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星

屠呦呦星

根據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AU)小行星中心12月25日出版的第96939-97570號公報,第31230號小行星被命名為屠呦呦(Tuyouyou)星,公報描述如下:屠呦呦(生於1930年)是一名中國藥理學家與諾貝爾獎獲得者,她發現了抗瘧藥青蒿素,尤其在開發中國家拯救了數百萬生命。她贏得許多獎項,其中包括今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基本信息

簡介

屠呦呦星屠呦呦星
小行星是目前各類天體中唯一可以根據發現者意願進行提名,並經國際組織審核批准從而得到國際公認的天體。由於小行星命名的嚴肅性、唯一性和永久不可更改性,使得能夠獲得小行星命名成為世界公認的一項殊榮。以屠呦呦謝家麟、吳良鏞、鄭哲敏、張存浩名字命名的小行星是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項目組發現並獲得國際永久編號,經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小天體命名委員會批准而正式命名的。

小行星參數

屠呦呦獲小行星命名:將永久稱為“屠呦呦星”
“屠呦呦星”部分參數
軌道半長徑:2.6865526天文單位
近日點角距:316.76917度
繞日運行周期:4.40年
星等:13.4等

命名過程

屠呦呦星屠呦呦星
“屠呦呦星”由國家天文台興隆觀測基地於1998年1月18日發現,臨時編號1998BB47。北京-亞歷桑那-台北-康涅迪克(BATC)大視場巡天的科研團組,是我國小天體搜尋工作的一支重要力量,利用60/90公分施密特望遠鏡,曾經多次發現小行星等新的天體。1998年1月18日晚的觀測數據中,一個小天體被確認為新發現的小行星,並獲得國際小行星中心的暫定編號1998BB47。在確定了它的軌道根數後,國際小行星中心賦予這顆新發現的小行星以永久正式編號31230。經過國際天文委員會所屬的小行星命名委員會討論通過,國際小行星中心於2015年12月25日發布第97568號公報通知國際社會,第31230號小行星永久命名為“屠呦呦星”。從此,在宇宙蒼穹間,有了一顆遨遊的小行星,名叫“屠呦呦”。

命名儀式

命名儀式命名儀式
2016年1月5日,為獎勵著名科學家的傑出成就,經中科院國家天文台提議和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批准,我國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屠呦呦和近年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謝家麟吳良鏞鄭哲敏張存浩獲得永久性小行星命名。命名儀式於1月4日在北京舉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劉延東出席,並向五位科學家分別頒發了小行星命名證書和運行軌道銅牌。

人物介紹

屠呦呦屠呦呦
屠呦呦,1930年12月30日出生,浙江寧波人,中國著名藥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1955年畢業於北京醫學院藥學系。1955年分配到衛生部中醫研究院(現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工作至今,1992年受聘為院終身研究員、首席研究員。曾任中藥所化學室主任,現任青蒿素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屠呦呦因“有關瘧疾新療法的發現”獲得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者,成為首位在中國本土開展科學研究取得原創性成果而榮獲諾貝爾科學獎的中國科學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