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溪鎮

小溪鎮地處五河縣最南端,淮河南畔,依山傍水,交通便利,104國道縱貫全鎮。

基本信息

安徽省五河縣小溪鎮

小溪鎮小溪鎮
概述

小溪鎮地處五河縣最南端,淮河南畔,依山傍水,交通便利,104國道縱貫全鎮。

小溪鎮2.9萬人,土地面積102平方公里,可耕地6.24萬畝,水面6000畝,荒山1.2萬畝,轄11個行政村,屬丘陵地帶,境內多山,礦山資源豐富,自然環境優美,鎮政府所在地是百年古鎮,曾經為五河縣農村商貿重鎮。

經濟發展

小溪鎮緊緊圍繞“加快發展、富民強鎮”這一主題,全面發展社會事業,著力發展農村經濟,實現農民增收,財政增收,重點抓住以下幾項工作。

一、加強招商引資。小溪鎮完成招商引資1700萬元,建起牟莊經濟園區,原有企業得到鞏固,新建企業走上正軌,園區內企業不斷增多,企業生產項目不斷更新,企業抵禦市場風險能力不斷提高,做到能招來、留得住、再吸引、再擴大。隨著化明鐵礦的開工,新的一批大客商又將紮根該鎮。小溪鎮的招商引資工作將步入迅速發展階段。

小溪鎮小溪鎮
二、養殖業在保持原有3個養殖基地:即小溪三元雜交豬示範基地、上營家禽養殖示範基地、硤石大牲畜養殖示範基地的基礎上,又發展了南莊獺兔養殖基地,在養殖中充分發揮了養殖基地的示範輻射作用,以及中介組織和協會的帶動作用,使養殖業發展在品種、質量、效益上都得到提高。小溪鎮養殖總收入達3190萬元,人均養殖收入1100元。尤其是新湧現了一批養殖大戶、養殖能手,為全鎮養殖業的快速、健康發展又新添了活力,全鎮養殖業成績在全縣始終居於前列。

三、民營企業不斷發展壯大,小溪鎮有民營企業165家,企業年總收入 8268 萬元,創利稅200萬元,解決當地閒散勞動力1331人。

四、勞務輸出也是振興小溪鎮經濟的又一重要產業,經過中介服務組織有目的的介入,小溪鎮的勞務輸出已經呈現出務工地域廣泛、務工工種多樣特點。全鎮務工人員達7200人,分布在全國各大、中城市,僅勞務工資收入達3千多萬元,為該鎮經濟注入了活力。

五、深化“雙培雙帶”。在充分結合實際的狀況下,小溪鎮制定了“雙培雙帶”規劃、計畫,狠抓落實,做到“精心謀劃、大力扶持、強力推動,走出了一條加強組織、發展經濟、富裕農民”的好路子活動開展的有聲有色,成果顯著。全鎮建立示範基地3個,專業協會5個,專業協會黨支部2個,建立示範戶186戶,23名發展能手加入黨組織,12名發展能手成為村幹部,234名黨員、幹部成為發展能手,幫帶農戶3200戶,戶均增收260元。通過工程的實施,黨員先進性得到了保持和體現,全鎮廣大黨員、幹部、民眾走上了共同致富路。

小溪鎮特色旅遊
特色經濟

一曲膾炙人口的民歌《摘石榴》唱響大江南北,如今在他的發源地五河縣小溪鎮已成為招商引資、促進經濟發展的一張閃亮的名片,該鎮依靠豐厚的文化底蘊,以民歌為“媒”,先後“娶”來7000多萬元外來投資,有力地促進和帶動了當地經濟的快速發展。

五河民歌《摘石榴》是由上世紀50年代初小溪當地藝術團團長霍錦堂老人改寫而成的,是一出描寫青年男女突破封建觀念、反抗包辦婚姻、追求美好生活的三人小戲。其曲調優美流暢,一經演出,便受到百姓的喜歡,各地也爭相學唱,曾在南寧舉辦的國際民歌藝術節上獲得金獎。小溪鎮黨委、政府協同縣文化局組織專業人員深入民間老藝人家中進行採訪、記詞、記譜、錄音,進一步挖掘民歌《摘石榴》的原汁原味,加大宣傳力度,增強外界對小溪文化的認識和了解。同時為展現小溪的靈山秀水,體現小溪精神風貌的文化精華,積極開發旅遊業,把女山、嚴小姐墓地、樵子澗

