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驚風推拿

驚風是古代兒科常見病,也是危急重症。傳統文獻稱抽風、抽搐、發搐、天吊、內吊、鷹爪驚等,是一種以全身或局部肌肉抽搐、神志不清為特徵的病症。古人以搐、搦、掣、顫、反、引、竄、視八候概括主症,以熱、痰、驚、風歸納病機。並根據驚風發病緩急和證候虛實分為急驚風和慢驚風兩大類。

概述

驚風是古代兒科常見病,也是危急重症。傳統文獻稱抽風、抽搐、發搐、天吊、內吊、鷹爪驚等,是一種以全身或局部肌肉抽搐、神志不清為特徵的病症。古人以搐、搦、掣、顫、反、引、竄、視八候概括主症,以熱、痰、驚、風歸納病機。並根據驚風發病緩急和證候虛實分為急驚風和慢驚風兩大類。
本病5歲以內好發,年齡越小,越多見。任何季節均有,夏日為多,高燒時多。“小兒之病,最重惟驚”(《幼科釋謎·驚風》)。過去驚風普遍存在,加之發病急驟,證情兇險,威脅生命,治療很難,因此被譽為四大兒科難症之一。
西醫的小兒驚厥與之相似,責之為中樞神經系統功能紊亂。
小兒推拿因防治驚風而誕生,明代《秘傳看驚掐驚口授手法論》為小兒推拿奠基著作,驚風的歷史文獻也最多。

病因病機

熱、痰、驚、風為急驚風的四大病機;虛、痰(瘀)、驚、風為慢驚風的基本病機,區別在虛實。急驚風病在心肝,抽搐有力;慢驚風病在肝脾腎,抽搐無力。
熱可因外感,尤以風邪、暑邪和溫疫常見,亦可肉生。火熱熾盛,深入營血,內陷心包,引動肝風,致高熱驚厥。痰可因熱灼煉液,也可因飲食失節,脾失健運。伏痰暴發,痰氣交阻,經絡不通、心竅蒙蔽,神志無主,昏厥抽搐。驚因小兒神氣怯弱,元氣未充,不耐刺激,復加目觸異物,耳聞巨聲,不慎跌仆等。猝受驚恐,心動神搖,不能自持,驚叫驚跳,抽搐神昏。
慢驚風多發於大病久病之後,如暴吐暴瀉、久吐久瀉、長期低燒、顱腦外傷、急驚失治等。因五臟受損,氣血不足,營陰暗耗,筋脈失養,水不涵木,虛而風動。
驚風無論急慢,均以抽搐為特徵,抽搐乃動,乃風之特徵。

診斷

(一)診斷
1.多見於3歲內嬰幼兒,5歲以上逐漸減少。
2.有接觸時行疫癘,或猝受驚恐,或顱腦外傷與疾病,或高熱,或反覆嘔吐、久瀉、解顱、初生不啼等病史。
3.急驚風以四肢抽搐、頸項強直、角弓反張、兩目上視,神志昏迷為特徵,多伴有高熱。慢驚風起病緩慢,病程長,反覆發作,以嗜睡無神,抽搐無力,筋惕肉矚,時作時止為特徵。
4.血、尿、便常規檢查,或腦脊液、腦電圖等檢查可協助診斷。
(二)鑑別診斷
1.癲癇具有突然仆倒,不省人事,四肢抽搐,須臾自止,移時即醒等特點,與驚風相似。①驚風3歲內多發,5歲以上多考慮癲癇。②驚風常伴發熟,癇證體溫多正常。③。京風大多抽搐1次,很少2次以上;癇證反覆多次發作。④驚風腦電圖正常,癇證腦電圖有棘波、尖波、棘慢波等異常放電錶現。
2.臍風臍風以唇青口撮,牙關緊閉,苦笑面容,四肢抽搐,角弓反張為主症,多發於出生後4~7天,因斷臍不慎感染邪毒所致。
3.厥證厥證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四肢逆冷為特徵。厥證昏迷,多四肢厥冷,而無肢體抽搐或強直等驚風症狀。

