貌綠色,總覆蓋度80%,植株一般高2~3米,最高達6米,組成種類中紅海欖占絕對優勢,其主莖退化,支柱根發達。秋茄樹、桐花樹林分布在平緩的海灘上,土壤為重粘壤土,群落外貌分布上下兩層,下層為海桐花,上層為秋茄樹。桐花樹林成帶狀或塊狀分布於灘涂水溝兩旁,土壤表層鬆軟淤泥,群落結構簡單,有時還雜生有海欖雌、木欖等樹種。
木欖林多分布近海提的地段,往往形成寬窄不一的木欖林帶,也有小面積片林。多生長於海塗地勢較高,高潮水期海水能達到地方,土壤為重粘壤土。漲潮時紅樹林浸泡于海水之中。除海塗紅樹林外,陸上人工林面積600多公頃,林木畜積量16883立方米,窿緣桉占16203立方米,這些森林資源的存在,對保護紅樹林有巨大的作用。紅樹森素有“海口森林”之稱,為熱帶海岸獨有的地理景觀,與其它海岸風光比較有一種截然不同的別致風情。陸上還保存少量的熱帶雨林樹種,如箭毒木、鋸竹葉節樹,以及大青、刺葵、露兜樹、假茉莉、水黃皮及海漆等灌木。此外,有人工營造的台灣相思、窿緣桉、大麻黃、濕地松林和村莊附近常見的苦楝樹、黃槿、細葉榕、倒吊筆、龍眼、木菠羅等。

動物資源

紅樹林生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紅樹林生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枝繁葉茂的紅樹林不僅為海洋生物和鳥類提供了一個理想的棲息環境,而且以大量的凋落物為它們提供了豐富的食物來源,從而形成並維持著一個食物鏈關係複雜,生產力高的生態系統。環境區內海洋生物資源豐富,區內魚類有鱸魚、真綢、鯔魚、梭魚、彈塗魚、狼牙蝦、虎魚海龍海馬、黃鱔及鰻鱺等。蝦類有墨吉對蝦、長毛對蝦、脊尾對蝦、周民新毛蝦及中華管鞭對蝦等。蟹類有鋸緣青蟹、招潮蟹等。貝類有牡蠣、僧帽牡蠣、中國綠螂、藍蟲蛤及泥蚶等。紅樹林下泥灘底棲生物有沙蠶、蠕蟲和星蟲,以及蛇類等。棲居於紅樹林外側的儒艮是世界稀有珍貴的海洋哺乳動物。林內還棲居有貓頭鷹、樹鷂、白鶴等鳥類。
儒艮——國家一類保護動物。
哺乳綱、海牛目,儒艮科。體呈紡錘形,長1.5~2.7米,前肢呈鰭狀,無指甲,後肢退化。尾不呈圓形。頭骨厚大,口內有齒,雄性上門齒特別發達,舀齒呈圓筒形,無琺瑯質。皮膚灰白色,有稀少分散的毛。棲息海口或淺海灣內,以藻類或其他水生植物為食,年產一仔;哺乳時用前肢擁抱幼仔,頭部、胸部露出水面,宛如人在水中游泳,故有“人魚”之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