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絨鴨

小絨鴨

小絨鴨(學名:Polysticta stelleri)為鴨科小絨鴨屬的鳥類,俗名絨鴨。分布於西伯利亞(東部北極海岸、北美洲(阿拉斯加海岸及附近島嶼、芬蘭、挪威、勘察加半島、阿留申半島、千島群島、西伯利亞濱海區、朝鮮半島海岸以及中國大陸的東北(黑龍江河口、烏蘇里江河口)等地,多棲息於苔原凍土、冰封海面以及清水海岸。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西伯利亞東部的堪察加半島。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小絨鴨小絨鴨
小絨鴨雄鳥頭及上頸為絨白色,額、眼先及枕部淡橄欖綠色,眼周黑色,頸中部有一寬闊的絨黑色領環,並具紫藍色金屈光澤,頦及喉黑褐色。喉與黑色領環除在正中處有黑色相連外,左右均有白色帶隔著,黑領之後另有一條狹小的白色沾棕的半環帶與胸部隔著;背中部、腰及尾上覆羽黑色而帶紫藍色光澤;肩羽狹長,向下彎曲,外側黑色並具藍紫色光澤;內側窄,呈絨白色。所有肩羽的前部均為白色,翅上覆羽也為白色,次級飛羽上的翼鏡藍黑色並具金屬光澤和白色端斑。三級飛羽和肩羽相似,但較寬闊而少彎曲,初級飛羽暗褐色,翅下覆羽及腋羽白色,下體橙皮黃色,在前腹中央、後腹及尾下覆羽轉為栗褐色,胸側及兩脅較淡,呈皮黃色,胸部兩側的後方各有一黑色小形塊斑,尾羽暗褐色。[1]
雌鳥通體暗棕褐色,眼周白色,頸部有一不明顯的領環,形成一個棕栗色橫斑,肩間部有不規則的棕栗色橫斑,翅暗褐色,翼鏡呈金屬藍色,前後緣均具明顯的白邊。三級飛羽呈鐮刀狀,外側呈金屬藍色,沿羽軸有銀灰色羽乾紋。腰暗褐色,具不明顯的棕色橫斑,胸部也有不明顯的栗色橫斑;外側翼下覆羽褐色而具白色,內側翼下覆羽和腋羽白色,腹和尾下覆羽褐色。幼鳥和雌鳥相似,但更少灰褐色和紅色,橫斑較明顯,翼鏡前後緣白邊較窄或缺失。
虹膜雄鳥紅褐色,雌鳥褐色,嘴、跗跖和趾藍灰色。
大小量度:體重♂500-1000g,♀720g;體長430-470mm,翅♂208-215mm,♀205-215mm;嘴♂36-43mm,♀35-42mm;尾♂88mm,♀85mm;跗蹠33-40mm。(註:雄性—♂;雌性—♀)

棲息地

小絨鴨小絨鴨

小絨鴨繁殖期間主要棲息於北極凍原帶近海的內陸水塘和小湖中,非繁殖季節則棲息於沿海近海岸水域、多岩石的海灣及河口。活動於北極苔原,靠近海岸的淡水區,岩石海灣,大型水電站。地理範圍是位於沿阿拉斯加和西伯利亞的東部海岸,白令海峽的兩岸。它冬天到白令海的南部和北太平洋,但它不會遠至阿留申群島以南。另有一龐大的群體,冬天活動於挪威峽灣和波羅的海沿岸的斯堪的納維亞。繁殖於淡水水塘,但棲於沿海水域近溪流出海處

生活習性

小絨鴨小絨鴨
遷徙沿海岸進行。春季通常在5月末到達繁殖地,秋季最早在8月中下旬即有離開繁殖地的,但大量在8月末9月初開始遷離繁殖地。通常成大群遷飛。
性喜成群,除營巢產卵期間外,一年的所有時間幾乎都是成群活動,特別是換羽,遷徙和越冬期間,常集成數千甚至數萬隻的大群。飛行快而輕捷,兩翅煽動也快,從水面起飛靈活而輕快,不需在水面拍打而能直接從水中飛起。游泳快而輕盈,游泳時尾常常翹起。也善潛水。
小絨鴨主要以水生昆蟲及幼蟲、軟體動物、甲殼類、小魚等動物性食物為食,也吃少量植物性食物。覓食多在近海淺水處和北極苔原湖泊與水塘中。主要通過潛水取食。
炫耀時雄鳥發出低沉的似croons的叫聲及短吠聲。雌鳥發出低沉吠叫、嗥叫及哨音。其他時候相當安靜。

分布區域

小絨鴨分布圖小絨鴨分布圖

分布於愛沙尼亞、芬蘭、日本、拉脫維亞、立陶宛、挪威、波蘭、瑞典、美國。
旅鳥:比利時、中國、丹麥、法國、德國、格陵蘭、冰島、荷蘭、斯瓦爾巴群島和揚馬延島、英國。

生長繁殖

繁殖期為6-8月。通常5月末6月初到達繁殖地。營巢於北極苔原上,巢多置於河流與水塘邊地上草叢與低矮的灌叢中。巢極簡陋,系就地收集一些枯草和苔蘚構成。內放大量黑褐色絨羽。每窩產卵6-7枚,偶爾多至10枚。雌鳥孵卵。卵為淡黃色或橙褐色。光滑無斑,大小為55-71×37-47mm,平均61×42mm,重58g。

生存狀況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等級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國際鳥類紅皮書,2009年名錄ver3.1——易危(VU)。

小絨鴨小絨鴨

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