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武關之戰

至崇禎後期,在吸收了下層知識分子階層後,李自成改變了軍事策略並有了明確的政治目標,推翻明王朝的時機已經成熟。 崇禎十七年(1644年)正月,李自成在西安建立政權,國號大順,建元永昌,下令向明王朝做最後攻擊。 崇禎十七年正月初八,李自成在西安誓師北上,當時其軍事實力:步兵四十萬、騎兵六十萬。

基本信息

史載,明成化年間就設寧武關,所謂明“九邊重鎮”,山西鎮就駐寧武,以守偏頭、寧武、雁門關所聯結的內長城一線,是橫亘晉北五百里的一巨大屏障。另一方面,明朝各時期又對寧武關多有經營,周圍多建有以長城為連線的城堡以作拱衛,形成一個以寧武關為中心四面八方互為犄角互為應援的防衛集群。如位於寧武以北12.5公里的陽方堡,古人稱之為“寧武關口”,坐落在恆山管涔山結合部陘口地帶萬壽山上,為恢河北去出山的最後一個地形隘口,是寧武關的門戶所在——當年李自成就是從此進入攻打寧武關城的。

戰役詳情

明朝末年,政治腐敗,土地兼併嚴重,加之旱災頻繁,百姓流離失所,餓殍遍野。東北邊患又日甚一日,明政府顧此失彼,始終無良策解決。最終,煊赫近三百年的大明王朝在饑民起義和滿洲侵襲的雙重打擊下轟然崩塌。明末的農民起義中,被稱為“闖王”的李自成在轉戰各地中逐漸強大起來。至崇禎後期,在吸收了下層知識分子階層後,李自成改變了軍事策略並有了明確的政治目標,推翻明王朝的時機已經成熟。崇禎十七年(1644年)正月,李自成在西安建立政權,國號大順,建元永昌,下令向明王朝做最後攻擊。崇禎十七年正月初八,李自成在西安誓師北上,當時其軍事實力:步兵四十萬、騎兵六十萬。百萬雄師由禹門口東渡黃河,取道山西,直指京師。過河後,兵分三路,李自成自率東北一路主力約50萬北上,正月廿八攻陷平陽(臨汾),二月初二攻陷汾州(汾陽),二月初八攻陷太原,二月十六攻陷忻州後包圍了代州(代縣)。之後,雖然被當時的山西鎮總兵周遇吉設計殺傷了萬餘人,但隨即周遇吉就因為食盡援絕而退守寧武關。一路上所向披靡的李自成以為這只不過是個小小插曲,似乎大明皇帝的寶座已經觸手可及,根本不會想到在兩三日後,就會碰到起兵以來最為頑強的抵抗,因為寧武關遠非他想像的那樣簡單。明朝的寧武關建於管涔山和雲中山兩山夾峙的巨大山口之間,恢河穿流而過,自古就是大同盆地和忻定盆地間南北交通咽喉和戰略要衝,又因處於農耕文化和遊牧文化的接合地帶,為防備韃靼部落和瓦剌部落,明王朝更是全力經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