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徐動型腦癱

手足徐動型腦癱

手足徐動型腦癱是指由於腦基地區損傷引起的運動障礙或運動失調,表現為難以用意志控制的不自主運動。當進行有意識、有目的運動時,不自主、不協調就無效運動增加。患者四肢和軀幹肌張力強度好性質不斷發生變化,從而產生不自主運動,部分患者表現為難以控制的四肢、軀幹和頸部自發扭轉。面部肌肉出現不規則的局部收縮,呈現“齜牙咧嘴”、“擠眉弄眼”等怪異表情。生理反射引不出或反射正常,踝陣攣、髕陣攣及Babinski征陰性。睡眠時症狀可以減輕或消失。該型約占20%-25%。足徐動型指發生在手、指和嘴的緩慢扭曲動作,偶爾可在足趾見到,屬於非自主性運動。一般沒有關節攣縮,除非同時並存痙攣性癱瘓。

腦癱原因

出生前的原因要考慮:

①胚胎期腦發育異常,如小腦畸形、先天性腦積水或無大腦等先天性畸形;

②母親妊娠期間受外傷或患重症感染、妊娠毒血症、糖尿病以及放射性照射皆可影響胎兒腦發育而致永久性腦損害;

③母親妊娠早期患風疹、帶狀皰疹、巨細胞包涵體病、弓形體病等均可使胎兒中樞神經系統遭受損害而發病;

④早產兒;

⑤過期產兒,胎盤變性壞死,與早產兒同樣可引起低氧血症致胎兒腦缺氧;

⑥遺傳基因缺陷,家屬或直系家屬中有先天性遺傳疾病;

⑦其他情況,如父母親吸咽、酗酒、貧血、長期服藥等。

出生時的原因也要考慮:

①胎兒腦缺氧,分娩時間長以及產前使用麻醉劑、鎮靜劑皆可抑制胎兒呼吸,造成氣體交換障礙、臍帶繞頸、胎盤早剝、前置胎盤,皆可致胎兒腦缺氧。此類患兒約30%有新生兒窒息的病史;

②腦出血,產傷、急產、難產、出血性疾病皆可致顱內出血。此類患兒約15%在新生兒期即有驚厥發作;③核黃疸,因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症所致核黃疽,是引起手足徐動型腦癱的原因。

出生後原因主要有:

腦膜炎、腦炎或周身重症感染所致的腦病,頭部外傷所致的顱內出血,一氧化碳中毒等疾患。其次為重度營養不良、重度脫水並發腦靜脈血栓形成等。此類病因多明確,亦可診為某病的後遺症。

預兆症狀

1.三個月還不能抬頭,六個月還不能翻身,八個月還不會坐。

2.眼神與父母沒有交流,並且經常驚厥。

3.睡眠時間過長或不睡覺。

4.哭時沒有聲音或哭聲低沉、發直。

5.運動時手腳不協調,偏側運動較多。

6.撒尿時把不開雙腿。

腦癱表現

一、運動發育落後、主動運動減少

解放軍武漢通信指揮學院醫院腦癱科專家介紹,小兒腦癱症狀中,運動發育落後表現在粗大運動和 (或 )精細運動兩方面。判斷運動發育是否落後的指標很多,每個動作在不同年 (月 )齡中表現又不一樣,但一些主要指標在臨床套用時應熟練掌握。

正常小兒 3個月時能抬頭, 4~ 5個月時能主動伸手觸物,兩手能在胸前相握,安靜時能在眼前玩弄雙手。 6~ 7個月時會獨自坐在較硬的床面不跌倒, 8~ 10個月時會爬,爬時雙上肢或下肢交替向移動。 1歲時能獨自站立, l歲~ l歲半時能行走。腦癱小兒在上述年齡階段一般都不能達到正常小兒水平。

腦癱小兒在新生兒時期常表現為動作減少,吸吮能力及覓食反應均差。正常 3個月小兒仰臥位時常有踢腿、蹬踏樣動作,而且為交替的蹬踢。腦癱小兒踢蹬動作明顯減少,而且很少出現交替動作,正常 4~ 5個月的小兒上肢活動很靈活,腦癱小兒上肢活動也減少。正常小兒在 l歲以內尚未形成右利或左利,而痙攣型腦癱偏癱型則表現為經常只利用一隻手持物或觸物,另一側手的活動減少,而且手常呈握拳狀。

二、肌張力異常

肌張力是安靜狀態下肌肉的緊張度,通過被動地屈曲、伸直、鏇前、鏇後肢體,了解其肌張力。小嬰兒可握住其前臂搖晃手,根據手的活動範圍了解上肢肌張力。測下肢肌張力還可握住小腿搖擺其足,根據足活動的範圍判斷其張力,張力低時搖晃手足時手足甩動的範圍大,張力高時活動範圍小。