小溪鎮安徽省五河縣小溪鎮地圖

化明塘等自然風景賦予精神內涵,賦予傳奇色彩,擴大了文化的影響力。在縣委、縣政府的領導支持下,又推出“小溪一日游”,進一步推動了小溪民間文化的交流和經濟的發展。

這個鎮黨委、政府抓住這一靚麗名片,積極挖掘民間文化藝術並賦予新的時代內涵,努力把小溪建設成富於特色的“民歌之鄉”。每年3月份利用山會之際舉辦民歌匯演,吸引附近及外地商販、遊人萬餘人前來欣賞、觀看。該鎮藉此機會大力宣傳該鎮的人文景觀、地理環境、民情風俗,提高了文化品位,促進當地經濟快速發展。該鎮以歌為“媒”,廣招天下客商,利用自身的文化優勢,促進招商引資,帶動了外資經濟、民營經濟的發展。

福建省漳州市小溪鎮

小溪鎮小溪鎮
概述

小溪鎮位於九龍江西溪上游的花山溪畔,距漳州市區6l公里,是平和縣城所在地。全鎮1112.2平方公里,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23.5攝氏度,無霜期達350天,常年四季如春,氣候宜人,土地肥沃,雨量充沛,年降雨1500—1700毫米.主要河流有花山溪和牛頭溪,兩溪在境內中部的城區東南溪口處匯合,流經山格、南靖、漳州,匯入九龍江.省道郊柏線、牛舊線貫穿全境,並在城區交匯。

小溪物產豐富,種植南亞熱帶水果10多種,盛產珍稀名果琯溪蜜柚。400多年前,琯溪蜜柚曾是宮庭貢品.改革開放以來,小溪人民很好地發揮了原產地的優勢,依*科技進步,全面提高了產量和品質,大力開發特色產業,建成了琯溪蜜柚生產基地,成為著名的蜜柚城,產品暢銷國內,並出口港、澳等地,總產量以每年50%的速度遞增。

作為縣城小溪鎮,具有文化教育、道路交通、醫療衛生、郵電通訊等基礎設施發達的優越條件,蘊藏著巨大的發展潛力。

小溪鎮小溪鎮
沿革區劃

1958年置山格公社,

1962年置小溪鎮。

1997年,面積112.2平方千米,人口7萬,轄新橋村、聯星村、共和村、豆坪村、楓埔村、厝丘村、舊樓村、金光村、古樓村聯光村產坑村、五村村、溪州村高南村、南寨村、內林村、湖田村、岩坂村、坑裡村、舊縣村、玉溪村寶善村西林村等23個村委會和建設、九一七、中東、中西、東大、溪上6個居委會。

小溪鎮蜜柚
經濟狀況

2006年,平和縣小溪鎮農民人均純收入達5260元,比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4006元高出31.3個百分點,92%的農戶基本實現小康。該鎮經濟能夠如此快速發展,是該鎮帶領廣大幹部民眾按照“富民強鎮”發展規劃,認真落實“強農、興工、活商、富民”發展措施,揚優勢、抓特色的結果。

小溪鎮是平和縣城所在地,有23個村,6個社區,10萬人口。該鎮科學發展琯溪蜜柚種植,突出“上規模、上檔次、創名優”。通過不斷完善農科信息服務網路,聘任了69名農技員加強科技服務與指導,推廣高優高效種植管理技術和模式,使琯溪蜜柚的產量和質量都躍上了一個新台階。組織農產品行銷隊伍外出賣柚,依託蜜柚節、網站等,拓展琯溪蜜柚的銷售渠道,促使其貨暢價揚。如今,小溪鎮琯溪蜜柚已種植近6萬畝,年產15萬噸左右。憑著蜜柚種植,小溪鎮農民人均可增收4300元,占年家庭經營收入的81.7%%,成為該鎮農民致富的主要支柱。琯溪蜜柚的發展不僅為該鎮人民脫貧致富奔小康鋪就了康莊大道,更為工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小溪鎮積極招商引資,打造項目落地“強磁場”,促其早日“落地開花”。2003年初大坂洋工業集中區破土動工,為“工業強鎮”邁出了關鍵一步。又先後投入680萬元完善園區道路、排水等公共配套建設,打通了西環路入口段,使工業集中區主幹道直接與省道連線貫通。投資環境的最佳化相續吸引了易而美光電材料、立達信服裝、志同電子等21家企業前來落戶。隨著該鎮投資環境的不斷最佳化,投資額在300萬元以上的工業企業,今年新增8家,總數達50多家。2006年,小溪鎮社會生產總值21億元,比2002年增長55.5%,其中規模工業產值1.6億元,比增220%,工業主導力量明顯壯大。

