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慢性鼻炎推拿

鼻窒,古病名。劉完素《素問玄機原病式》日:“窒,塞也”,並認為“側臥則上竅通利而下竅閉塞”乃“陽明之脈左右相交”。鼻窒是一種以長期鼻塞不通、流涕不止為特徵的鼻病,其鼻塞具有交替性、間歇性和持續性。本病相當於西醫的慢性鼻炎,為鼻黏膜和黏膜下組織發炎,其病理過程待合炎症一般規律,即局部黏膜充血、水腫,或肥厚,萎縮。

概述

鼻窒,古病名。劉完素《素問玄機原病式》日:“窒,塞也”,並認為“側臥則上竅通利而下竅閉塞”乃“陽明之脈左右相交”。鼻窒是一種以長期鼻塞不通、流涕不止為特徵的鼻病,其鼻塞具有交替性、間歇性和持續性。本病相當於西醫的慢性鼻炎,為鼻黏膜和黏膜下組織發炎,其病理過程待合炎症一般規律,即局部黏膜充血、水腫,或肥厚,萎縮。
鼻炎有急性和慢性之分,急性多歸屬於“傷風”、“感冒”範疇,“鼻窒”則強調主要臨床症狀為鼻塞不通,並持續一段時間。小兒鼻炎很普遍,發病率>12010,常可誘發鼻竇炎、咽炎、扁桃體炎、中耳炎、腺樣體肥大等,近40010鼻炎患兒存在咳嗽和哮喘,甚至影響小兒記憶、智力、性情和學習。
小兒推拿是防治鼻炎的有效方法,值得推薦。

病因病機

邪氣侵襲,鼻竅不利為鼻窒的基本病機。
鼻為呼吸之門戶,最先感知外界氣候變化。外界之風邪、霧霾、粉塵、花粉、皮毛等異物,以及溫差變化等總最先由鼻感知。它們是外邪,從外而人,作用於發育不完善的小兒鼻腔,使肺氣閉郁,從而引發鼻塞、流涕、噴嚏等鼻窒症狀。也只有通過鼻塞、流涕和噴嚏,小兒自身才能排出邪氣,鼻腔才得以更好發育。

診斷

(一)診斷要點
1.類似傷風,但病程超過1周(普通感冒病程5~7天),且全身症狀輕,鼻部症狀重。鼻塞尤為突出,鼻塞呈間歇性或兩鼻孔交替性。久病可有嗅覺減退。
2.臨床檢查早期鼻黏膜充血,呈紅色或暗紅色,下鼻甲腫脹,對血管收縮劑敏感。久病下鼻甲肥厚,表面呈桑椹狀或結節狀,觸之質硬,彈性差,對血管收縮劑不敏感。部分患兒鼻中隔偏歪。
(二)鑑別診斷
1.鼻淵鼻淵可有鼻塞,但以鼻涕量多,質黏稠,膿性為特徵,伴頭昏、頭痛,檢查見鼻道內膿性分泌物。
2.鼻息肉鼻塞固定於病變側鼻孔,涕多,檢查見鼻腔內贅生物。

