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巷鎮

寺巷鎮

寺巷鎮位於江蘇省泰州主城區南部,南擁中國醫藥城,北接泰州主城區,隸屬省級泰州經濟開發區,面積60平方公里,人口7萬,下設22個行政村、三個社區(居委會),青年南路、泰高路、新328國道、南官河、引江河、周山河穿過鎮內,區位優勢得天獨厚。隨著開放型經濟的不斷發展,寺巷鎮由一個以農業經濟為主的鄉鎮,發展成為泰州經濟大鎮,工業重鎮和招商引資的先行鎮,2007年實現工業總產值38億元,建築企業施工總產值3.5億元,全年實現財政收入1.2億元。 

基本信息

經濟發展

作為泰州市招商引資和經濟開發的視窗,投資數億元加強基礎設施建設,興建了引江大道、吳陵南路、吳洲路、春風路、梅蘭路鳳凰西路等市重點道路,配套設施齊全。鎮南民營科技園初具規模,優勢明顯,國家重點項目“泰州醫藥城”一期工程已動工興建;鎮北已成為省級經濟開發區的高新技術產業園。通過多年發展,繩網業成為寺巷鎮一大特色行業,遠近聞名,銅管集裝袋鋁材、化纖、建材成為全鎮的支柱產業。

城鎮建設

寺巷鎮寺巷鎮
鎮域範圍內新建了明珠小區鑫泰花園西湖翠苑鳳凰21世紀花園泰墅園泰河名府等一大批現代化住宅小區,人居環境上乘宜人。投資2.5億元落戶寺巷鎮範圍內的中外合資普濟醫院成為醫療行業新的支柱,鎮區有兩所中心國小、兩所中學,泰州實驗中學為泰州市重點中學、省“三星級”高中,全鎮社會事業興旺發達,社會和諧,生活安康。全鎮幹部民眾正以黨的十七大精神為動力,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十一五”規劃的要求,統籌區域協調發展,加快城市化和基礎設施建設,奮力推進富民強鎮目標,積極推進文化、教育、衛生等公共事業的全面進步,不斷加快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步伐。

所轄村屯

寺巷鎮寺巷鎮
鮑莊村位於328國道北側,鳳凰西路、鮑九路交叉貫穿全村,與泰高路、南官河、吳洲路、引江河相連,水陸交通便利。全村共有10個村民小組549戶,總人口2088人,土地總面積2204.7畝,耕地全部被徵用。鮑莊村為原鮑徐集鎮所在地,村民利用沿街門面房開店經營,隨著經濟開發的不斷深入,土地全部被徵用後,村兩委會利用原村辦廠房拆遷置換的土地9.28畝,進行出租建標準廠房,年租金5萬元,村級收入全年達10萬元。

北徐村地處鮑徐鎮西、東與鮑莊村接壤,西至泰州引江河,面積約1.3平方公里,2001年11月北徐村由原東徐、北徐、西徐三個村合併,總人口3700人,22個村民小組,黨員61人。全村有個體私營企業14個,年產值2500萬元,集體純收入14萬元(來源於集體房屋出租),良好的開發環境。

城南村共有13個村民小組,總人口3030人,黨員總人數68人,總耕地200.5畝,其中:有4個組有部分土地,有9個組土地被征。沿海陵南路、泰高路西側商業經濟繁榮,部分門面房出租,全年總收入28萬元,全年總支出31萬元(主要退職幹部較多)。

春風村東鄰東明村,西鄰新建村,南鄰泰州經濟開發區高新技術園,北至老通揚運河,全村共有9個村民小組,505戶居民,1865人,其中農業人口1732人,開發前耕地面積2364.8畝,85%的土地已被徵用,剩餘土地366畝,因開發已有310戶居民拆遷。2005年人均純收入6140元。村有一福利企業,年銷售產值600萬元,利稅總額20萬元,發包上交收入10萬元,其他收入5萬元。