解放軍武漢通信指揮學院醫院腦癱科專家介紹,檢查肌張力時還可以通過 “牽拉試驗 ”來了解,此項檢查容易掌握,握住小兒雙手,將其從仰臥位拉成坐位,觀察頭後垂的情況可了解頸背部肌肉張力。

腦癱科專家需要提醒的是,檢查肌張力時要注意,一些年齡較大病程較長的患兒,由於關節攣縮,以致關節活動受限,不要誤認是肌張力增高。

三、姿勢異常

腦癱患兒異常姿勢多種多樣,與肌張力異常及原始反射延遲消失有關。手足徐動型及共濟失調型表現與痙攣型不同,在第一年內,常安靜躺著,幾乎沒有自主運動,仰臥位時其姿勢與痙攣型相反,表現為下肢屈曲,髖外展,踝背屈。抱起呈直立位時,能控制頭在正中位。

四、反射異常

痙攣型腦癱小兒深反射 (膝反射、二頭肌反射、跟腱反射等 )活躍或亢進,有時還可引出踝陣攣及 Babinski征。腦癱小兒神經反射常表現為原始反射延緩消失、保護性反射減弱或延緩出現。

明顯症狀

腦癱的症狀有運動障礙、姿勢障礙、語言障礙、視聽覺障礙、生長發育障礙、牙齒髮育障礙、口面功能障礙、情緒和行為障礙、癲癇等。

1、運動障礙:腦癱兒童的運動能力低於同年齡的正常孩子,運動自我控制能力差,障礙程度輕的只是手、腳動作稍顯得不靈活或笨拙,嚴重的則雙手不會抓東西,雙腳不會行走,出現尖足(腳後跟不著地)剪刀布(雙腿走路有交叉),有的甚至不會翻身,不會坐起,不會站立,不會正常的咀嚼和吞咽。

2、姿勢障礙:腦癱兒童身體的各種姿勢異常,姿勢的穩定性差,在運動時或靜止時姿勢彆扭,左右兩側不對稱,有些嚴重的病例頭常不能像正常的孩子那樣處於豎直正中位置,而是習慣於偏向一側,或者左右前後搖晃。

3、智力障礙:在所有的腦癱兒童中,智力正常的孩子約有1/4,智力輕度、中度不足的約占1/2,重度智力不足的約占有一席之地/4。

4、語言障礙:大多數的腦癱兒童可能伴有不同程度的語言障礙,有的表現為語言表達困難或構語困難,有的表現為發音不清或口吃,有的還表現為失語症,即能理解別人的語言,但自己無法講話,這種情況尤其以手中徐動型的腦癱占比例為大。

5、視、聽覺障礙:不少腦癱兒童伴有近視或斜視,其中以內斜視為多見,聽力減退以徐動型腦癱較為多見。腦癱兒童往往對聲音的節奏辨別存在困難。

6、生長發育障礙:一部分輕型腦癱兒童生長發育可以基本或接近正常,但大多數的腦癱兒童都比同年齡的正常孩子個子長得矮小,生長發育顯得落後。

7、牙齒髮育障礙:腦癱兒童牙齒多數發育不良,牙齒質地疏鬆、易蛀,各種牙病的發生率較正常孩子為高。

8、口、面功能障礙:一部分腦癱兒童臉部肌肉和舌部肌肉均出現明顯痙攣或不協調收縮。從而導致孩子咀嚼和吞咽困難,口腔閉合困難以及流口水。

9、情緒和行為障礙:不少腦癱兒童特別是手足徐動型和孩子性格比較固執、任性,情緒波動變化大,善感受易怒,有的甚至孤僻,不合群。異常行為表現為

1)強迫行為:自己強制自己作某一動作。

2)自傷行為:自己打自己或用頭不停地撞牆。

3)侵襲行為:毆打他人,但較少見。

(10)、癲癇:約有39%---50%的腦癱兒童由於大腦內的固定病灶而誘發癲癇,智力重度低下的孩子癲癇的發生率尤其突出。

治療方法

1.神經靶向修復療法

神經靶向修復療法在2012年衛生部召開的“全國疑難病新技術、新成果推廣與套用報告會”上被提名為“神經系統疾病防治領域最有效技術之一”;該技術通過NS靶向定位治療儀精準確定治療部位,使神經生長因子通過介入方式,快速、有效、直接的作用於損傷部位。激活處於休眠狀態的神經細胞,實現神經細胞的自我分化和更新,並替代已經受損和死亡的神經細胞,重建神經環路,促進器官的再次發育。康復人數已達到了數十萬人,有效率93.3%。

2.治癱十三針

是通過改變調理經絡氣血的原有軌道,修復出一條新的經絡通路或是刺激打通部分通路,來實現腦癱患者的康復治療。

3.反向物理因子療法

是採用特殊的理療設備,即4-8電極片。在治療病變的肢體同時,對相反方向的肌肉群同樣實施治療,使得肢體在治療的效應場內全方位的接受理療的作用。這樣的治療是肢體的肌群產生協調作用和生理性的運功。

