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輕微腦癱

小兒輕微腦癱

小兒輕微腦癱是指出生前至出生後1個月內,因各種原因所致的非進行性腦損傷綜合徵,主要表現為中樞性運動障礙及姿勢異常,同時經常伴有智力、視聽覺、進食、吞咽、言語、行為等多種障礙,會嚴重影響兒童的一生。特別說明一點,小兒腦癱對患兒的主要影響是運動障礙,有的患兒可伴有一定程度的智力低下,但與人類染色體異常和染色體畸變所造成的‘痴呆’根本不同。

腦癱病因

新生兒缺缺血性腦病產前因素
1、胚胎期腦發育異常如頭小畸形、先天性腦積水、巨腦症或無腦畸形。
2、母妊娠期受外傷、妊娠毒血症、糖尿病及放射線照射皆可影響胎兒腦發育而致永久性腦損害。
3、母妊娠早期患風疹、弓形蟲病影響胎兒中樞神經系統的發育而致病。
4、早產兒、小樣兒,胎齡愈小,發病者多,與早產兒神經系統發育不全,易出血和缺氧有關。
5、過期產兒胎盤變性壞死,引起低氧血症,致胎兒缺氧。
產時的原因
1、
腦缺氧分娩時間過長,產前使用麻醉劑、鎮靜劑可抑制胎兒呼吸致胎兒缺氧,此外臍帶繞頸、胎盤早期剝離、前置皆可致胎兒腦缺氧。
2、腦出血產傷、急產、難產及出血性疾病均可引起顱內出血。
3、產後的原因新生兒高膽紅素所致核黃疸、腦膜炎、腦炎或全身重症感染所致中毒性腦病、頭部外傷、一氧化碳中毒等,亦可診斷為某病的後遺症。

發病機制

人體正常肌張力調節及姿勢反射的維持有賴於皮質下行纖維抑制作用與周圍Ⅰa類傳入纖維易化作用的動態平衡,如皮質下行纖維束受損,下行抑制作用必然減弱,周圍傳入纖維的興奮作用相對增強,可出現痙攣性運動障礙和姿勢異常。感知能力如視、聽能力受損可使患兒智力低下,基底節受損可導致手足徐動症,小腦受損可發生共濟失調等。
腦性癱瘓的特殊病理改變有兩類:①出血性損害,可見室管膜下出血或腦室內出血,多見於妊娠不足32周的未成熟兒,可能因為此期腦血流量相對較大,血管較脆弱,血管神經發育不完善,調節腦血流量的能力較差;②缺血性損害,如腦白質軟化、皮質萎縮或萎縮性腦葉硬化等,多見於缺氧窒息的嬰兒。
近年來國外多採用病因分類,主要分為以下3種:
1.早產兒基質(室管膜下)出血
是大腦半球Monro孔水平尾狀核附近出血,恰位於室管膜下細胞生髮基質中,常累及雙側且不對稱。
室管膜下出血區由豆紋動脈、脈絡膜動脈及Heubner回返動脈供血,靜脈血經深靜脈引流入Galen靜脈。約25%的室管膜下基質出血分為小腔隙,其餘破入側腦室或鄰近腦組織。一組連續914例的新生兒剖檢顯示,284例出現室管膜下出血,占總數的31%,均為低體重兒。室管膜下出血的病因和機制不清,可能與基質層薄壁靜脈壓力顯著增高、缺乏足夠的支持組織有關,血壓或靜脈壓增高可能與早產兒肺部病變有關。
2.腦室旁白質軟化
是發生於皮質支與深穿支動脈分水嶺區的白質帶狀壞死,位於側腦室側部和後外側部,可涉及枕部視輻射和放射冠感覺運動纖維。瑞典調查報告顯示,55%的痙攣性雙側癱瘓早產兒系因室管膜下出血、白質軟化或二者並存。患兒常有腦性雙側癱瘓和智力障礙,運動障礙常重於認知及言語功能障礙,見於1/3的室管膜下出血病例,也可發生於低血壓和呼吸困難的早產兒或足月嬰兒。Chaplin等觀察了20例出血後腦積水患者,40%明顯運動障礙,60%以上的患兒智商低於85分。Victor等觀察了12例輕型病例,患兒生後平均體重為1.8kg,平均孕齡32.3周,僅1例遺留痙攣性雙側癱瘓,9例智商處於偏低與正常之間或正常智商範圍內,平均存活年齡8.5歲。
3.缺氧-缺血性腦病
(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是各種原因引起新生兒缺氧、缺血,導致腦部損害的臨床綜合徵。雖然很多新生兒在圍生期都有過不同程度的窒息,但僅少數出現腦部損害。許多腦癱患兒也可平安度過圍生期,說明某些產前、產後致病因素也起重要作用。動物實驗證實,嬰兒剛出生後一段時間CNS耐受缺氧、缺血的能力是一生中最強的。只有當動脈氧分壓降至正常值的10%~15%時才發生腦損傷,其他臟器功能低下也會加劇腦損傷的程度,如心肌損傷和心律不齊引起低血壓。合理的解釋是缺氧-缺血性腦病通常發生在子宮內,而在嬰兒出生後表現出臨床症狀。