大王村是由兩個自然村合併組建,共有9個村民小組,農戶510戶,1792人,勞動力985人,現有耕地面積913.48畝。以繩、網、帶為主的家庭加工業比較發達,產品暢銷,已形成區域經濟特色。現有村級企業4家,全年上繳村集體收入11萬元。

寺巷鎮寺巷鎮
東明村地處城鄉結合部,現有12個村民小組,總人口近2000人。2005年實現工業總產值5000多萬元,村級集體經濟純收入40多萬元,實施了“退一進二強三”的發展戰略,確定了“弱化農村、工業興村、商業富村、富民強村”的發展思路。盤活土地資產。通過土地置換獲得了一定的自有土地,共興建標準廠6000平方米,為東明的可持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發展壯大第二產業。採取“築巢引鳳”的辦法,利用標準廠房,引來三家企業入駐。2005年由原辦廠改制而成的凱宏醫用敷創產值800多萬元,由村招商引資來的企業金海運繩網有限公司創產值5000多萬元。年納稅300萬元左右。

東汪村總人口2486人,已開發徵用進區企業20個,天虹路、吳洲路、吳陵南路、328國道,總計用地1242畝,剩餘土地面積300畝,有7個村民小組已撤組,未撤組3個。1、利用村部辦公大樓房屋出租,年收入8萬元;2、承攬第一鋁材廠物資裝卸,每年收入2萬元;3、其他收入核算26萬元。

富野村總人口3015人,耕地面積2370畝左右,16個村民小組,兩委會成員6人,黨員人數36人。項目推進,強化服務,先後落戶該村的有“海泰爾”商城、開力金屬製品公司、鹽業配送中心以及醫藥高新技術產業園,今年醫藥園在該村征地近700畝,拆遷114戶,僅用了一個余月時間完成征地、拆遷工作。2008年無一例因征地拆遷而集訪或上訪,社會穩定。
大力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盤活用好集體資產,對集體的房屋,想方設法全部實行租賃,沒有閒置房,現共有7個企業承租,全年上繳村8萬元左右,其中“三春硬質合金”投資固定資產200萬元左右,技術含量較高,主要生產手錶殼、手錶帶年產值400多萬元。

寺巷鎮寺巷鎮
軍甫村位於周山河南側,南官河東側,泰高路南北貫穿,總人口3416人,21個村民小組1180戶,人均收入5720元,現有耕地面積1864畝,人均0.54畝,近期“韓國城”項目落戶該村,土地徵用和房屋拆遷工作正有序進行。軍甫村兩委班子認真踐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把經濟發展作為第一要務,在三產方面大做文章,出租廠房,利用周山河河圩,建造9個建材碼頭,帶動了運輸業的發展;積極推廣農村適用科學,給村民致富創造了有利條件;充分發揮種養殖專業戶的示範作用,引導其他村民加入專業戶行列。村級收入23萬元。二00五年被評為“泰州市文明村”。

龍汪村地處寺巷鎮中北地段,西臨引江河,南與大壽村接壤,北與北徐村、東與西汪村接壤,農業人口2398人,已被徵用土地208.97畝,現有農田869畝,13個村民小組,黨員34人,在職村幹部8人,2005年人均收入4439元。個體私營經濟近年來快速發展,主要有新大洲電器廠,年產值650萬元,村民以進廠務工為主,長豆芽、磨粉、養生豬為該村一大特色。但年村級集體經濟純收入1萬元,退休在職幹部的工資年終難以兌現。

寺巷鎮南塘村地處鎮南端,口泰路西側,與高港區刁鋪鎮河港村接壤,黃金水道南官河東側,建設中的藥業城一期項目征地近20畝。地理位置優越,9個村民小組,村兩委班子人數4人,支部黨員28名。耕地面積1142畝,人口1746人,人均收入5141元。全村有集體經營場所三處,廠房70餘間,占地25畝,私營業主承租廠房30餘間,產值280萬元,租金收入2萬元。與往年同期略有增長。目前兩委一班人認真學習“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帶領村民以科學發展觀謀求經濟的快速發展,努力改變貧窮落後面貌,爭取早日脫貧。

