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毛足鼠

小毛足鼠

小毛足鼠體型很小,體重一般在13-18克。小體型動物由於其體表面積與體積之比值較大,根據物理學原理,熱量散失速率快,因此動物維持恆定體溫的能量代價也就較高,當面臨低溫脅迫時代價就更大了。小毛足鼠在野外主要以植物的種子為食,有頰囊,很膽小,怕驚嚇,是沙地生態系統的重要成員。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小毛足鼠小毛足鼠
小毛足鼠是倉鼠科中體型較小的種類,體長65~100mm,通常不超過90mm。眼較大;耳大而長圓,耳長與後足長近相等。四肢短小,一般僅微長於被毛之外。
小毛足鼠體背淡灰駝色或灰駝色。頭背部色較深,體背之臀部顏色較淡,呈淺淡的駝色,至尾上部接近白色。背毛基黑灰色,中段為淺淡的白色,向毛尖灰駝色漸加深。多數背毛毛端部為淺駝色,少數毛端黃色;雜有稀疏的長於其他體毛的黑色長毛,在臀部較為明顯。眼後上方與耳之間具一明顯的白色毛斑。白斑之後,耳外側前方具一塊略呈灰色的毛區。耳廓內部被稀疏的白毛,耳背面上方毛黑色,下方黃白色,耳背面基部純白色。腹面純白色,在體側的大部亦為白色。白色腹毛與背毛的灰駝色分界明顯。一般較平直,但在前肢和後肢部位的背毛灰駝色向下延伸,使前肢的前後呈明顯的白色斑。四肢純白色,前後足的背面均被白毛。蹠部具白色短的密毛。前足拇指處裸露,掌墊大而明顯。
小毛足鼠頭骨較窄而長,背面稍隆起,最高處在頂骨前部,而不同於黑線毛足鼠最高處在額骨部位,因而使頭骨上緣顯低平。吻部尖,較黑線毛足鼠短。鼻骨前端略向上平伸。鼻骨近長方形,而後端略窄。額骨平寬,額骨前部的眶上嵴較明顯。頂骨稍隆起。頂間骨發達,呈三角形。枕骨向後突出。顴弓不特別外張,略寬於腦顱,平行向下後方延伸。門齒孔較小。齶孔較寬,其後緣不達M1水平線。聽泡小而低平,其前內角向前生成小管狀,達翼骨突起的後方。聽泡間距離大於翼骨間距離。齒骨的冠狀突,角突較黑線毛足鼠不明顯。
小毛足鼠牙齒大而略成長方形,上頜門齒較細小,兩門齒基部靠近成一直縫。M1具3對齒尖,第1對齒尖與其後2對齒尖距離基本一致。M2具2對齒尖,M3較小,兩對齒尖,第2對齒尖小,相互靠近。

棲息地

小毛足鼠小毛足鼠
小毛足鼠主要棲息於荒漠、半荒漠及乾草原的植被稀疏的沙丘地帶,或沙丘間的灌叢,選擇水草生長比較豐盛的地段作為棲息位點。

分布區域

分布於中國、蒙古。中國分布在吉林、遼寧、山西、陝西、甘肅、內蒙古、寧夏、青海和新疆等地。

生活習性

小毛足鼠性情溫順、行動遲緩、不善奔跑。多夜間活動,但傍晚和黎明時活動最為頻繁。活動範圍較小,距洞口一般不超過50m。不冬眠,冬季也較頻繁活動。
小毛足鼠常打洞於沙丘斜坡處。洞口小,約4cm。洞口一般1~2個,有鼠居住時,多將洞口用細沙堵塞,但凹入口內,成一小坑,易識別。洞穴結構簡單,一般不分支,偶有2個分支。洞道直徑大於洞口。洞深約50~100cm,末端有一個圓形而膨大的巢室。巢內鋪有枯葉和其他絮狀物。
小毛足鼠個體小,食量不大,但對所遇食物卻儘可能用頰囊盜回洞中貯藏。食性複雜,以植物性食物為主,如植物種子、果實和根、莖、葉等,也吃昆蟲,特別是甲蟲。有貯糧的習性,把食物貯存在倉庫中。
小毛足鼠天敵主要有蛇類、猛禽和小型食肉動物。

生長繁殖

小毛足鼠一年可繁殖1~2次,3~4月份進入繁殖期,一直延續到9月份。妊娠期約3周,每胎4~8仔。5、6月份為繁殖高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