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麻葉

小麻葉

小麻葉,又名:白水芋麻、野麻、大葉麻、大毛葉、紫苧麻。為胡椒科植物光軸薴葉蒟的全株。 它是一種我國少數民族常用中藥,莖枝稍彎曲,表面淡黃色,有縱棱和疣狀突起。葉多皺縮,完整者展開後呈長圓形或長圓狀披針形,具有除風止痛,活血散瘀,續筋接骨的功效。

形態特徵

光軸薴葉蒟 Piper boehmeriaefalium(Miq.) C.DC.vr.tonkinense C.DC.又名:薴葉山蒟《中藥大辭典》,薴葉胡椒《雲南中藥資源名錄》,蕁麻葉胡椒《全國中草藥彙編》。直立半灌木,高1~2m。全株有香氣。節膨大,常在節處分枝,枝基亦膨大。單葉互生或近對生,具短柄;葉片膜質,變異大,橢圓形,一般長12~18cm,寬3.5~7cm,先端漸尖,基部稍漸窄而歪斜,不對稱,全緣,上面有皺紋。密穗狀花序與葉對生,雌雄花序的長均為7.5~15cm,花序梗較花序短;有苞片和小苞片;無花被。果扁圓形,大如綠豆,成熟時紅色,果穗下垂。生於海拔1300~1800m的溝谷林下,常綠林中。

分布範圍

分布於廣西、雲南。

主要價值

全年可采,曬乾,或鮮用。

性狀鑑別:莖枝稍彎曲,表面淡黃色,有縱棱和疣狀突起。葉多皺縮,完整者展開後呈長圓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長10~22cm,寬2~7cm,葉膜質,基部偏斜,有密細腺點,側脈5~7條,並有2對離基從中脈發出,網脈明顯;葉柄較短,基部鞘狀。有時可見穗狀花序,較葉片稍短。氣香,味辛辣。

藥理作用

抗血小板聚集作用 薴葉蒟乙醇提取物對血小板活化因子(PAF)、花生四烯酸(AA)和二磷酸腺苷(ADP)引起兔血小板聚集均有明顯抑制作用。其IC50(mg/L)分別為35.21、98.4和85.7。

功能主治

主治“阻傷,路哈”(跌打損傷,骨折),“攏梅蘭申”(風寒濕痹證,肢體關節酸痛,屈伸不利),“多溫多約”(體弱多病),“先哈嘎蘭”(肢體麻木)。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0~20g;或泡酒。外用:適量,搗爛敷。

藥品附方

1.治“阻傷,路哈”小麻葉鮮品適量。搗爛,包敷患處。(西雙版納州傣醫院傣醫康郎臘驗方) 2.治“攏梅蘭申”小麻葉15g,胡椒3g,姜10g,煎服。或取小麻葉15g,虎杖10g,魚子蘭10g,雲南五味子15g,蘇木15g,紅花15g,香樟木15g,泡酒內服,每次10~20ml。(景洪市名傣醫康郎侖驗方) 3.治“多溫多約”,“先哈嘎蘭”小麻葉20g,蘇木15g,當歸20g,紅花10g,蛤蚧15g。泡酒內服,每次10~20ml。(西雙版納州傣醫院傣醫康郎香驗方)。

中藥材基原:為胡椒科植物光軸薴葉蒟的全株。

性味: 味辣、微麻,性平。

功效:除風止痛,活血散瘀,續筋接骨。

參考文獻:《中華本草》傣藥卷、《西雙版納傣藥志》、《新華本草綱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