4.超音波水療法

主要是運用超音波水療的特性將治療不同類型腦癱的配方作用於腦癱患兒,通過刺激中樞神經,改善神經系統的調節功能,使腦癱患兒建立新的神經通路,幫助患兒形成一種新的運動模式,從而達到治療腦癱的目的。

康復療法

訓練方法:

(1)對比較固定的異常姿勢進行破壞

①矯正患兒骨盆及下肢的不對稱姿勢:

進行下肢的強制性屈曲 (仰臥 ),以矯正骨盆及下肢的不對稱性姿勢:

a.患兒仰臥,兩側下肢屈膝屈髖,訓練者一手扶住一側膝部,一手扶住後臀部,對體乾的短縮進行牽拉並對骨盆的鏇轉姿勢進行矯正。注意讓骨盆向後下方迴旋,儘可能減少腰部的過伸展和腰部肌肉的痙攣。

b.患兒仰臥,兩側下肢屈膝屈髖,訓練者身體緊貼患兒雙足底,雙手分別扶住患兒的骨盆和雙下肢,讓患兒的下半身向側方鏇轉,改善骨盆的活動度。

②矯正患兒軀幹的過伸展和上肢的異常姿勢:患兒仰臥位抱球姿勢,頭下墊軟枕,頭控制於正中位 ;訓練者在幫助患兒保持對稱性姿勢的情況下,訓練患兒上抬頭部,誘發出頭部的翻正反應 ;訓練者幫助患兒將雙上肢交叉放在對側肩上,採用這種姿勢抑制伸肌的痙攣,逐漸讓患兒學習自己控制該姿勢,然後讓患兒在放鬆的狀態下保持訓練姿勢 ;訓練者雙手交叉握住患兒雙手,使患兒一側上肢在體前保持伸展,一側上肢肘關節屈曲放在胸前。邊保持該訓練姿勢邊對患兒體乾進行壓迫,這樣兩側姿勢不斷交替進行,以提高患兒體軸性鏇轉能力與頭部的翻正反應能力 ;對患兒進行坐位對稱性姿勢保持訓練、側臥位對稱性姿勢訓練及側臥位睡眠。

(2)抬頭訓練及頭頸部穩定性訓練

①俯臥位:在楔形墊、訓練床上訓練,既可促進抬頭又可誘發手支撐。

②盤腿端坐位,訓練者跪於患兒背後,一手托患兒下頜,以手放於患兒頭頂部往下稍用力壓,可加強頭頸部穩定性。

③採用按摩手法按摩頸部兩側及後頸部。

(3)提高兩上肢分離性、選擇性的運動能力和兩手的正常感覺,改善手功能

①已出現抬頭的患兒,可讓其保持盤腿端坐位姿勢,訓練者用胸部抵在患兒後頭部加壓用力,使其頸肩稍前屈,這可提高頸立直及四肢中線位活動能力。

②對已能獨坐的患兒,可固定一側上肢,誘導另一側上肢抓物或支撐,提高坐位平衡能力和上肢的分離運動。 ③對出現手支撐的患兒,訓練者可在肩部加壓向下用力以加強上肢和肩部的穩定性。

④利用按摩球、算盤子訓練兩手的正常感覺,還可利用溫度、軟硬度不同的物體 (如軟毛刷、絨娃娃、沙等 )進行感覺刺激訓練。

⑤為防止身體軀幹的短縮現象,讓患兒將雙上肢放在外鏇上舉的位置上。

(4)提高骨盆帶及兩下肢的穩定性,增強腰背肌力,建立平衡功能

①搭橋式練習:先練雙側下肢支撐,穩定性加強後改為一側下肢支撐。

②跪位平衡練習:訓練者在患兒骨盆處固定並向中向下加壓以加強骨盆帶穩定性,先腿跪,穩定性加強後單腿跪位練習,另加強雙下肢互動運動訓練。

③扶站練習:對髖關節、膝關節、踝關節處予以固定,可用立位促通板。

④利用平行槓、步行階梯、助行器進行步行練習,條件是獨站能完成和異常姿勢已糾正。

當然,對於下肢內收交叉、尖足的患兒,我們必須先糾正內收交叉和尖足,才能練習獨站和行走。

特色療法

一、“腦細胞激活療法”

“BC——腦細胞介入修復療法”中的“腦細胞激活療法”通過特質的治療發生體輸出特定的負極性腳邊磁場,直接通過露骨達到腦內較深層組織,作用於腦細胞和腦血管。擴張腦血管,改善腦部血液循環,增加腦供血供氧量,全面修復受損腦神經細胞,促進腦發育,改善腦萎縮,使流涎、語言不清、多動、智力低下等症狀得到改善。

二、“腦細胞介入修復治療”

