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尾箭竹

尖尾箭竹

尖尾箭竹,為禾本科竹類植物。竿高約5米,粗2厘米;節間長14-19厘米,中空,圓筒形,初時被白粉,後變黑垢。竿每節分枝為多枝,枝長達60厘米,無毛。竿籜未見。該屬幾乎所有竹種都對山地水土保持、減緩地表徑流、涵養水源、調節小氣候環境、促進農業穩產豐產等都起著不同程度的有利作用。產於廣西北部。海拔1600米,生於林下。

基本信息

簡介

種中文名:尖尾箭竹
拉丁名:Fargesia cuspidata (Keng) Z. P. Wang et G. H. Ye
種別名:
科中文名:禾本科
科拉丁名:Gramineae
屬中文名:箭竹屬
屬拉丁名:Fargesia
國內分布:產廣西北部。海拔1600米,生林下。模式標本采自凌雲縣瑤馬山。
海 拔:1600
命名來源:【Journ.NanjingUniv.(Nat.Sci.Ed.) 1981(1): 95. 1981】
中國植物志:9(1):479
組中文名:箭竹組
組拉丁名:Sect.Fargesia
亞族中文名:筱竹亞族
亞族拉丁名:THAMNOCALAMINAE Keng f.
族中文名:北美箭竹族族拉丁名:ARUNDINARlEAE Nees
超族中文名:北美箭竹超族
超族拉丁名:ARUNDINARIATAE Keng et Keng f.
亞科中文名:竹亞科
亞科拉丁名:BAMBUSOIDEAE Nees
目中文名:禾本目
目拉丁名:GRAMINALES(POALES)
綱中文名:雙子葉植物綱

綱拉丁名:MONOCOTYLEDONEAE
門中文名:被子植物門
門拉丁名:ANGIOSPERMAE

形態特徵

:竿高約5米,粗2厘米;節間長14—19厘米,中空,圓筒形,初時被白粉,後變黑垢。竿每節分枝為多枝,枝長達60厘米,無毛。竿籜未見。葉鞘長3—6厘米,無毛;葉耳缺,鞘口兩肩各具數條暗色易脫落之縫毛,其毛長達3毫米;葉舌堅硬,截形.高約1毫米;葉柄極短或可長為2毫米;葉片在總狀花序下方為1-3片,狹矩形,長3.5-12厘米,寬5—10毫米,先端長漸尖,基部闊楔形,背面灰白色,次脈3—5對,有小橫脈,基部有微毛或有時脫落變無毛,邊緣粗糙,或其一緣近於平滑。總狀花序或緊縮的圓錐花序,長5—8堙米,下部被包藏,密生多數小穗,自最上部之葉鞘開口的一‘側伸出。小穗柄直立,長4—10毫米,密生微毛;小穗含3或4朵小花,長25—30毫米,淡黃色或枯草色;小穗軸節間細長,長4—6亳米,或有時粗短,長約2毫米,上端具白色氈毛或貼生微毛;穎先端具尖尾,第一穎狹窄,有微毛,長10-14小穗者可長達22毫米),具1,第二穎長18—26毫米,具7—9脈;外稃狹披針形,長16—25毫米,先端具尖尾,具9至多脈,上部有微毛而粗糙,常於近邊緣處生有小刺毛,基盤生白色微毛,其毛長1-.5毫米;內稃長11-5毫米,先端具2小尖頭,其脊向上具硬纖毛,脊間的上部有微毛而粗糙;鱗被的前方2片微呈半月形兼卵形,後方1片則為卵形兼披針形,長約2.5毫米,先端具尖頭,基部變窄,上部邊緣生纖毛;花葯長7-9毫米;子房長約2毫米,花柱2,頂生,長約1毫米,柱頭未見。穎果紅褐色,長約1厘米,腹部具縱溝。筍期不詳。花期7—8月。
產地分布:產廣西北部。海拔1600米,生林下。模式標本采自凌雲縣瑤馬山。
參考文獻:Fargesiacuspidata(Keng)Z.P.WangetG.H.YeinJourn.NanjingUniv.(Nat.Sci.Ed.)1981(1):951981;YiinJourn.Barnb.Res.7(2);13.1988,inClaV.Sinice.——ArundinariacuspidataKenginSinensia7(3):412f.3.1936.——Thamunocalamuscuspidatus(Keng)Kengf.inTechn.Bull.Natl.For.Res.Bur.ChinaNo.8:15.1948;C.S.Chaoctal.inAct.Phytotax.Sin.18(1):24.1980.——-一Sinarundinariacuspidata(Keng)Kengf.,Clav.Gen.Sp.Gramin.Prim.Sill.Append.Nora.Syst.10,153.1957,inclav.Ettabl.Sinice.;中國主要植物圖說·禾本科25頁.圖16.1959,descr.InSinice.
本組概述:灌木狀或喬木狀。竿芽單一,長卵形,扁平,其內含有不明顯的少數芽,緊貼竿面:髓呈鋸屑狀或數量少而呈海綿狀;竿環平坦或微隆起,通常低於籜環;枝環平坦。籜鞘宿存或遲落,稀早落;籜耳存在或花序下托以由葉鞘擴大而成或大或小的佛焰苞。模式種:箭竹FargesiaspathaceaFranch.本組所含種類經近年來的發掘,已知近70種,可劃分為下列4系。

