寸笛

寸笛

20世紀70年代,在我國雲南楚雄彝族地區,出現了一種獨特的民間吹奏樂器,這就是寸笛。因管身短小而得名。近年來,專業音樂工作者對寸笛進行了有益的改進嘗試,將簧片裝於管身背面,方便了演 奏,改變了簧片的材質,使音色更加柔潤。

基本資料

寸笛寸笛
寸笛,彝族單簧氣鳴樂器。因管身短小而得名。彝語木比美,彝語“木”為竹子,“ 比美”是吹,意即吹笛子。流行於雲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永仁、牟定等地。
20世紀70年代,在我國雲南楚雄彝族地區,出現了一種獨特的民間吹奏樂器,這就是寸笛。 據傳,它的創製者是彝族青年起如雲,那年,起如雲砍來山茅竹,經過精心選料和細心操作 ,製成了一支小巧玲瓏的篳魯,正當他慶幸自己的成功時,不慎將篳魯折斷了半截,六個按 音孔變成了三個。他非常懊惱,但又不甘心就此罷休,索性拿起有簧片的那半截篳魯使勁地 吹,誰知無意中牙齒壓在簧片上,竟發出了優美動聽的樂音。他反覆摸索試奏,悟出了簧片 分 段振動可改變音高的道理。一件嶄新的樂器就這樣誕生了。此後,他用寸笛“說話”、傳情 達意,創作並演奏了多首彝族樂曲。經過起如雲的不斷努力,寸笛的表現能力更加豐富,如 今已成為深受人民歡迎和喜愛的彝族樂器了。
管身用山茅竹製作,管長7厘米,管尾內徑0.8厘米。有兩種形制:一種 是仿 篳魯而制,管首留節,管尾通透,近竹節一側管壁削薄修平,刻出一個長2厘米的簧片,簧 舌朝上,管身正面開有三個長方形按音孔(圖),但吹奏時不作發音孔用。另一種是用管 首無節、兩端通透的竹管制成,其尺寸的大小、簧片的削制和音孔的開列,均與前一種相同 。近年來,專業音樂工作者對寸笛進行了有益的改進嘗試,將簧片裝於管身背面,方便了演 奏,改變了簧片的材質,使音色更加柔潤。
演奏時,管身豎置,單手持笛(左、右手均可),以拇指和食指圍握管身上方1/3處,手 掌呈喇叭形,中指、無名指、小指可併攏扇動,以調節音色音量。口含簧片,吹氣鼓簧發音 。管首無竹節者,可用舌尖抵住管口。以唇或齒壓緊簧片根部吹奏可發出低音,壓吹簧片中部發中音,壓吹簧片尖端發高音。寸笛的音高不固定,各音區的音高變化,要靠演 奏者 調節氣息、調節簧片的受壓點,改變簧片的振動頻率才能實現。發音的可塑性較大,經過測 試,音域d1—d3,可達兩個八度。發音明亮,音色柔和,音量較大。演奏者通過舌、齒 、唇、氣協調配合,可隨心所欲地吹奏樂曲,尤其擅長表現歡快、明朗和熱情洋 溢的情緒,適宜演奏抒情性、歌唱性的旋律。可用於獨奏或合奏,是彝族人民常用的自娛性樂器,也用 於民間節日打歌伴奏。樂曲多來源於山歌、小調,流傳較廣的曲目有《爬山調》、《放羊調 》、《收碗調》、《小郎要合妹的心》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