“BC——腦細胞介入修復療法”中的“腦細胞介入修復治療”根據12項IA腦癱檢查系統檢查結果,針對性進行治療,改善腦細胞的代謝環境,增加代謝酶活性,使受損的腦細胞代謝加快,增加損傷細胞的可復性,,干擾和抑制異常腦電,腦磁的發生和傳播,促進腦功能的恢復。迅速修復大腦受損腦細胞,促進新細胞再生。達到康復治療的目的。能有效地解除痙攣降低肌張力,矯正畸形,恢復持重力線,以及因腦癱引起的雙腿交叉、足尖著地,馬蹄足、足外翻、膝關節屈曲,肘關節屈曲、腕下垂、拇內收、手指屈曲、語言多動、流涎、弱智等症狀。

治療誤區

誤區一:有的家長雖然發現孩子在半歲前有不明原因的哭鬧、吃奶差、過於安靜,以及受驚嚇時出現身體打挺等現象,但只是簡單地認為孩子年齡小,身體弱,是不是感冒了?是不是消化不好?是不是傳染其他疾病了?

誤區二:早產兒的家長見到孩子翻身、趴臥、坐、立、走等運動發育落後於其他的正常同齡兒時,往往會簡單地認為是早產原因造成的,孩子會隨著自然生長發育慢慢地恢復,常常採取“觀望、等待”的態度。

誤區三:家長發現小兒在運動中出現不正常的姿勢時,常常以為是孩子骨骼與肌肉出現了問題,而貽誤了就診時機。

誤區四:一旦經過醫生確診孩子為腦性癱瘓時,家長往往最先採取的態度是盲目地四處求醫,盼望通過常規的“打針、吃藥”來解除患兒的運動功能不良狀態。

預防

1.防止感染性疾病發生

新生兒脫離母體來到人間,器官內臟的發育均還不完善,免疫功能低下,極易發生感染性疾病;又由於皮膚嬌嫩,皮下血管豐富,血腦屏障的通透性高,皮膚、黏膜稍有破損,細菌、病毒就會進入血液循環生長繁殖,從而釀成敗血症和病毒血症,進而成為腦炎、腦膜炎,使腦受到損害,導致腦癱發生。為此,積極預防新生兒期的感染性疾病,對於降低腦癱的發生率有著重要的意義。

(1)注意保護新生嬰兒的皮膚

完整的皮膚和黏膜是人體阻止病菌入侵體內的第一道防線,一旦皮膚、黏膜破損,病菌就會乘機而入,使人致病。要經常給新生兒洗澡、揩身,保持皮膚清潔、乾燥;給新生兒穿的衣服要求柔軟、吸水性強;不要佩戴金屬物或在衣服上插縫針,以免損傷皮膚。當發現新生兒皮膚有破損、糜爛或化膿時,應當及時治療。

(2)保持新生兒臍部的乾燥、清潔

新生兒的臍部是病菌進入體內的重要門戶,故應經常保持乾燥、清潔,切不可小視。如發現臍部有粘液或膿性分泌物,臍周皮膚紅、腫,表明臍部已有了感染,應當積極治療。

2.密切觀察黃疸的消長

新生兒黃疸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生理性黃疸多在出生後3天開始出現,持續約7~10天完全消退(未成熟兒可延至2~3周才消退),黃疸不很深。黃疸出現過早、於出生後2天內即出現,並逐漸加深,持續時間又長,均可能為病理性黃疸,應及時治療。

3.注意觀察前囟

前囟是反映顱內病變的一面鏡子,需經常觀察。正常的前囟出生時約為2.5cm×2.5cm大小,微凹陷或呈平坦狀,有搏動,若前囟上抬、緊張,則見於發熱或顱內有病變。前囟約在1歲到1歲半時完全閉合,若閉合過早(3個月內閉合),則可能為大腦發育不良,過遲閉合,除見於佝僂病外,還是腦積水的一個重要表現。

4.實行母乳餵養

母乳不但營養豐富,而且還含有許多免疫物質和抗感染因子,這是其它代乳品所不具備的。事實證明,用純母乳餵養4~6個月的孩子,其呼吸道感染、腹瀉、中耳炎等感染性疾病發病率明顯比人工餵養兒少。

5.注意預防高熱驚厥的發生

高熱驚厥好發於6個月齡到3周歲的嬰幼兒,多在高熱驟起的24小時內出現,患病率約為3~5%。當體溫降至39℃以下時,驚厥往往停止,神志轉清。驚厥持續時間短則數秒鐘,長的可達數分鐘乃至數十分鐘。一般認為高熱驚厥發作持續在30分鐘以上或復發6次以上的患兒,多數可出現癲癇和智力減退。高熱驚厥可由多種疾病引起,幾占5歲以下兒童驚厥發生的一半,復發率約為35%。驚厥發作時,小兒有不同程度的缺氧狀態,導致腦功能紊亂,因而對小兒的神經系統造成危害,特別是驚厥持續時間在半小時以上或反覆發作者,腦細胞受損更嚴重。

