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南溪常道士

尋南溪常道士

尋南溪常道士,這首詩寫尋訪常山道士不遇的經過。詩中側重描繪了常山道士居處的清幽靜美。

尋南溪常道士尋南溪常道士

作者:[唐]劉長卿

一路經行處,莓苔見屐痕。

白雲依靜渚,芳草閉閒門。

遇雨看松色,隨山到水源。

溪花與禪意,相對亦忘言。

體裁:五律 出處:《唐詩三百首》 《全唐詩》:卷148_37

[注釋] (1)南溪:不詳何處。常道土:生平不詳。(2)經行:走過。(3)莓:苔的一種。莓苔,即指苔。屐(ji基):木頭鞋,古人游山常穿這樣的鞋。這裡是指足跡。(4)渚:水中的小洲。(5)閉:指芳草遮沒了。(6)過雨:即雨地。(7)隨山:沿山地。(8)禪意:佛教指清寂凝定的思想境界。(9)忘言:《莊子·外物》:“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這裡是說,彼此相對已會意,就不必言傳了。

韻譯:
為請教常道士我一路尋找而來,
苔痕中可清晰辨認出我的足跡。
白雲依傍著水中清靜的小洲渚,
閒適的柴門卻被奇花瑤草遮閉。
山雨過後欣賞山中蒼松的翠色,
沿著山勢行走來到溪流發源地。
溪中花影和禪意我全都能領悟,
見到常道士默然相對忘了話題。

[簡要評析] 這是作者尋南溪道士不遇的詩,寫得別有深趣。這首詩雖步禪趣,但寫來生意盎然,自然清新。“尋”字為詩眼,是全詩的抒情線索。全詩大意是說,我一路漫步前行,只見莓苔上印著清晰的足跡。大概常道土出遊去了吧,當我快要走到他的住地時,放眼望去,那絮絮白雲,依戀著水中洲渚,萋萋芳草,遮掩了閒靜的門庭,一片清幽的景象。這說明道士已經出去很久了。尋人不見,便觀覽周圍景色,以景襯人。通過環境的描寫便可了解常道士之為人,亦可折射出作者的精神境界。那雨後青松,顯得更加蒼翠可愛;趁興沿著山路走到水源,飽覽了一番這山中的秀麗景色。果然溪花開放,自然舒展,光鮮燦爛,靜靜地臨溪而立,不求人賞,頗有禪意。我與溪花相對靜觀,似亦參悟,萬慮俱寂。在這清幽靜寂中,早已心領神會,何必去言傳呢?一片禪機妙悟,包含了多少世滄桑的意蘊。這雖是舊時逃避現實的消極思想,但也寫出了一種靜寂而澄澈的境界,清新可喜。中間兩聯,寫景如畫,情致自然。全詩情景交融,景為情趨,情由景生,妙合無垠,自然渾成,結構上也獨具匠心,趣味天成。“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全詩之意在於情與景,情景交融,相對忘言。

作者簡介:
劉長卿(?~約789),字文房。唐代詩人。河間(今屬河北河間)人,籍貫宣城(今屬安徽)。以五言擅長,自詡為“五言長城”。年輕時在嵩山讀書,玄宗天寶中登進士第。肅宗至德年間任監察御史,後為長洲縣尉,因事得罪,貶為嶺南的南巴尉。經過江西時,與詩人李白、李嘉□等有詩往還。上元二年(761)從南巴返回,旅居江浙。這時江南剛經歷過劉展之亂,本來繁華富庶的吳郡一帶變得破敗蕭條。劉長卿有詩紀其事:"空庭客至逢搖落,舊邑人稀經亂離。"(《自江西歸至舊任官舍》)代宗大曆五年(770)以後,歷任轉運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轉運留後。因為性格剛強,得罪了鄂岳觀察使吳仲孺,被誣為貪贓,再次貶為睦州(今浙江淳安)司馬。在睦州時期,與當時居處浙江的詩人有廣泛的接觸,如李嘉□、皇甫冉秦系嚴維章八元等都有詩酬答。德宗建中二年(781),又受任隨州(今湖北隨縣)刺史。世稱"劉節度使李希烈割據稱王,與唐王朝軍隊在湖北一帶激戰,劉長卿即在此時離開隨州。

劉長卿曾兩次遭到貶謫,旅居各地期間多次遭到戰亂,因此他有一部分感傷身世之作,也反映了安史之亂以後中原一帶荒涼凋敝的景象。如"城池百戰後,耆舊幾家殘"(《穆陵關北逢人歸漁陽》),"鳥雀空城在,榛蕪舊路遷"(《送河南元判官赴河南勾當苗稅充百官俸祿》),以及《疲兵篇》《新息道中作》等,筆調蒼涼沉鬱,內容具有時代特徵。

劉長卿詩以五七言近體為主,尤工五言,自詡為"五言長城"(權德輿《秦征君校書與劉隨州唱和集序》)。五律簡練渾括,於深密中見清秀。如《新年作》《岳陽館中望洞庭湖》《碧澗別墅喜皇甫侍御相訪》《海鹽官舍早春》等,都是精工錘鍊之作。七律也多秀句,如"細雨濕衣看不見,閒花落地聽無聲"(《別嚴士元》)、"秋草獨尋人去後,寒林空見日斜時"(《長沙過賈誼宅》),歷來傳誦人口。絕句如《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江中對月》、《送靈澈上人》,則以白描取勝,饒有韻致。宋張戒《歲寒堂詩話》說:"隨州詩韻度不能如韋蘇州之高簡,意味不能如王摩詰孟浩然之勝絕,然其筆力豪贍,氣格老成……'長城'之目,蓋不徒然。"但他的大部分詩作內容單薄,境界狹窄,缺少變化,容易使人感到字句雷同。高仲武《中興間氣集》評他的詩"大抵十首已上,語意稍同,於落句尤甚,思銳才窄也",大致近似。

《新唐書·藝文志》著錄他的集子10卷,《郡齋讀書志》《直齋書錄解題》同。據丁丙《善本書室藏書志》,著錄有《唐劉隨州詩集》11卷,為明翻宋本,詩10卷,文 1卷。現在通行的如《畿輔叢書》本的《劉隨州集》《四部叢刊》本的《劉隨州文集》,都為這種11卷本。《全唐詩》編錄其詩為 5卷。事跡見《唐詩紀事》《唐才子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