治療

(一)治法
祛邪通穹為鼻窒的基本治法,尤其在初期。後期因肺氣耗散,鼻失溫養,又當溫補肺氣。
(二)基本方
頭面四大手法(開天門、推坎宮、揉運太陽,改耳背高骨為拿風池,共5~8分鐘)清補肺經(根據虛實確定比例)拿列缺(1分鐘)揉外勞宮(1~2分鐘)推“介”字(先於肺俞點揉,振顫並擦之透熱。後在背部行“介”字形推法l~2分鐘)捏脊並拿肩井(每捏脊3—5遍時,就勢提拿肩井1次,反覆操作1分鐘)雙點門(同時點揉百會和風府1~2分鐘)鼻局部操作(詳見操作指南)
方解:頭面四大手法調陰陽,疏風邪;又因位居鼻周而通鼻竅。清肺經祛除外邪,補肺經實衛固表。拿列缺配合揉外勞助肺之宣散而通竅。肺俞和“介”字推宣肺肅肺並能化痰化濁,捏脊並拿肩井升提氣機、溫肺散邪。雙點門醒腦開竅,預防感冒。鼻局部操作為推拿特色,近治作用明顯。全方攻補兼施,祛風散邪通竅,還能增強體質和鼻的適應能力,治療各種鼻炎有效。
(三)操作指南
1.頭面四大手法最早見於清·熊應雄《小兒推拿廣意》,開天門,推坎宮,揉太陽三法長於調和陰陽和祛風解表。調和陰陽增強鼻適應外界氣候的能力,祛風解表切中鼻窒外邪侵襲病機。加之三法均位於鼻周,又能通利鼻竅,故宜重點並長時間操作。四大手法中,原有組合為掐揉耳背高骨,為寧心安神防驚風而設,於鼻窒宜改為長於發散之風池,拿揉之。
2.鼻窒初期以清肺經,祛邪氣為主,後期配合補肺經,益肺氣,或根據虛實情況確定清補比例。如鼻塞流涕,頭昏頭痛,確定清肺經6~8,補肺經2—4。如果症狀減輕,為防止反覆發生,可清肺經3~5,補肺經5—7等。
3.鼻局都操作①黃蜂人洞。以食中二指指端置於兩鼻孔下揉1分鐘。②擦鼻旁。以食、中二指夾持鼻之兩旁,來回快速從鼻根至迎香擦之,透熱為度。③點穴。取治鼻穴(下關穴前1寸凹陷中,以雙拇指端向鼻根方向揉動)、迎香穴、山根穴(以拇指指腹振按),每穴點按1分鐘。④振揉鼻通(鼻通位於鼻翼上部,當鼻軟骨盡頭)。用兩手中指指腹向內上方交替揉按,每揉3振1,l~2分鐘。⑤扳鼻樑。兩手拇指分別置於鼻根部一側和鼻翼部另一側,兩手同時協調用力向對側扳動鼻樑20~30次。⑥熨鼻。雙手搓熱,以熱手熨鼻。鼻局部操作為推拿特色,療效確切。局部操作使局部潮紅、發熱,其活血化瘀、消炎消腫、通竅之力強,各型鼻炎,不論急、慢性均應運用。“治鼻穴”對應蝶齶神經節,其內有三叉神經感覺支、翼管神經交感和副交感支,其為中樞調節鼻腔血管和腺體的主要神經節,手法刺激可降低鼻黏膜敏感性,穩定鼻腔內腺體,減少分泌,止涕有效。迎香、山根和鼻通為古人常用通竅之穴,對鼻部血管痙攣、局部瘀血及炎性產物有很好的調控作用。
4.鼻位於正中督脈,雙點門,一取百會(囟門),一取風府(腦門),二穴亦在督脈上。同時操作能通督脈,通鼻竅。操作時宜讓患兒俯臥於醫生腿上,此時患幾鼻孑L朝下,加之操作時的振顫將有利於鼻涕和異物排出。其他正中線上的開天門,掐山根,按印堂同此原理。
5.極少數患兒,推拿後有少許鼻血,不必驚慌。
(四)辯證加減
1.風邪羈留多見於過敏性鼻炎。以晨起,進餐,或溫差大時流涕、噴嚏、咳嗽,惡風為特徵,舌脈多無變化。治宜祛風散邪,通利鼻竅。基本方重點頭面四大手法,清肺經,拿列缺,揉外勞宮。加抱肚(胸)法3~5次,推上三關1—3分鐘,扣撥雲門中府3—6次,並沿上肢掌面橈側順肺經走行方向拍、揉、搓、擦令熱。
2.痰濕壅盛多見於肥大性鼻炎。以鼻塞重,聲音嗡,涕稍稠,或伴咳嗽、氣喘、痰鳴,苔膩,脈滑,指紋滯為特徵。治宜化痰化濁通竅。基本方重點清補肺經,“介”字推,雙點門。加點揉三凹(一凹天突,輕揉1分鐘;二凹缺盆,以食指指腹逐漸按壓至患兒最大忍受度,稍停留,放開,再按,操作1分鐘),運內八卦1分鐘,揉膻中及乳旁乳根1~3分鐘。
3.氣陰兩虛多見於萎縮性鼻炎。以反覆發作,病程長,易感冒,神疲,少氣懶言,膽怯,口乾,咽喉不爽,夜啼心煩,舌淡,花剝苔,脈細無力,指紋淡為特徵。治宜益氣養陰通竅。基本方重點補肺經,捏脊並拿肩井,“介”字推。加清天河水,清天柱骨l~3分鐘,推上三關與下六腑1~3分鐘(氣虛為主多用上三關,陰傷為主多用下六腑)。

注意事項

1.保持鼻腔清潔,戒除挖鼻等不良習慣,多食蔬菜、水果、豆類。
2.加強身體鍛鍊,尤其是加強抗寒能力訓練,如冷水臉,冷水浴,冬泳等。鼻局部自我按摩也是有效的防治之法,可讓小孩常點揉迎香、治鼻穴、鼻通等。
3.氣候惡劣,如霧霾、粉塵、油煙重時應戴防塵口罩,空調環境應隨時換氣保濕。
4.避免長期使用血管收縮類滴鼻劑,鼻涕多時,不可強行擤鼻,以免邪毒入耳。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