康復訓練

1、頭的控制

可利用俯臥位訓練抬頭的能力,方法:讓孩子趴著,拿一個玩具停在與他的眼睛一般高處,為了讓孩子抬頭看它,把它一點一點抬高。每天至少俯臥30分鐘,以飯後10分鐘左右最適宜。

2、翻身及爬方法

讓患兒趴在地板上,從背後拉他的衣服幫他轉動肩膀翻身;讓他趴著,將一條浴巾置於胸前,反浴巾兩頭提起來,保持只讓他手和膝部著地,你一邊和他沿地板慢慢地前進,一邊鼓勵他;一人幫他移動手臂,另一人幫助交替活動他的腳,幫他用力爬向某一個目標。

3、支撐後背保持坐姿

在自己手臂的支撐下坐起,把它喜歡的物品放在面前引起注意,藉以保持較長時間的坐姿,漸漸減少支撐,最後獨坐。

4、拉物站起

大人可拉腦癱兒一隻手,誘使他從座位過度到雙腿為脆姿,然後再讓他站起來。孩子抓住小床欄桿時家長把雙手放在他掖下支撐站立,逐漸減少幫助,讓他自己保持平衡。

5、行走

腦癱兒學走路的關鍵就是要學會移動身體重心,開始拉雙手向前走,漸漸過度拉一隻手,最後達到自己獨走;也可用學步吊帶。

6、上下樓梯

開始讓患兒一手扶欄桿,一手拉大人手,以維持平衡,逐漸讓他脫離成人的支持,靠自己的手臂和腿的力量,兩步一個台階,上下樓梯。大一點的孩子需鼓勵他一步一個台階兩腳交替上下樓梯,可配合音樂進行練習。

7、跳躍

跳躍是鍛鍊下股肌肉的一個重要項目,練習蹲起動作,為跳躍作準備。經常拉患兒雙手從台階上跳下,作為自行跳躍的爆發力的準備,在室內掛上一些鮮艷的紗布和小玩具(在上述兩個訓練基礎上)讓幾個兒童一起跳躍著去觸摸、拍打。

8、平衡協調訓練

選擇無障礙物的場地或房間,在大人的保護下讓患兒閉目直行、走腳印、走直線、坐搖馬、盪鞦韆、騎小三輪車、拍球、接球、在地上翻滾都是練習平衡協調動作的好方法。

9、精細動作訓練

主要是訓練手與大腦的協調能力,提高患兒的動手能力和手的靈活性。訓練方法主要有抓、捏、握物品或玩具,要選擇適合小孩玩的物品,由方形、長方形逐步過渡到圓形。五六歲時,教患者學習鏇擰瓶蓋、給玩具上弦、搭積木、握筆寫字畫圖等,為日後上學讀書、提高生活能力打基礎。

建議:

1、康復醫師和家長應該與孩子多溝通,和社會多接觸,建立起家長康復醫師的溝通平台。

2、教育和康復訓練的正確的結合,讓我們正確認識腦癱。孩子需要教育,也需要康復,家長要理解小兒腦癱康復。

3、康復醫師指導家長的時候對有些家長錯誤的手法規範化。

4、多給家長一些學習的機會,提高自己的水平。

5、多帶孩子出去接觸社會,自己和其他小朋友一樣。這樣可以訓練孩子更好的融入社會。

早期診斷

腦癱的表現由於病因及分型的不同而各種各樣,但早期多見:(腦癱嬰兒前半期(6個月以內)的早期症狀。)