臨床表現

1、身體發軟及自發運動減少,這是肌張力低下的症狀,在一個月時即可見到。如果持續4個月以上,則可診斷為重症腦損傷,智力低下或肌肉系統疾病。
2、身體發硬,這是肌張力亢進的症狀,在一個月時即可見到。如果持續4個月以上,可診斷為腦癱。
3、反應遲鈍及叫名無反應,這是智力低下的早期表現,一般認為4個月時反應遲鈍,6個月時叫名無反應,可診斷為智力低下。
4、頭圍異常:頭圍是腦的形態發育的客觀指標,腦損傷兒往往有頭圍異常。
5、體重增加不良、哺乳無力。
6、固定姿勢,往往是由於腦損傷使肌張力異常所致,如角弓反張、蛙位、倒U字形姿勢等。在生後一個月就可見到。

小兒腦癱雙側癱障礙程度

按照雙側癱障礙程度不同把它分為以下四類:
1.輕度:患者的行動能力基本上沒有什麼障礙。
2.中度:患者的行動能力存在障礙,但是不嚴重。
3.重度:患者還存在著一定的行動能力,但是肢體的障礙已經非常明顯。
4.極重度:患者完全不具備行動能力。

診斷

1、不能翻身: 6個月以後還不能翻身,有診斷意義。
2、不使用下肢: 6-7個月不用下肢短暫地支持體重
3、不用單手 :7-10個月的嬰兒不用單手抓玩。
4、手笨,手的精細動作,如捏小東西、解扣、系腰帶不靈活,不協調,在 7-10個月出現有診斷意義。
5、不能獨坐: 7個月不能獨坐。
6、不能抓站: 10個月不能抓站。
7、不會與人再見 :10個月以後有診斷意義。
8、使用腳尖站立 :10個月還用腳尖站立。
9、不能邁步: 13-15個月以後,還不會邁步。
小兒輕微腦癱與腦癱的診斷方法幾乎是一樣的,只是輕微腦癱的症狀表現的並不明顯,建議家長如果發現小兒有以上症狀的,請儘快到醫院檢查、確認,以免耽誤治療的最佳時間。

