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地環流

局地環流

局地環流,是由於不同地形和不同性質的活動面受熱不均而導致的局部地區的小型環流。由下墊面性質的不均勻性(如城市與鄉村、綠洲與沙漠、湖泊與內陸等)、地形起伏、坡向差異等局地的熱力和動力因素所引起。如城市熱島環流、海陸風、山谷風等。每當大型天氣系統十分強盛時,這種局地性風就不易觀測到。

基本信息

簡介

弱水環流弱水環流
局地環流
是一種中、小尺度(幾公里、幾十公里至100多公里)的區域性環流。由下墊面性質的不均勻性(如城市與鄉村、綠洲與沙漠、湖泊與內陸等)、地形起伏、坡向差異等局地的熱力和動力因素所引起。如 城市熱島環流海陸風山谷風等。每當大型天氣系統十分強盛時,這種局地性風就不易觀測到。

基本分類

海陸風
局地環流

海陸風的形成與季風相同,也是大陸與海洋之間的溫度 差異的轉變引起的。不過海陸風的範圍小,以日為周期,勢力也薄弱。 由於海陸物理屬性的差異,造成海陸受熱不均,白天陸上增溫較海洋快,空氣上升,而海洋上空氣溫相對較低,使地面有風自海洋吹向大陸,補充大陸地區上升氣流,而陸上的上升氣流流向海洋上空而下沉,補充海上吹向大陸的氣流,形成一個完整的熱力環流;這夜間環流的方向正好相反,所以風從陸地吹向海洋。將這種白天風從海洋吹向大陸稱海風,夜間風從陸地吹向海洋稱陸風,所在將1天中海陸之間的周期性環流總稱為海陸風。 海陸風的強度在海岸最大,隨著離岸的距離而減弱,一般影響距離在20~50公里左右。海風的風速比陸風大,在典型的情況下,風速可達4~7m/s。而陸風一般僅2m/s左右。海陸風最強烈的地區,發生在溫度日變化最大及晝夜海陸溫度最大的地區。低緯度日射強,所以海陸風較為明顯,尤以夏季為甚。 此外,在大湖附近同樣日間有風自湖面吹向陸地,稱為湖風,夜間自陸地吹向湖面稱為陸風,合稱湖陸風。海陸風的水平範圍可達幾十公里,垂直高度達1~2公里,周期為一晝夜。白天,地表受太陽輻射而增溫,由於陸地土壤熱容量比海水熱容量小得多,陸地升溫比海洋快得多,因此陸地上的氣溫顯著地比附近海洋上的氣溫高。陸地上空氣柱因受熱膨脹,形成了如圖所示的氣溫(T)、氣壓(p)分布,海風從每天上午開始直到傍晚,風力以下午為最強。日落以後,陸地降溫比海洋快;到了夜間,海上氣溫高於陸地,就出現與白天相反的熱力環流而形成低層陸風和鉛直剖面上的陸風環流。海陸的溫差,白天大於夜晚,所以海風較陸風強。如果海風被迫沿山坡上升,常產生雲層。在較大湖泊的湖陸交界地,也可產生和海陸風環流相似的湖陸風。海風和湖風對沿岸居民都有消暑熱的作用。在較大的海島上,白天的海風由四周向海島輻合,夜間的陸風則由海島向四周輻散。因此,海島上白天多雨,夜間多晴朗。例如中國海南島,降水強度在一天之內的最大值出現在下午海風輻合最強的時刻。

山谷風

山谷風的形成原理跟海陸風是類似的。白天,山坡接受太陽光熱較多,而山谷上空,同高度上的空氣因離地較遠,增溫較少。於是山坡上的暖空氣不斷上升,並從山坡上空流向谷地上空,谷底的空氣則沿山坡向山頂補充,這樣便在山坡與山谷之間形成一個熱力環流。下層風由谷底吹向山坡,稱為谷風。到了夜間,山坡上的空氣受山坡輻射冷卻影響,空氣降溫較多,而谷地上空,同高度的空氣因離地面較遠,降溫較少。於是山坡上的冷空氣因密度大,順山坡流入谷地,谷底的空氣因匯合而上升,並從上面向山頂上空流去,形成與白天相反的熱力環流。下層風由山坡吹向谷地,稱為山風。故將白天風從山谷吹向山坡,這種風叫谷風,到夜間,風自山坡吹向山谷,這種風稱山風。山風和谷風又總稱為山谷風。山谷風風速一般較弱,谷風比山風大一些,谷風一般為2~4m/s,有時可達6~7m/s。谷風通過山隘時,風速加大。山風一般僅1~2m/s。但在峽谷中,風力還能增大一些。

城市熱島環流

城市人口集中、工業發達,居民生活、工業生產和汽車等交通工具每天要消耗大量的石油、天然氣等化石燃料,釋放出大量的廢熱,導致城市的氣溫高於郊區,使城市猶如一個溫暖的島嶼,人們稱之為“城市熱島”。通常,城市的年平均氣溫比郊區高出0.5~1攝氏度。當大氣環流微弱時,城市熱島的存在,引起空氣在城市上升,在郊區下沉,在城市與郊區之間形成了小型的熱力環流,稱之為城市熱島環流。從周圍農村來的氣流不斷流向城市補充,因此這種城市熱島環流的地面部分被稱為“鄉村風”。鄉村風的風速一般只有1-2米/秒。
由於城市熱島環流的出現,城區工廠排出的污染物隨上升氣流而上升,籠罩在城市上空,並從高空流向郊區,到郊區後下沉。下沉氣流又從近地面流向城市中心,並將郊區工廠排出的污染物帶入城市,造成二次污染,致使城市的空氣污染更加嚴重。為了減輕城市的大氣污染,在城市規劃時,一定要注意研究城區上升氣流到郊區下沉的距離。一方面將污染嚴重的工業企業布局在下沉距離之外,避免這些工廠排出的污染物從近地面流向城區,另一方面,應將衛星城建在城市熱島環流之外,以免相互污染。除此之外,應當在城市與鄉村之間多植樹造林,在下沉氣流從近地面流向城市中心的過程中削弱污染。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