1.身體發軟及自發運動減少,這是肌張力低下的症狀,在一個月時即可見到。如果持續4個月以上,則可診斷為重症腦損傷,智力低下或肌肉系統疾病。

2.身體發硬,這是肌張力亢進的症狀,在一個月時即可見到。如果持續4個月以上,可診斷為腦癱。

3.反應遲鈍及叫名無反應,這是智力低下的早期表現,一般認為4個月時反應遲鈍,6個月時叫名無反應,可診斷為智力低下。

4.頭圍異常:頭圍是腦的形態發育的客觀指標,腦損傷兒往往有頭圍異常。

5.體重增加不良、哺乳無力。

6.固定姿勢,往往是由於腦損傷使肌張力異常所致,如角弓反張、蛙位、倒U字形姿勢等。在生後一個月就可見到。

7.不笑:如果2個月不能微笑、4個月不能大聲笑,可診斷為智力低下。

8.手握拳:如果4個月還不能張開,或拇指內收,尤其是一側上肢存在,有重要診斷意義。9.身體扭轉:3-4個月的嬰兒如有身體扭轉,往往提示錐體外系損傷。

10.頭不穩定:如4個月俯臥不能抬頭或坐位時頭不能豎直,往往是腦損傷的重要標誌。

11.斜視:3-4個月的嬰兒有斜視及眼球運動不良時,可提示有腦損傷的存在。

12.不能伸手抓物:如4-5個月不能伸手抓物,可診斷為智力低下或腦癱。

13.注視手:6個月以後仍然存在,可考慮為智力低下。有些腦損傷較輕微,在嬰兒早期往往無明顯症狀,但在嬰兒後半期(6-12個月)。

診斷要點

1.小兒出生不久經常少哭、少動、哭聲低弱、過分安靜。或對突然出現的聲響及體位改變反應劇烈,全身抖動,多哭、易激惹、易“驚嚇”或反覆出現驚跳。

2.生後餵哺困難,如吸吮無力,吞咽困難,口腔閉合不佳。

3.動作不協調、不對稱、隨意運動很少。

4.經常出現異常的肌張力或異常的姿勢和動作。

5.運動發育落後。

醫生指出正確的掌握腦癱的診斷要點,對腦癱患兒的早期治療是十分重要的,但是若未能獲早期診斷和合理治療,將會發生肌腱攣縮,關節畸形,致使症狀有加重傾向並使異常姿勢反射和運動模式固定下來,故早期診斷十分重要。

伴隨症狀

一、體弱多病

手足徐動型腦癱患兒身長及體重一般達不到正常標準,營養差,易患佝僂病,常反覆患呼吸道感染、腹瀉、弱不禁風,影響健康及體力,阻礙身心發育。還有吸允、爵嚼、吞咽困難,口腔閉合不好及流涎。出牙晚,學說話延遲,需要對症處理。除供給科學合理飲食外,鋅、鈣、鐵及維生素A維生素D應及時補充,促其生長之需要。

二、學習困難

大約50%的手足徐動型腦癱患兒童伴有輕度或中度學習困難,他們的智商值對於70-80,有的手足徐動型腦癱患兒看似沒有大的問題,但可能存在閱讀困難或計算困難。有的患兒閱讀和計算非常好,但卻難以建立形狀的概念,從而導致畫圖畫的能力較差。嚴重學習困難更使腦癱患兒對於走路、說話、活動等的學習十分緩慢。

三、精神發育遲滯

手足徐動型腦癱患兒常伴隨智力低下。手足徐動型腦癱患兒伴有精神發育遲滯的發生率高達75%。由於大多數有關智慧型發育的評價測驗都以運動的完成為基礎,所以在腦癱患兒測得的結果往往與實際有差距,常常比精神發育遲滯兒低。此外,手足徐動型腦癱患兒除腦損傷致運動障礙外,還有可能有視覺、聽覺障礙,語言障礙,使其常難以做出合適的應答或表現自己;又因運動障礙使其成長中本應具備的潛能發育受阻,使發育過程中生活實踐受阻,影響了精神發育。另外,除軀幹因素外尚有心理障礙,致使測試更不可靠,實際智力常被低估。對於腦癱患兒,父母的觀察和理解,以及醫師自己的自己的觀察,常有助於患兒智力總體評價,不能將腦癱患兒的智力測試結果等同於精神發育遲滯對待。如果腦癱患兒運動改善,實踐增多,各個方面的發育水平明顯增高。

四、語言障礙

大部分的手足徐動型腦癱患兒有不同稱得上的語言障礙。其表現形式可以是發音不清楚、構音困難、語言表達障礙,甚至失語。

發音語言障礙的原因為:

由於腦組織宿舍呢,語言中樞的發育受到影響。

腦性癱瘓後,顏面、舌肌、發音器官肌肉受累,構音障礙所致。

腦癱患兒由於四肢運動障礙,視覺、聽覺障礙或智力障礙等也會導致或促進語言障礙的發生。

手足徐動型及失調型腦癱患兒常伴有語言障礙,其次是痙攣性四肢癱、雙癱的腦癱患兒也可伴有語言障礙。

五、視力障礙

手足徐動型腦癱患兒常合併斜視,其中以內斜為多見,其他可見眼顫、凝視障礙、近視、遠視等,嚴重者可見白內障、視神經萎縮,甚至全盲。斜視是痙攣性腦癱最常見的眼球位置異常,視神經萎縮在重症腦損傷、伴有重度智慧型低下的痙攣性四肢癱中的發病率高。

六、心理行為異常

手足徐動型腦癱患兒可以出現行為異常,如自殘行為、暴力傾向、睡眠障礙、性格異常等。腦癱患兒的性格具有與正常兒童不同的生理基礎及反應途徑,腦癱患兒的情緒安定性、自制力、自立性、溫和理性均低於正常兒童,表面腦癱患兒易有情緒不穩定、易變、自我控制能力低、依賴性強、易衝動、攻擊性強等性格特徵。腦癱患兒對社會、家庭的適應性低於正常兒童,對客觀壞境變化發生應變的心理適應力低。體質的安定度、個人的安定度低於正常兒童,呈現性格的不安定傾向及發展的不平衡特徵。因此,要注意觀察腦癱患兒的行為,採取有效措施預防異常行為的發生,同時要積極矯治,避免症狀加重。

