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美理解

審美理解

審美理解是闡釋學美學(又稱解釋學美學)的方法論原則之一。闡釋學美學是本世紀50、60年代開始發展起來的西方新的美學理論和流派。它以哲學闡釋學為基礎,又是哲學闡釋學的一個組成部分,探討美學方法論,為研究藝術本文提供了一些新的方法。

基本信息

概念

審美理解審美理解
闡釋學美學認為,審美理解具有本體論意義。藝術作品當被理解時,它對審美主體才作為藝術創造物而存在。對審美對象的理解和解釋,是對審美對象存在的確認。認為,審美理解的前提是:審美客體必須是一種具有意義統一性的對象。對審美主體來說,審美理解是和理解者的歷史境遇密切相關,具有“先行理解”或“偏見性質”。審美理解中的“偏見”是“合法的偏見”。認為,藝術本文是開放性的,既屬於生成它的那個時代,又超越這個時代而成為被以後時代所理解的對象。它的意義是無限的,隨著時代的發展

意義

而會顯示出所蘊含意義的新的方面。不同時代的人對同一藝術本文的各不相同的審美理解的總和,日益接近藝術本文所蘊含的內在意義。認為,對於藝術本文的理解和解釋,是一個開放性過程,要從藝術效果的歷史中理解藝術本文。審美理解需要的不是一種複製態度,而是一種生產性態度。審美理解具有無限多樣性。認為,審美理解包含“解釋性循環”:根據細節來理解整體,又必須根據整體來理解細節。審美理解過程就是在藝術的整體和部分之間不斷地往返過程。充滿的理解是這種循環得到最充分的實現。認為,審美理解的關鍵步驟是“視界融合”,它在藝術本文和解釋者之間起中介作用。視界有“歷史視界”和“現實視界”,這二者融合的實現即為審美理解的實現。認為,對藝術本文的解釋包含理解、說明和套用三個環節。理解和解釋是彼此聯繫和相互滲透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