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犯·贈陳浪翁重客吳門

《尾犯·贈陳浪翁重客吳門》是宋代詞人吳文英的作品。此詞上片著重描寫作者與蘇姬的依依離別之情景;下片純以作者的口吻講述自己對蘇姬的思念之情。

作品原文

尾犯·贈陳浪翁重客吳門
翠被落紅妝,流水膩香,猶共吳越。十載江楓,冷霜波成纈。燈院靜⑵、涼花乍翦,桂園深、幽香旋折。醉雲吹散,晚樹細蟬,時替離歌咽。
長亭曾送客,為偷賦⑶、錦雁留別。淚接孤城,渺平蕪煙闊。半菱鏡、青門重售,采香堤、秋蘭共結。故人憔悴,遠夢越來溪畔月。

作品注釋

⑴尾犯:詞牌名。《詞譜》:“詞見《樂章集》,‘夜雨滴空階’詞,註:正宮,‘晴煙暮暮’詞,註:林鐘商。”秦觀詞名“碧芙蓉”。雙調,九十四字為正格。吳詞下片第二句添一字,為九十五字變格。上片十句下片八句,各四仄韻。 
⑵靜:一本作“靚”。
⑶為偷賦:一本無“為”字。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此為憶姬之作。“浪翁重客吳門”,則浪翁原曾居於吳。他既與夢窗為友,那么蘇姬和浪翁應該也相識。因此,夢窗在浪翁去吳之時,再三表示自己的心意,希望浪翁轉達自己的相思之意。 
“翠被”三句,點“重客吳門”的時令。此言吳越一帶的時令節氣大致相同,所以在陳浪翁離越赴吳之時,正趕上荷葉伏水,荷花落瓣,流水漂紅的夏盡秋至的時候。“十載”兩句,臨別之言。“江楓”,指蘇州閶門西七里的楓橋與江橋。唐張繼楓橋夜泊》詩中:“江楓漁火對愁眠”,即是指這兩座橋。這裡借代蘇州。“纈”,眼花也。蘇軾聚星堂雪》詩有“醉眼何因作纈文”句可證之。此言自己曾在蘇州居住過多年,如今到了鬢髮成霜,老眼昏花之時卻在杭城送友人重赴蘇州,不禁羨煞。因為在蘇州尚有詞人的去姬在。“燈院靜”兩句,此言夢窗與其蘇姬在杭城生活過的情景。杭城的一處宅院中,夜深人靜,剛剪過燈芯的燈,發出明亮的光芒;在幽深的桂園中,飄過來時斷時續的桂花香。兩人卻相對而坐,依依難捨,然而卻終於分手,即“幽香旋折”矣。“醉雲”三句,觸景傷情。言離筵易醉,醉眼看天,迷濛的秋雲被風吹散,象徵著恩愛男女即將離別;晚樹上寒蟬低吟、淒切,好像正是在為他倆的離別而嗚咽。 
“長亭”兩句,轉而回憶蘇姬在越時與詞人難捨難分之情。言她曾在長亭和詞人分手,她偷偷地將賦就的詩詞寫在錦箋上贈給詞人,寄託離別之情。“錦雁”一說為山峰名,見下解釋。“淚接”兩句,由於浪翁去吳,觸發詞人以淚眼遙望遠方,只見平疇茫茫,天水一色,卻不見“孤城”——蘇州,即去姬居住的地方。心中更覺沉重難過。“半菱鏡”兩句,系夢窗為蘇姬構想語。“半菱鏡”,喻人分離也;“青門”,原在長安東門外,這裡借指當時的京城臨安;“采香堤”,即蘇州靈岩山前采香涇。此言蘇姬離開夢窗在臨安的住處後,可能已是琵琶別抱另依新歡,並與之同在采香涇靈岩山等處遊玩。從上二句中透露出:蘇姬是來杭之後再離夢窗而去的。“故人”兩句,詞人的自嘆語。“故人”,這裡應指代詞人。詞人說:“蘇姬離越去吳,我這位‘故人’(指詞人)一定會因思念你而憔悴不堪,再要見面,恐怕只能在夢境中兩人才有可能同賞越來溪畔的明月了。”“越來溪”,在蘇州。

名家評論

陳洵《海綃說詞》:“此因浪翁客吳,而思在吳之人也。在吳之人,即其去姬。‘流水膩香,猶共吳越’,托此起興,言外見人之不如。‘十載’二句,謂其人留吳已久,有如此曲折,則蟬歌之咽,蓋不為今別矣。‘曾送客’,揭出。項莊舞劍,固意在沛公。‘錦雁’是西湖上山,《祝英台近》所謂‘錦雁峰前’也。下二句,謂其人已去,則錦雁之淚眼,與孤城接連,惟見‘平蕪煙闊’耳。半鏡猶冀重逢,故人但有夢見。茫茫此恨不知已,浪翁能代傳否?篇中忽吳忽越,極神光離合之妙”。

作者簡介

吳文英,宋代詞人。字君特,號夢窗,晚號覺翁,四明(今浙江寧波)人。原出翁姓,後出嗣吳氏。一生未第,游幕終身。紹定(宋理宗年號,1228—1233)中入蘇州倉幕。曾任吳濳浙東安撫使幕僚,復為榮王府門客。出入賈似道、史宅之(史彌遠之子)之門。知音律,能自度曲。詞名極重,以綿麗為尚,思深語麗,多從李賀詩中來。有《夢窗甲乙丙丁稿》傳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