七、癲癇

癲癇常因驚厥而引人注意。驚厥不僅妨礙腦癱的治療,而且反覆驚厥有增加腦損傷的危險,會影響智力。大部分的腦癱患兒合併癲癇的機率,嬰幼兒為20%-30%,年長兒40%50%。在痙攣性四肢癱、偏癱、小兒畸形中並發率高,有不少嬰兒早期既有癲癇發作。

藥物常可控制發作,通常需要規律服藥,堅持2-4年,在醫生指導下逐漸停藥。發作時做好護理,保護頭部,使其側臥,松解過緊的衣服易於呼吸及唾液排出,保持呼吸通暢,守在患兒身旁觀察,發作後讓其休息。

八、口面功能障礙及牙齒疾病

由於顏面部肌肉及口腔、舌部肌肉的肌張力異常,導致患兒的咀嚼、吸允和吞咽困難,口腔閉合不合及流涎。手足徐動型腦癱患兒常見齲齒病,其原因主要是牙質本身的一側及口腔的不衛生。因膽紅素腦病或其他圍生期損害可使牙釉質形成不全,牙齒容易發生鈣化不全,牙齒本身易呈齲齒狀態。

九、聽覺障礙

手足徐動型腦癱患兒多為從內耳道中樞部損害而致的感音性聽覺障礙。腦癱患兒常因伴有智力低下、語言發育落後、運動障礙等出現表現出對音響的反應不良,其聽覺障礙常被忽略。因此,為了減少致殘,應早期對患兒進行聽力的有關檢查,以便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十、飲食困難

許多手足徐動型腦癱兒童具有飲食困難,嬰兒期表現為吸允困難,稍大後表現為咀嚼困難,也可能有吞咽困難,正常兒童的喉部能夠使空氣順暢地進入器官和肺,使液體或固體食物進入食管和胃。腦癱兒童的這種功能常有不健全,因此很容易引起嗆食,食物或液體進入常出現胃中食物反流現象,但這種現象會很快消失。腦癱兒童這種現象可能持久存在,由於胃酸的長期反流,會導致食管壁的損傷而疼痛,最終導致的腦癱患兒的拒食。

十一、流涎

手足徐動型腦癱患兒可能很艱難控制口水。嬰兒多有6個月左右的流涎,但很快學會吞咽口水。腦癱患兒很難將唇閉嚴,也很難規律地吞咽口水,因此持續流涎致使口周和前胸總是處於潮濕狀態。通過口周按摩以及通過小手術的方法都可以有效治療流涎。

十二、直腸和膀胱的問題

手足徐動型腦癱患兒因為活動少而導致大便乾燥,同樣影響飲食。早期控制遠比年長後再控制要容易,因此,要在飲食上注意多選擇水果、蔬菜、粗纖維素多的食物,以保持大便暢通,直腸規律排空,形成習慣。同時要經常檢查,防止大便乾燥的反射。腦癱患兒與正常兒童相比,控制膀胱的能力很差。如果膀胱長期不能排空,則容易引起膀胱細菌感染。因此,訓練排尿習慣,採取各種措施預防感染十分重要。

十三、感染問題

由於咀嚼、吸允、吞咽困難,使患兒不能得到充足的營養,缺少微量元素,免疫力較低。由於長期以某種固定的姿勢和體位生存,甚至長期臥床而極易引起局部組織器官的感染,如肺部感染,泌尿系統感染等。因此,對腦癱患兒要儘量使其均衡的營養,增強機體抵抗力,積極預防和治療各類感染。

小兒腦癱家庭康復訓練

小兒腦癱家庭康復按摩法

患兒俯臥,沿脊椎方向,從至陽到命門的督脈諸穴順序點按加著力叩打;按、揉脊柱旁開一寸半的足太陽膀胱經諸俞穴。刺激腰骶神經叢,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患兒背對施術者正坐位,按、揉、摩、點、風池、啞門、天柱、腦戶等枕部腦區,以及百會、絡卻、後頂、強間等頂枕部位。刺激腦部運動區,促進局部功能代償。患兒仰臥,按、揉、捏、拿四肢。

下肢:在點陽陵泉穴的基礎上,順序拿、揉、腿外側肌群;或在點委中穴的基礎上,拿、後部肌群直至跟腱;或在點環跳穴的基礎上,拿、揉內收肌群。

上肢:在點中府穴的基礎上,拿、揉上臂前肌群;或在點肩井穴的基礎上,拿、揉上臂後肌群;或在點曲池的基礎上,拿、揉前臂的前後肌群。調整局部肢體的運動狀態,促進患肢正常功能的恢復。

小兒腦癱家庭康復點穴法

百會穴

取穴要點:兩耳廓尖連線頭頂中點。

主要功能:益智、全身調節。

2睛明穴

取穴要點:眼內角上方一分凹陷.