危害

運動功能障礙:運動自我控制能力差,嚴重者雙手不會抓東西,雙腳不會行走,有的甚至不會翻身、坐起,不會站立,不會正常的咀嚼與吞咽。
牙齒髮育障礙:牙齒質地疏鬆、易折,口面功能障礙,臉部肌肉和舌部肌肉有時痙攣或是不協調收縮,咀嚼和吞咽困難,口腔閉合困難以及流口水等。
骨與關節發育畸形:常見的下肢畸形有,骨盆傾斜,髖臼發育不良,髖關節脫位或是半脫位,髖內收,髖屈曲內鏇等,膝關節屈曲,膝內翻,膝外翻,足下垂,足外翻,足內翻,馬蹄足畸形以及脊柱側凸等。
呼吸障礙是常見的小兒腦癱的危害之一:這種情況常常是這樣發生的,先有過度呼吸,然而迅速轉入原發性的呼吸暫停,過不久後,還會出現節律性的喘息狀的呼吸,腦癱患兒呼吸的頻率和強度也會慢慢減退,最後就會進入繼發性的呼吸暫停。

檢查

①腦電圖 :約有 80%的腦癱患兒有腦電波異常其中偏癱的腦電圖異常率高也有可能正常也可表現異常背景活動伴有癇性放電波者應注意合併癲癇的可能性;
②腦電地形圖 :檢測小兒腦發育與腦波變化;
③腦磁圖;
④誘發電位: 視力減退或聽力障礙者可分別給予視誘發電位和聽誘發電位檢查;
⑤肌電圖:了解肌肉和神經的功能狀態小兒腦癱合併肌萎縮者儘可能作此檢查;
腦阻抗血流圖 :檢查頭部血管功能和供血情況;

細胞技術結合綜合康復防止腦癱致殘

小兒腦癱是一種複雜的腦損傷綜合徵。在患兒年齡較小時採用細胞技術,可以有效修復其中樞神經系統的損傷,重建大腦的功能,為後期康復創造良好的條件。但是腦癱治療不能完全依靠細胞技術,還需要進行全面的綜合康復。包括:針對肢體運動功能障礙的運動訓練和上肢作業療法、促進語言和智力發育的語言治療、年長兒的特殊教育、文體治療、感覺統合訓練等。只有根據患兒的實際病情,充分利用各種治療手段,才能最大限度的恢復其身體功能,避免殘疾。
隨著科技的進步,醫學的深入,人們對於細胞也有了新的認識,並且越來越多的疑難雜症通過細胞得到了改善。
其中,BX修復細胞就在疾病治療領域突顯出了顯著的成效。什麼是BX修復細胞?BX修復細胞並非單一種類的特定細胞,而是具有特定表面分子特徵的,多種不同細胞組成的異質細胞群。這些細胞具有某些相同的表面標記,如CD29陽性,HLA-DR陰性等;它們也具有相似的生理學特徵:具有較強的分裂活性和分化活性,且具有不對稱分裂特性和穩定的遺傳物質複製特性。
目前,BX修復細胞已表現出優秀的臨床價值和巨大的潛力。實驗證實BX細胞可通過分泌細胞因子等途徑,有效促進受損組織的自我修復進程,降低組織受損器官的功能損失。因此臨床上,BX修復細胞主要套用於組織修復領域,用於治療各類細胞損傷性疾病,尤其適用於神經損傷性疾病。眾所周知,神經元的生長和自我修復速度非常緩慢,因此臨床上各種神經損傷性疾病往往缺乏有效的治療方式。BX細胞的臨床套用,為此類疾病的治療提供了新的希望。

