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陰陽虛水泛

3.對頑固性水腫者,應該適當限制水分的攝入。 (一)本證陽氣大衰,心腎俱虛,水邪泛濫亦重,治療常規應溫陽與利水並重,不可偏執。 (二)本證除寒水之邪泛濫之外,由於心陽大衰,血行不利,往往兼有淤血內停。

中醫釋名

本證系臨床常見危重證候。或由表病汗不如法,傷及心腎之陽,或由風水、水腫、心悸等證遷延日久,使心腎陽氣俱衰,或痹證日久,內合於心,心腎陽虛;或素有咳喘宿疾,由肺及腎,腎陽虛衰,寒水內停,水寒凌心射肺。在西醫的急、慢性腎小球腎炎,充血性心力衰竭,腎病綜合徵,肺源性心臟病,慢性腹瀉等疾病中可見到本證。

中醫病機

本證系臨床常見危重證候。或由表病汗不如法,傷及心腎之陽,或由風水、水腫、心悸等證遷延日久,使心腎陽氣俱衰,或痹證日久,內合於心,心腎陽虛;或素有咳喘宿疾,由肺及腎,腎陽虛衰,寒水內停,水寒凌心射肺。證屬本虛標實,本虛為少陰陽氣大衰,標實為寒水泛濫於全身。其病位在腎和心,往往涉及膀胱。且由水濕流動,隨所留之部位而為病,故可波及肺及腸胃,肢體筋肉。

體徵

心下悸動不寧,頭暈目眩,身體筋肉跳動,站立不穩,浮腫,其腫以腰以下為甚,重者按之沒指,小便不利,畏寒肢冷。或見腹痛、腹瀉,嘔吐;或見四肢沉重疼痛,或見咳喘氣逆。舌質淡胖,邊有齒痕,舌苔白滑,脈沉細。

中醫治療

治療法則: 溫陽利水

施治方法:

(一)內服藥物
1.基本方藥:真武湯:茯苓15克、赤芍10克、生薑10克、白朮12克、熟附片10
克。上方水煎,取汁200毫升,微溫,二次服用,每日1~2劑。
2.加減變化:腹瀉者去赤芍,加乾美10克;嘔吐明顯者重用生薑至15克:若咳喘
氣逆,痰清稀色白者,加乾薑10克、細辛1.5克,五味子10克;若痰黃稠者,加魚腥草15克,黃芩10克。桑白皮10克;水腫甚者,加豬苓15克、澤瀉10克、草藶子15克;胸悶氣短者,加紅參l0克、生黃芪15克;汗多者加生龍骨15克、煅牡蠣15克;若見口唇紫紺,舌質紫暗或有淤點淤斑者,加當歸12克、丹參l5克、紅花l0克;若心悸甚者,加桂枝10克、北五加皮10克;若脅下有痞塊,按之痛者,加枳實10克、當歸l0克、紅花6克、牛膝10克;若干咳少氣,虛煩而悸,舌紅少津者加紅參l0克、麥冬12克、五味子10克。
3.若病人心悸、短氣、下肢浮腫、小便少,或見脅下有痞塊者,還可配合選用下列單方:(1)亭藶子末:每次服1~2克,每日3次,在飯後吞服。(2)羅布麻根:每日9~15克,水煎取汁200毫升,分3次服用。(3)北五加皮粗甙:每次服20毫克,每日服3次;服用2~3天后,改為每次服10毫克,每日服2次。(4)強心靈:每次0.125毫克~0.25毫克,加入25%葡萄糖溶液40毫升稀釋後,緩慢靜脈注射,每日一次。
(三)飲食療法
1.忌鹽:輕度水腫者,每日應限制進食鹽在5克以下;若重度水腫、心悸,脅下
有塊而痛,甚則腹部脹大如囊裹水者,應限制食鹽在每日l克以下。
2.飲食以少量多餐為宜,不得過飽。
3.對頑固性水腫者,應該適當限制水分的攝入。
4.忌食辛辣、肥甘、生冷及不易消化的食物。

施治要點

:
(一)本證陽氣大衰,心腎俱虛,水邪泛濫亦重,治療常規應溫陽與利水並重,不可偏執。可根據“急則治標”的原則,先以利水為主,佐以溫陽,待水邪大勢已去,再以溫陽為主,以鞏固療效。
(二)本證除寒水之邪泛濫之外,由於心陽大衰,血行不利,往往兼有淤血內停。所以在溫陽利水方中,加入溫通心陽,活血化淤的藥物,可使療效明顯提高。
(三)本證常因感受外邪而發,而見有咳喘氣逆諸侯,要積極治療外邪。除用本方方後的加減變化外,還可根據邪之寒熱,選用適當方藥進行治療。
(四)病人忌鹽不嚴格,常是本證難於控制的原因之一。必須反覆向病人及家屬交代限鹽的重要性,從而嚴格控制食鹽的鑷入。

針灸

取穴:氣海、中極、三陰交、陰陵泉、水分、腎俞、關元、命門。採用補法,得氣後,留針l5~30分鐘,其間行針1~2次。命門、腎俞針刺後加灸,關元則可只灸而不針刺,每日一次。心悸甚者針刺內關、神門、心俞。

護理

1.重度心悸、水腫的患者,應該嚴格臥床休息,採取病人最感舒適的體位,一般以半臥位休息為宜。若臥則感心慌氣急者,可兩足下垂,同時要鼓勵病人作小腿主動活動或小幅度擺動,以利於血液循環,防止氣血淤滯。
2.輕度心悸水腫者要限制活動量。
3.注意寒溫變化,適時增減衣被,防止感受外邪,使疾病復發或加重。
4.長期臥床者,要勤翻身,用紅花酒精按摩受壓部位,防止發生褥瘡。嚴重水腫,喉中有痰者,要隨時注意吸痰,防止痰涎阻塞氣道,使病人窒息死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