主要功能:助視。

3太陽穴

取穴要點:眉梢與眼外角之間向後約一寸凹陷中。

主要功能:助視、助眼內斜糾正。

4聽宮穴

取穴要點:耳屏前,張口時凹陷處。

主要功能:助聽。

5下關穴

取穴要點:顴弓下緣咀嚼時隆起處。

主要功能:助口腔運動。

6頰車穴

取穴要點:下頜角前上方咀嚼時隆起處。

主要功能:助口腔運動。

7肩井穴

取穴要點:肩高處崗上肌中點。

主要功能:助翻身、助俯爬、糾正屈肩。

8肩髃穴

取穴要點:三角肌上部,上臂外展平舉時肩前凹陷處。

主要功能:糾正屈肩。

9消濼穴

取穴要點:上臂外側肱三頭肌中點。

主要功能:糾正屈肘。

10手三里穴

取穴要點:屈肘,肘橫紋外端凹陷處下二寸。

主要功能:糾正拇指內收、握拳發緊。

11脾關穴

取穴要點:大腿前側上部中點,屈大腿時凹陷處。

主要功能:助邁步。

12伏兔穴

取穴要點:髕骨外上緣上六寸,股直肌中。

主要功能:糾正屈膝、助邁步。

13風市穴

取穴要點:立位雙手下垂中指所指處。

主要功能:糾正大腿內收發緊。

14環跳穴

取穴要點:約臀外上四分之一中點。

主要功能:助翻身,助俯爬,助邁步,糾正屈髖、足內外鏇。

15足三里穴

取穴要點:外膝眼下三寸。

主要功能:糾正尖足,促足背屈助行,糾正肌性足外翻。

16陽陵泉穴

取穴要點:腓骨小頭前下方凹陷處。

主要功能:糾正肌性足內翻。

17陰陵泉穴

取穴要點:小腿內側,脛骨內側踝後下方凹陷處,與陽陵泉相對,在脛

骨後緣和腓腸肌之間,比目魚肌起點上。

主要功能:糾正肌性足外翻。

18湧泉穴

取穴要點:足底中部前1/3與後2/3交點。

主要功能:助俯爬。

19風池穴

取穴要點:枕部髮際上凹陷處。

主要功能:助翻身、助視。

20腰眼穴

取穴要點:腰部凹陷處。

主要功能:助坐、助站。

手足徐動型腦癱兒為何站立困難?

手足徐動型腦癱在腦癱臨床分類中比較常見,該類型的腦癱往往站立比正常孩子要遲,及時實現了立位多數患兒也存在不能將足底完全平放在地上。那么,究竟手足徐動型腦癱兒為何站立困難呢?來看看下面的相關介紹吧。

手足徐動型腦癱兒起立最困難的是,即使有什麼可以抓也不能很好的使用兩手將身體拉起到立位。由於直立位所必須的伸展,造成了頭的後挺,軀幹也向後方挺翹,同時肩甲帶及上肢後退。也有少數小兒,首先成膝立位,屈曲上肢拉起到立位;接著,小兒抬頭,將骨盆向前方挺出,伸展髖關節。伴隨著這一伸展,發生肩甲帶後退,兩上肢在肘關節處屈曲,或頭向一側迴旋後,一側上肢屈曲,另一側上肢伸展。小兒為了得到穩定性而膝關節過伸展。髖關節或膝關節即使做一點點的屈曲,都會急劇的向屈曲的方向傾倒。患兒只用一側下肢負荷體重,另一側下肢屈曲抬起,或屈曲和伸展互動反覆。

重度腦癱治療能到什麼程度?

【細胞治療能改善腦癱患兒運動功能】在對細胞治療的100例重度腦癱患兒半年的隨訪中發現,79.3%患兒與術前相比運動功能明顯改善,其中45例獲得中線位豎頭能力;46例能俯臥抬頭,其中38例抬頭能達到90°;27例能翻身,獲得雙手中線位活動能力者39例,能主動抓握者40例,35例能獨坐,17例能爬行;17例能扶站,14例可獨走,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患兒的生存質量。個別病例進行了第二次細胞治療,運動功能進一步改善。

【細胞治療能改善腦癱患兒智力】在對於移植的45例腦癱患兒為期1年的隨訪觀察過程中,我們發現細胞治療能一定程度上改善患兒的智力,與門診隨訪未經移植治療的腦癱患兒比較,在認知方面均有較明顯的改善和提高,主要表現在認識親人、懂得成人的表情、叫爸爸媽媽、會歡迎再見、懂得簡單的名詞和指令、表達大小便要求,甚至能回答簡單的問題,學說兒歌等方面。

【細胞治療能改善腦癱患兒視覺障礙】目前我們對20餘例合併嚴重視覺障礙(臨床無注視、追視,包括完全無視覺功能的皮質盲)的腦癱患兒進行了細胞治療,其中有5例患兒術後獲得了較好視覺功能。除臨床出現注視、追視外,條柵視力、視覺誘發電位、視覺功能核磁檢查檢查均可見明顯改善。但合併有視神經萎縮的視覺障礙患兒移植無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