治療誤區

誤區一:有的家長雖然發現孩子在半歲前有不明原因的哭鬧、吃奶差、過於安靜,以及受驚嚇時出現身體打挺等現象,但只是簡單地認為孩子年齡小,身體弱,是不是感冒了?是不是消化不好?是不是傳染其他疾病了?
誤區二:早產兒的家長見到孩子翻身、趴臥、坐、立、走等運動發育落後於其他的正常同齡兒時,往往會簡單地認為是早產原因造成的,孩子會隨著自然生長發育慢慢地恢復,常常採取“觀望、等待”的態度。
誤區三:家長發現小兒在運動中出現不正常的姿勢時,常常以為是孩子骨骼與肌肉出現了問題,而貽誤了就診時機。
誤區四:一旦經過醫生確診孩子為腦性癱瘓時,家長往往最先採取的態度是盲目地四處求醫,盼望通過常規的“打針、吃藥”來解除患兒的運動功能不良狀態。 小兒腦癱,是小兒出生前後腦實質性損傷引起的運動功能障礙、智力低下、癲癇、失語、耳聾等一組綜合徵。若能及時發現,及時干預,預後基本比較理想。但當對這種病認識有誤,不積極治療,或亂投醫時,就會給患兒留下不可逆轉的後遺症。對小兒腦癱常見的誤解有:
1、缺鈣所致。常碰到一些家長帶患兒看病時,一問病史,有明顯的腦癱發病危險因素,加上患兒的特殊表現,基本可以診斷為腦癱。然而,有些家長對此病缺乏認識,認為軟、癱、抽筋就是缺鈣引起的,一味地補鈣,給患兒開大量鈣製劑,結果鈣補得不少,患兒仍抬不起頭,到該坐、站、走的年齡仍不能坐、站、走,延誤了治療的最佳時機。這並非補鈣補錯了,一些腦癱患兒同時也有鈣缺乏,而其“軟”、“癱”的真正病因是腦癱。治療的原則應是先治本,解決中樞問題,再治標,解決鈣缺乏問題,或者是標本兼治。切不可以治標補鈣來代替解決治本的中樞問題。
2、不可治。治療腦癱在國內外都是比較棘手的。按原來的西醫觀點,腦癱是不可治的。但是隨著科學的發展,實踐已證實只要儘早進行合理干預,腦癱患兒的康復治療還是大有希望的。
3、愚昧、迷信。不少家長為患兒燒香拜佛,錢白花了事小,可小孩年齡大了,治療起來已非常困難。
4、欲速不達。有些家長為患兒治病過於心切,只要一聽到哪裡能治這種病,都要去試一下,有的跑遍全國,卻得不到有效治療,有的受騙上當,叫苦不迭;也有的心情急躁,住院幾天,效果不明顯,就認為治療無效。殊不知,腦癱是腦實質性損傷引起的,只有當損傷的腦組織達到激活狀態時,才能恢復正常的生理功能。同時,在治療腦癱的過程中,往往會出現治療麻痹階段,患兒的反應很可能不如初進院時,有部分家長就沉不住氣了,以為越治越壞,而放棄治療。事實上,這種暫時的麻痹,往往是治療高潮即將到來的徵兆,越過這個階段,治療效果就會明顯表現出來。因此,家長應有思想準備,不可半途而廢。
5、單一療法。有些家長希望能用一種單一治療方法,讓小孩少受苦,是不可能的。因為手術療法有嚴格的適應症,具有高選擇性,各種物理療法也不能解決根本問題。經過臨床治療實踐,認為治療小兒腦癱的最佳方案,是中西醫結合,採用綜合療法,才能達到預期目的。

預防

小兒輕微腦癱是較常見的致殘性疾患,嚴重影響小兒日後的生活,若能做到早期預防,對減輕家庭及社會負擔、提高人口素質意義重大。
如何預防小兒輕微腦癱的發生
首先是出生前,即從母親懷孕到分娩這段時間。胎兒的神經系統發育是優於其他系統發展的,而胎兒依賴母體生存,故孕婦的健康及營養狀況與胎兒的生長發育關係密切,這就需要積極開展早期產前檢查、胎兒預測,開展優生優育宣傳教育,做好圍產期保健工作,防止胎兒發生先天性疾病。孕婦應戒除不良嗜好,如吸菸、飲酒;不要濫用麻醉劑、鎮靜劑等藥物;避免流感、風疹等病毒感染及接觸貓、狗;避免放射線等有害、有毒物質接觸及頻繁的B超檢查、最好不看電視及操作計算機。
另外,有下列情況的孕婦應儘早做產前檢查:
(1)大齡孕婦(35歲以上)或男方50歲以上。
(2)近親結婚。
(3)有不明原因的流產、早產、死胎及新生兒亡史。
(4)孕婦智力低下,或雙方近親有癲癇、腦癱及其他遺傳病史。若懷孕早期發現胎兒異常,就儘早終止妊娠。
其次是出生時,即分娩過程中。產時因素引起的胎兒窒息和顱內出血是造成小兒腦癱的一個重要原因。因此,應預防早產、難產,提高醫護人員的醫技、醫德,認真細緻地處理好分娩的各個環節,做好難產胎兒各項處理,這是預防小兒腦癱發生的極為重要的一環。
再次是胎兒出生後一個月內要加強護理,合理餵養,預防顱內感染、腦外傷等疾病,若出現應儘早診治。