三野村現有9個村民小組,560戶,2200人。97年,國家重點水利工程泰州引江河開挖,徵用村土地560畝,人均土地從原來的6分田下降成3分多田。農民人均收入5861元,村集體年收入10萬元。利用原有繩網帶工業基礎的優勢,大力發展二、三產業。村主動為企業跑執照,解決用地、用電以及資金等困難。村幹部帶頭富,帶領富,支書、主任、會計先後辦起了自己的小企業,動員民眾大辦個體企業發家致富。現在,全村有大小企業39家,拼線機52台套,抽絲機、織網機、織帶機、制繩機600多台,有6家企業獲得國家頒發的生產許可證,5家企業通過了ISO認證和工廠認證。華聯繩纜廠生產的載人吊籠還填補了國內空白。晨光華泰華聯三泰長城等品牌的安全網、安全帶和船用纜繩在市場上知名度較高。2005年全村實現工業產值4000萬元,一半以上的農戶和勞力參與了繩網帶產業的生產加工和銷售,在廠專業職工500多人,人均年工資6612多元,村民的大部分收入來源於繩網帶產業的工資和加工費,現在全村呈現出處處是工廠,到處機器響,人人有事做,個個爭著忙的喜人局面,繩網之村聲譽名揚省內外。

寺巷鎮寺巷鎮
石橋村地處寺巷鎮西邊緣,與江都市浦頭鎮曹家村毗鄰,省重點工程引江河從石橋村中心南北貫穿,全村共有八個村民小組,521戶,人口1800人,現有耕地面積570畝(其中引江河開挖拆遷移居寺巷振興路有205戶,700人,耕地面積140畝。全村過去就處於人多地少,主要以繩網帶為主導產業,曾有一度輝煌,後因引江河開挖,一些企業拆遷外移,造成大量的人才流失,致使村級經濟得不到發展,基本處於零狀態,2004年在黨委、政府的關心支持下,組建了新的領導班子,為不斷壯大集體經濟,通過各種會議和多種形式盤活集體資產,利用閒置廠房及荒地、墳地進行房屋租賃土地出租吸納各方面的能人士來村創辦企業,至目前為止新增企業四家,使村組集體經濟稍有增長,村組收入近伍萬元。

帥於村地處寺巷鎮最南端,東側與高港區野徐鎮接壤,南側與刁鋪鎮接壤,全村總人口2040人,現有耕地1015畝,泰高路收費收及泰高路拓寬工程和藥業園項目等被征地357畝,人均年收入4970元,村在職幹部三個,離退休幹部9人。泰高路修建土地徵用,泰高路綠化帶改造土地租用以及藥業園項目土地徵用,使原村辦廠被征地拆,加之原先村級經濟比較落後,村委會研究後成立三產服務公司,壯大集體經濟。

寺巷村位於集鎮中心,全村共有23個村民小組,總人口4600人,1290戶,總面積約2.5平方公里,全村共有黨員123名,村組辦企業13家,個私企業80多戶,全村三業總產值1.3億元,人均純收入6528元,目前已有11個小組的耕地基本徵用結束,其餘12個組相繼被徵用部分,所剩土地不多。
借集鎮主幹道的優勢,利用門面房開店、出租;2、盤活閒置企業廠房進行資產租賃;3、加工業;4、服務業。村年集體經濟純收入60萬元左右。

西謝村位於新328國道南側,泰高路東側,與海陵區鳳凰路街道相鄰,全村共有耕地987畝,11個村民小組,總人口2100人,52名黨員,村集體經濟年收13萬元,人均年收入6000元,規劃中的海陵南路、鼓樓南路南延和周山街區工程項目已經在今年四月進行宣傳調查。
二、特點
村兩委班子緊緊圍繞經濟發展主題開展工作,把發展和壯大集體經濟始終放在重要位置來抓,不斷改善公共事業。積極利用有利條件,出租門面房和大力發展三產服務業,全年工業產值和農業及三產收入都在1300萬元以上。