業興人和助發展,人文和諧增合力。在小溪鎮,從村村通水泥路到小城鎮建設,從飲水解困工程到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從農村低保戶到救助戶,處處可以看到以人為本、構建和諧社會的人文關懷。以蜜柚為主題的農民體育運動會、吉祥柚燈點放、龍藝踩街等各類農村文化活動如雨後春筍般蓬勃興起,在“明榮辱、樹新風、促和諧”的榮辱觀教育活動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小溪鎮龍藝
民俗文化

平和縣小溪鎮被福建省文化廳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龍藝)之鄉”。成為福建省唯一被命名為“中國龍藝之鄉”的鄉鎮。

龍藝是平和縣廣泛流行的一種民間藝術。龍藝一般由“龍頭”、“龍段”、“龍尾”三部分組成。龍頭和龍尾的扎制、裝飾以及舞蹈動作略同於傳統“舞龍”。龍段由數十塊“藝板”連線而成,每塊木藝板稱“節”。每節長約3米,寬約0.3米,木製。每節藝板由兩位壯漢肩抬,稱“扛藝”。藝板上用竹、木、紙、絹等材料紮成樓、閣、舟、車模樣,並點綴花卉草蟲魚和彩燈,此項工藝稱“裝藝”。每塊藝板上站一位5至8歲少女或少男,全部按戲曲人物打扮,稱 “藝旦”。龍藝的節數不一,有24節、36節、48節多種,一九八六年中秋節,平和縣九峰鎮黃田村結紮一尾龍藝,長達七十二節,是閩南歷史上最長的一尾龍藝。各節藝板之間有木製鏇紐連線,活動自如,蜿蜒成龍,可以在狹窄的村街上活動。龍藝出遊稱“迎藝”。迎藝時,往往有一至數陣鑼鼓陣結伴。

小溪鎮是平和的縣城,每年春節和元宵都舉行龍藝活動,活靈活現的龍藝穿行在大街小巷,為節日增添了喜慶的色彩。70年前開始在該鎮西林村就有民間“龍藝”活動鬧春節、鬧元宵的風俗,龍藝節數9-12節不等。隨著時代的變遷,現在的龍藝注重科技含量,在規模和檔次上下工夫。公元2007年元宵,小溪鎮設計製作的“龍藝”更是史無前例,118節的“小溪鎮百節龍藝”以強大的陣容、新穎的造型展現在觀眾面前,其400多米龍藝之長創歷史新高。2007年元宵長而多節的“小溪鎮百節龍藝”具有廣博的象徵意蘊,分為“古代篇”和“現代篇”兩大類,“古代篇”由神話、歷史、戲曲等3個主題構成,“現代篇”主要包含國防、科技、平和特產、奧運等4個主題。為了彰顯“巨龍騰飛”這個文化內涵,龍藝設計者在“龍藝”設計製作過程中,注重追求一種融民俗性、藝術性、科學性、思想性於一體的觀感效果。譬如,“古代篇”里包含“八仙過海”、“穆桂英掛帥”、“天女散花”、“木蘭從軍”和一些老百姓喜聞樂見的戲曲文化等主題,其中“八仙過海”,為了收到“船搖波漾”的動感效果,設計者特意採用活動轉軸與電源驅動配置手段,讓人觀之倍感真實與可親。而“現代篇”里則特設了“長征一號”與“長征四號”火箭模型,同樣為了追求逼真,“火箭”升空點火處採用照明與風扇原理,造出一種“火箭”騰空而起的氣勢。“龍藝”將被申報金氏世界紀錄。每年正月十五晚上,平和縣都有舉行龍藝鬧元宵的傳統,數尾龍藝遊走在縣城街道,配套的彩車、搖傘隊同步前行,也有不少觀眾跟隨龍藝隊前行。龍藝隊所到之處,街旁的商家、居民燃放煙花鞭炮,把夜空渲染得分外美麗,整個縣城成了歡樂的海洋,呈現出普天同慶鬧元宵的歡樂祥和。

相關詞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