日常護理

小兒輕微腦癱日常護理的最終目的是使小兒腦癱患兒的各項生存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恢復或代償,重建部分肢體功能,降低其殘障程度,改善生存質量;以解除或減少家人及社會負擔。
小兒腦癱要想做好日常護理,需要注意以下幾點護理原則:
室內環境:室內保持空氣新鮮,陽光充足,通風良好,溫度適宜。定期用紫外線照射消毒,地面經常用消毒液拖檫,保證小兒腦癱患兒室內的清潔衛生。
注意安全:小兒腦癱患兒因發育遲緩,各種動作的發育均遲於同期的健康小兒,行動不便。故應有專人守護。注意安全,以免造成意外傷害。
清潔衛生:搞好腦癱患兒的清潔衛生,定期洗浴,並及時更換衣服、床單、被褥等。腦癱日常護理對清潔要求格外嚴格,家長們不容忽視。
飲食護理:需供給高熱量、高蛋白及富有維生素、易消化的食物。對獨立進食困難兒應進行飲食訓練,在餵食時,切勿在患兒牙齒緊咬情況下將匙硬行抽出,以防損傷牙齒。餵食時應保持患兒頭處於中線位,患兒頭後仰進食可致異物吸入。要讓患兒學習進食動作,儘早脫離他人餵食的境地。如患兒進食的熱量無法保證,可進行鼻飼。
皮膚護理:病情嚴重和不能保持坐位的腦癱患兒往往長時間臥床,側臥位適合各種腦癱患兒,護理人員常幫助患兒翻身,白天儘量減少臥床時間。及時清理大小便,保持皮膚清潔,防止褥瘡發生或繼發其他感染。
日常生活護理:指導父母和家庭其他成員正確護理患兒。日常生活活動是人們維持生活最根本的活動,如進食、更衣、洗漱、入廁等。腦癱患兒往往存在多方面能力缺陷,需對其進行日常生活護理及訓練。更衣時應注意患兒的體位,通常坐著脫衣較為方便。為患兒選擇穿脫方便的衣服,更衣時一般病重側肢體先穿、後脫。要注意培養患兒獨立更衣能力。根據患兒年齡進行衛生梳洗訓練,養成定時大小便習慣。隨年齡增長教會患兒在排便前能向大人預示,學會使用手紙、穿脫褲子的動作等。
功能訓練:癱瘓患兒大腦病損是靜止的,但所造成的神經功能缺陷並非永遠固定不變。如不早期進行恰當治療,異常姿勢和運動模式會固定下來,同時還會造成肌腱攣縮,骨、關節畸形,進而加重了智力障礙。嬰幼兒腦組織可塑性大、代償能力強,若康復治療措施恰當,可獲最佳效果。對癱瘓的肢體應保持功能位,並進行被動或主動運動,促進肌肉、關節活動和改善肌張力。還可配合推拿、按摩、針刺及理療。嚴重肢體畸形者 5歲後可考慮手術矯形。對伴有語言障礙的患兒,應按正常小兒語言發育的規律進行訓練,尤其 0~ 6歲是學習語言的關鍵期,平時要給患兒豐富的語言刺激,鼓勵患兒發聲、矯正發聲異常,並持之以恆地進行語言訓練,以增強患兒對社會生活的適應勢力。

