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陷胸湯

小陷胸湯

小陷胸湯,中醫方劑名。為祛痰劑,具有清熱化痰,寬胸散結之功效。主治痰熱互結之結胸證。胸脘痞悶,按之則痛,或心胸悶痛,或咳痰黃稠,舌紅苔黃膩,脈滑數。臨床常用於治療急性胃炎、膽囊炎、肝炎、冠心病、肺心病、急性支氣管炎、胸膜炎、胸膜粘連等屬痰熱互結心下或胸膈者。

基本信息

歌訣

小陷胸湯連夏蔞,寬胸散結滌痰優,痰熱內結痞滿痛,苔黃脈滑此方求。

組成

黃連、半夏、瓜蔞

用量

黃連6g,半夏(洗)12g,瓜蔞(實大者)20g。

用法

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瓜蔞,取三升,去滓,內諸藥,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現代用法:先煮瓜蔞,後納他藥,水煎溫服。

功用

清熱化痰,寬胸散結。

主治

痰熱互結之結胸證。胸脘痞悶,按之則痛,或心胸悶痛,或咳痰黃稠,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方義

本方原治傷寒表證誤下,邪熱內陷,與痰濁結於心下的小結胸病。痰熱互結心下或胸膈,氣鬱不通,故胃脘或心胸痞悶,按之則痛。治宜清熱滌痰,寬胸散結。方中全瓜蔞甘寒,清熱滌痰,寬胸散結,用時先煮,意在“以緩治上”;而通胸膈之痹。臣以黃連苦寒泄熱除痞,半夏辛溫化痰散結。

配伍特點

兩者合用,一苦一辛,體現辛開苦降之法;與瓜蔞相伍,潤燥相得,是為清熱化痰,散結開痞的常用組合。

運用

本方為治療痰熱結胸的常用方。臨床套用以胸脘痞悶,按之則痛,舌紅苔黃膩,脈滑數為辨證要點。

加減化裁

方中加入破氣除痞之枳實,可提高療效。若心胸悶痛者,加柴胡、桔梗、鬱金、赤芍等以行氣活血止痛;咳痰黃稠難咯者,可減半夏用量,加膽南星、杏仁、貝母等以清潤化痰。

附註

附方

柴胡陷胸湯

組成

柴胡、苦桔梗各3g,姜半夏9g,小川連2.5g,黃芩小枳實各4.5g,瓜萎仁(杵)15g,生薑汁(四滴,分沖)。

用法

水煎服。

功用

和解清熱,滌痰寬胸。

主治

邪陷少陽,痰熱結胸證。寒熱往來,胸脅痞滿,按之疼痛,嘔惡不食,口苦且粘,目眩,或咳嗽痰稠,苔黃膩,脈弦滑數。

出處

重訂通俗傷寒論
化裁方之間的鑑別
柴胡陷胸湯乃小柴胡湯與小陷胸湯兩方加減化裁而成,即小柴胡湯去人參、甘草、大棗扶正之品,加瓜萎、黃連、枳實、苦桔梗等清熱化痰,快氣寬胸之藥,共奏和解少陽、清熱滌痰、寬胸散結之效,對於少陽結胸、少陽證俱、胸膈痞滿、按之疼痛,用柴胡枳桔湯未效者,較為適宜。

文獻摘要

湯藥湯藥
1.原書主治《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並治》:“小結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則痛,脈浮滑者,小陷胸湯主之。”
2.方論選錄柯琴《傷寒來蘇集·傷寒附翼》卷上:“熱入有淺深,結胸分大小。心腹硬痛,或連小腹不可按者,為大結胸,此土燥水堅,故脈亦應其象而沉緊。止在心下,不及胸腹,按之知痛不甚硬者,為小結胸,是水與熱結,凝滯成痰,留於膈上,故脈亦應其象而浮滑也。穢物據清陽之位,法當瀉心而滌痰。用黃連除心下之痞實,半夏消心下之痰結,寒溫並用,溫熱之結自平。瓜蔞實色赤形圓,中含津液,法象於心,用以為君,助黃連之苦。且以滋半夏之燥,洵為除煩滌痰、開結寬胸之劑。雖同名陷胸,而與攻利水谷之方懸殊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