響林村地處春蘭工業園區,全村二十一個組,其中有四個居民組,近千人居民,有17個村民小組,有2700多名村民,耕地有2000多畝,2005年以來,有海陵工業園區高教園區等徵用700多畝。響林村原屬縣級泰州經濟開發區,組建地級泰州市後,行政劃歸寺巷鎮,村地域範圍內的春蘭工業園、LG等大型企業為失地農民提供大量就業機會,加之高校園區的建設,村民房屋出租已成為主要收入之一。村廠房出租給相關企業,年租金13萬元左右。

小壽村位於寺巷鎮中心地帶,全村共有12個村民小組,總戶數656戶,總人口2333人,勞動人口數1180人。因吳陵南路建造,污水處理廠工程金惠熱電廠工程,從2002年至今全村已拆遷計154戶,行政村總面積2745.50畝,耕地面積914.70畝,分布在12個村民小組,已有兩個村民小組撤組,全村共有黨員73名。村級集體經濟,現主要依靠村部份廠房進行出租,及牛肉批發市場的經營收入,全年約經濟在15萬元左右。

寺巷鎮寺巷鎮
小王村位於寺巷集鎮西側,東鄰南官河,西有引江大道,南側姜寺路貫穿東西,內有人民路、官河路、建設西路、引江東路交匯,交通便利。全村共有11個村民小組,總人口2911人,土地總面積3344畝,2003年-2006年全村共徵用土地930.15畝。全村共有村辦廠工業6戶,個體工業45戶,規模養雞場1個,村內有遠東水帶廠、民樂皮件廠、華光織造廠、紅峰非織造布廠、順達紙業、源力金屬、萬達彩繪玻璃廠、日順電線電纜廠國平紡織廠恆通管業等園區企業,村級年收入6萬元左右。

新華村住落南官河以西,現有8個村民小組,農業人口1778人,常住人口430人,合計2108人,現有耕地面積計442畝,已被徵用土地150畝,新華村現有黨員33人,人均年收入5395元。全村工農業總產值8000萬元,現有工商業、私營企業38戶,產值過500萬的列統企業2戶,村組集體收入17.71萬元,其中村集體收入8.8萬元,組集體收入8.91萬元。

新建村位於寺巷鎮西北部,西與江都市接壤,引江河、328國道穿村而過,全村總人口3400人,23個村民小組,940戶居民,1800畝耕地,2005年人均純收入5600元。新建村原由四個自然村合併而成。原來經濟基礎十分薄弱。近年來,通過招商引資,培植髮展個體、私營經濟,促進了集體經濟發展。目前在村的個體私營企業已達10家。主要產品有五金機械配件、勞保服裝、醫用敷料等,今年1-8月完成產值1900萬元,全年可完成產值3000萬元,實現利稅250萬元。集體經濟收入有望超過20萬元。

楊莊村地處泰高路東側,東南兩側與高港區野徐鎮接壤,總面積為3792畝,其中耕地面積1921畝,轄12個村民小組,總人口3500人,其中農業人口2986人,總戶數為860戶。1、主要以泰州市君安繩網廠華東電鍍器材廠為本村龍頭企業,年產值約1000多萬元,上繳村集體4.5萬元,君安繩網廠在全國設有多家銷售網點,該廠吸納本村剩餘勞動力達50人左右,帶來的社會效益較大。華東電鍍器材廠主要以工業掛具為主體,產、供、銷較為紅火。2、楊莊村目前為寺巷鎮的唯一農業大村,多年來一直未被徵用一寸土地,加之土地、房屋建設都屬凍結範圍,經濟發展空間相對縮小,帶來村集體經濟較為薄弱,支出大於收入,退職人員多,負擔較重,主要公益設施靠集資修建。

殷莊村位於泰州市開發區高新技術園內,東有泰高路南官河,西有328國道,鳳凰西路、吳洲南路和高港路貫穿我村,全村共有12個村民小組,576戶,總計人口2184人,現有黨員43人。因開發建設有10多條路道和15個大型企業在我村落戶,原有耕地面積1327畝,徵用1208畝,剩餘耕地119畝,有8個村民小組土地全部被徵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