腦癱康復訓練

1、頭的控制
可利用俯臥位訓練抬頭的能力,方法:讓孩子趴著,拿一個玩具停在與他的眼睛一般高處,為了讓孩子抬頭看它,把它一點一點抬高。每天至少俯臥30分鐘,以飯後10分鐘左右最適宜。
2、翻身及爬方法
讓患兒趴在地板上,從背後拉他的衣服幫他轉動肩膀翻身;讓他趴著,將一條浴巾置於胸前,反浴巾兩頭提起來,保持只讓他手和膝部著地,你一邊和他沿地板慢慢地前進,一邊鼓勵他;一人幫他移動手臂,另一人幫助交替活動他的腳,幫他用力爬向某一個目標。
3、支撐後背保持坐姿
在自己手臂的支撐下坐起,把它喜歡的物品放在面前引起注意,藉以保持較長時間的坐姿,漸漸減少支撐,最後獨坐。
4、拉物站起
大人可拉腦癱兒一隻手,誘使他從座位過度到雙腿為脆姿,然後再讓他站起來。孩子抓住小床欄桿時家長把雙手放在他掖下支撐站立,逐漸減少幫助,讓他自己保持平衡。
5、行走
腦癱兒學走路的關鍵就是要學會移動身體重心,開始拉雙手向前走,漸漸過度拉一隻手,最後達到自己獨走;也可用學步吊帶。
6、上下樓梯
開始讓患兒一手扶欄桿,一手拉大人手,以維持平衡,逐漸讓他脫離成人的支持,靠自己的手臂和腿的力量,兩步一個台階,上下樓梯。大一點的孩子需鼓勵他一步一個台階兩腳交替上下樓梯,可配合音樂進行練習。
7、跳躍
跳躍是鍛鍊下股肌肉的一個重要項目,練習蹲起動作,為跳躍作準備。經常拉患兒雙手從台階上跳下,作為自行跳躍的爆發力的準備。在室內掛上一些鮮艷的紗布和小玩具(在上述兩個訓練基礎上)讓幾個兒童一起跳躍著去觸摸、拍打。
8、平衡協調訓練
選擇無障礙物的場地或房間,在大人的保護下讓患兒閉目直行、走腳印、走直線、坐搖馬、盪鞦韆、騎小三輪車、拍球、接球、在地上翻滾都是練習平衡協調動作的好方法。
9、精細動作訓練
主要是訓練手與大腦的協調能力,提高患兒的動手能力和手的靈活性。訓練方法主要有抓、捏、握物品或玩具,要選擇適合小孩玩的物品,由方形、長方形逐步過渡到圓形。五六歲時,教患者學習鏇擰瓶蓋、給玩具上弦、搭積木、握筆寫字畫圖等,為日後上學讀書、提高生活能力打基礎。

腦癱預防

(一)出生前的預防
1.實行婚前保健:對準備結婚的男女雙方進行性衛生、生育和遺傳病知識的指導;有關婚配、生育等問題的諮詢及男女雙方可能患影響結婚和生育的疾病進行醫學檢查,提出醫學意見。
2.搞好孕期保健:定期產前檢查;增加營養;防止感染性疾病的發生等。
(二)圍產期的預防
1.避免早產和低體重兒的出生。
2.預防窒息和顱內出血。
3.防治高膽紅素血症。
(三)出生後的預防
1.防止感染性疾病的發生:
(1)實行住院分娩。
(2)注意保護新生兒的皮膚。
(3)保持新生兒臍部的乾燥、清潔。
(4)密切觀察黃疸的消長。
(5)注意觀察前囟。
(6)實行母乳餵養。
2.預防高熱驚厥的發生。
3.正確對待腰椎穿刺:腰椎穿刺抽取少量腦積液用於檢查,以了解疾病的性質和病情,為正確診斷和治療提供依據,從而減少顱內疾病後遺症的發生。為此家長應密切配合,共同為患兒的健康負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