治療

(一)治法
無論急、慢驚風,發作時均應看驚掐驚,開竅醒神治其標。休止期應辨證論治圖其本。急驚風病在心肝,屬實證,應以平肝息風、清熱瀉火、寧心安神為治。慢驚風病在肝脾腎,屬虛實夾雜,應以補益脾腎、平肝息風為治。豁痰開竅,活血化瘀在驚風防治整個過程中有積極意義。
(二)基本方
方1急驚風休止期
心肝同清(同時操作3^-5分鐘)
清天河水、推橋弓(清天河水3~5分鐘;推左右橋弓各10次)
揉板門與分推膻中(揉板門3~5分鐘;分推膻中5~8遍)
搗小天心與拿止驚(痙)穴(搗小天心至前臂麻木;拿曲池、委中、百蟲和承山等,每穴拿8—10次)
方解:急驚風心肝火旺,直清心經、肝經。清天河水與推橋弓清心火、透邪熱、止痙攣,針對“熱”。揉板門與分推膻中,調暢氣機.化痰消積,針對“痰”。搗小天心配拿曲池、委中、百蟲和承山等開竅醒神,鎮驚止痙,針對~涼”。全方清熱瀉火,化痰通絡,鎮驚息風,切中急驚風四大病機。
方2慢驚風休止期
補脾經、補腎經、清肝經(各3~5分鐘)
改良黃蜂出洞法(掐心經、內勞宮,搗小天心,掐總筋,分推手陰陽並按陽池、陰池為1遍。操作3—6遍)
運內八卦(3—5分鐘)
揉中脘與摩腹(揉中脘l~2分鐘,順時針、逆時針摩腹各3分鐘)
捏脊(3—20遍,重點刺激心俞、肝俞、脾俞等穴)
摩揉湧泉(分別摩、揉與搓擦約1分鐘)
方解:慢驚風責之肝脾腎,補脾經直補脾胃,補腎經補先天腎,清肝經平肝止搐。黃蜂出洞法協調陰陽、調和氣血,針對驚和瘀。運內八卦,揉中脘與摩腹調補脾胃,化積化濁,行氣消痰,針對虛和痰。捏脊攻補兼施,補在脾腎,攻則消積化痰,針對虛和痰。摩揉湧泉引火歸原,針對虛和餘熱。全方健脾胃,培真元,化痰濁,止驚風,切中慢驚風四大病機。無論急慢驚風,發作時均宜運用掐驚術(詳見操作指南)。
(三)操作指南
1.掐驚術
穴位:人中、承漿、攢竹、十宣、老龍、左右端正、總筋、精靈、威寧、合谷、曲池、委中、陽陵泉、承山、崑崙、太溪。
方法:除崑崙與太溪用拿法外,其餘均用掐法。每次選擇1~3個穴位,每穴掐3—10次。亦可一手掐人中不動,另一手輪流、交替掐上下肢穴位。
要點:從重從快,以患兒痛楚、皺眉、啼哭為佳,以抽搐止、神甦醒為原則。
運用:驚風發作時抽搐昏迷,危急。急慢驚風均應開竅醒神、息風止痙、急救。人中、承漿位於中軸為主穴,十宣、老龍,左右端正、合谷位於上肢,崑崙、太溪、委中、陽陵泉、承山位於下肢。臨床應根據主要抽動部位選穴。
2.左右端正可同時掐,亦可分別掐。陽從左升,陰從右降。脫症宜重掐左端正以救脫,閉症宜重掐右端正以開閉。
3.小天心為傳統息風止痙要穴,搗的方向應與眼睛異常方向相反,即目上視下搗,下視上搗,左斜右搗,右斜左搗。
4.高熱驚厥宜推橋弓與冰敷囟門。《靈樞-刺節真邪》記載了橋弓的推法:“大熱遍身,狂而妄見、妄聞、妄語。視足陽明及大絡取之,虛者補之,血而實者瀉之。因其偃臥,居其頭前,以兩手四指挾按頸動脈,久持之,卷而切推,下至缺盆中而復止如前,熱去乃止。此所謂推而散之者也”。退熱法為:以濕毛巾裹冰塊,沿胸鎖乳突肌從上至下緩緩推進,左右各推5—10次。同時濕毛巾裹冰塊敷於囟門。
5.手法雖有急慢驚風之分,但均針對痰、瘀、驚、風、熱、虛等基本病機,故臨床多交相運用。
(四)辯證加減
1.急驚風
(1)外感驚風:
以急性高熱病史,突然四肢抽搐,煩躁不安,神昏,面紅目赤,皮膚灼熱,舌紅苔黃,脈數,指紋絳為特徵。治宜清熱、息風、鎮驚,掐驚術與方1,加按揉太陽穴1~3分鐘,水底撈月1分鐘,清天柱骨局部潮紅為度,掐揉太沖1分鐘。
(2)痰食驚風:
以有傷食史,平素納呆、嘔吐,突然發熱,神昏驚厥,喉中痰嗚,口中穢濁,便秘尿赤,苔厚膩,脈滑數為特徵。治宜通絡導滯,化痰定驚。掐驚術配合方l、方2,加掐揉小橫紋3—5遍,清大腸2~3分鐘,推下七節骨令局部潮紅,按揉豐隆1—2分鐘。
(3)驚恐驚風:
以平素膽小易驚,夜啼,近期有驚嚇史,發作時驚惕戰慄,恐懼不安,喜投母懷,驚厥尖叫,脈乍有乍無,指紋青為特徵。治宜清心鎮驚,益氣安神。掐驚術配合方1、方2,加按揉心俞、肝俞、膽俞各1分鐘,摩囟門1~3分鐘,掐揉五指節5—10遍。
2.慢驚風
(1)脾腎陽虛:
以面色蒼白或青灰,囟門凹陷,精神極度委頓,口鼻氣冷,額汗涔涔,四肢厥冷,手足蠕動震顫,大便清冷,舌質淡,苔白,脈沉細無力,指紋色青為特徵。治宜溫補脾腎止驚。方2為主,配合方1,加推上三關、揉外勞宮、掐揉一窩風各1—3分鐘。
(2)脾虛肝旺:
以形神疲憊,面色萎黃,嗜睡露睛,四肢不溫,陣陣抽搐,大便稀薄色青,時有腸鳴,舌淡苔白,脈細弱,指紋淡為特徵。治宜健脾疏肝止痙。方2為主,兼方l,加按揉目上眶、運太陽各l~3分鐘,搓摩脅肋5—10遍。
(3)陰虛風動:
以虛煩疲憊,面色潮紅,低熱消瘦,震顫瘛疲,或肢體拘攣,手足心熱,大便乾結,舌光紅無苔,脈細數,指紋鮮紅為特徵。治宜育陰潛陽,滋水涵木。方1、方2並重,加揉二人上馬、搓擦三陰交各1—3分鐘,推箕門潮紅為度,掐揉耳背高骨10~20遍。

注意事項

1.重視驚風預防小兒發熱,應注意觀察體溫變化。當有驚風先兆時,應立即配合掐驚術,並保證體液充足。
2.急驚發作時手法操作雖從重從快,但切勿強行牽拉,掐法不宜刺破皮膚。
3.積極治療原發性疾病很多疾病均能引起小兒驚厥,推拿手法對解除驚厥發作具有很好效果。驚厥控制後,宜積極治療原發疾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