本屬概述

:Franch.InBull.Linn.Soc.Paris2:1067.1893;emend.T.P.YiinJourn.Bamb.Res.7(2):1.1988.—SinarundinariaNakaiinJourn.Jap.Bot.11(1):1.1935,sinefl.Descr.,nom.invalid.灌木狀或稀可喬木狀竹類。地下莖合軸型,竿,柄假鞭粗短,其兩端不等粗,前端(遠母竿端)直徑大於後端(近母竿端),中間較兩端為細,節間長常在5毫米以下,實心,通常無通氣道,鱗片(假鞭之籜)為正三角形,排列緊密。竿直立,疏叢生或近散生;節間圓筒形,中空、實心或近於實心;竿環平坦乃至微隆起,通常較其籜環為低;竿的維管束呈開放型或半開放型;竿芽單一,K卵形,貼竿而生,在圓芽箭竹組竿芽明顯山多數芽組成為l枚半圓形複合芽時,則不貼竿;竿每節分數枝乃至多枝,枝斜展或直立,近等粗,枝環較平。籜鞘宿存或遲落,稀早落,革質或厚紙質,具刺毛或近無毛;籜耳無,或明顯;籜舌圓拱形或截形;籜片三角狀披針形或帶狀,脫落性,或稀可宿存;末級小枝具數葉;葉片小型至中型,具小橫脈。花序呈圓錐狀或總狀,著生於具葉小枝的頂端,花序下方托以由葉鞘擴大而成或大或小的一組佛焰苞,致使花序起初只能由最上方的佛焰苞開口之一側露出,惟以後因花序主軸的延伸以及佛焰苞脫落或破碎,則可使花序全部露出;小穗形細長,具長柄;穎2;外稃先端具小尖頭或呈芒狀,具數脈,小橫脈通常明顯;內稃等長或略短於其外稃,背部具2脊,先端具2齒裂;鱗被3,邊緣生纖毛;雄蕊3,花絲分離,花葯黃色;子房橢圓形,花柱1或2,柱頭2或3;穎果細長。模式種:箭竹FargesiaspathaceaFranch.原產四川城口。本屬80餘種。據目前所知,除尼泊爾東部和錫金產有總花箭竹F.Racemosa(Munro)Yi外,其餘的種類均產:於我國。在我國,北自祁連山東坡,南達海南,東起贛、湘,西迄西藏吉隆,在海拔1400---3800米的垂直地段都有本屬竹類生長,其中以雲南的種類最為豐富。過去通常認為本屆竹類矮小,分布在交通條件不便的山區,經濟價值不大。其實本屆竹類種群繁多,分布廣泛,林地面積頗大,蓄積量蘊藏豐富,用途多,有相當多的種類其竿為中型,是亟待開發利用的寶貴自然資源。本屬幾乎所有竹種都對山地水土保持、減緩地表徑流、涵養水源、調節小氣候環境、促進農業穩產豐產等都起著不同程度的有利作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