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順[明末李自成建立的農民政權]

大順[明末李自成建立的農民政權]

大順(1644年—1646年)是中國歷史上由李自成建立的王朝,建立於1644年,以“大順”為國號,共經歷一世,一位皇帝。大順先以西安為京師,隨後曾遷至北京,領土一度囊括中原多個省之範圍。大順,是由明末傑出的農民起義軍領袖李自成領導創建的農民革命政權。其前身,為李自成率領的農民軍“闖將”部主力。康熙十三年(1674年),大順軍老營湖南宜章莽山根據地被吳三桂“周”軍攻陷,李錦出家隱居。大順政權結束。

基本信息

簡介

李自成李自成
大順文物大順(1643年-1645年)是中國歷史上由李自成建立的地方政權,建立於1643年,以“大順”為國號,“永昌”為年號,李自成為大順國皇帝,以西京(即西安)為首都。領土一度覆蓋除山海關及關外的北中國大部,勢力強盛一時。
大順初年,國力較盛,曾於建立次年(1644年)東征並攻克明朝京師(即北京),並克太原、大同等地,滅亡了明朝在京師的中央政權,明朝崇禎帝上吊自殺。然而,大順政權內部卻逐漸腐化,尤其是進入北京城後,拷問明朝官員、搶掠百姓,大失民心。大順軍占據北京後,招降了原明朝山海關守將吳三桂,但吳三桂不久後反叛大順,李自成御駕親征山海關,在決定天下形勢的山海關大戰中,吳三桂打開山海關、勾結並引導清軍主力入關,襲擊大順軍,大順軍因腹背受敵而戰敗。大順軍戰敗後被迫退出北京,向關中地區收縮兵力。清軍攻陷明京師北京後,集中兵力,繼續向關中的大順軍發動進攻。大順軍於潼關拒敵,雙方相持年余,清軍以紅夷大炮攻破潼關,大順軍被迫兵分兩路退出關中,經襄陽轉入湖廣。4月,大順帝李自成親率的大順軍主力在武昌再敗於清軍。5月,李自成退湘鄂贛交界的幕阜山一帶,李自成後在湖北通城縣九宮山廟內遭被當地鄉勇殺害。其餘部先後在李過和李來亨的領導下,堅持聯明抗清。但沒有了統一領導。南明政權失敗後,大順軍餘部仍獨力堅持抗清,直至清康熙年間,才最終歸於失敗。

歷任君主

大順高祖李自成(大順永昌元年(公元1644年)至永昌二年(1645年))
大順太宗李自敬(永昌二年(1645年)九月至永昌三年(1646年)二月)
大順高宗李錦(永昌三年(1646年)三月至永昌六年(1649年)十一月)
大順後主李來亨(永昌六年(1649年)十二月至永昌二十一年(1664年),未稱帝)

歷史

建國

明朝末期,朝政腐敗,加上旱蝗連年加上官府剝削,大順文物大量川陝地區流民、饑民爆發民變。這些農民採取游擊及分頭進攻之戰術,嚴重拖累明朝兵力。1636年,原先的農民軍領袖高迎祥戰死,李自成便接替高迎祥成為新闖王。1641年,李自成攻陷洛陽,殺死福王朱常洵,農民軍也得到了大批糧餉。
1643年十月,李自成攻破潼關,十一月占領西安。此外,另一支張獻忠領導的農民軍主要在南方發展,先是控制了湖廣地區,之後又改進攻四川,是為大西政權。但是,兩支農民軍沒有合作,而是競爭的關係。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宣布建國,國號大順,年號永昌。崇禎十七年三月,農民軍攻陷大同、宣府、居庸關,十七日已兵臨北京城下。十八日,農民軍攻克北京外城。次日凌晨,崇禎帝在北京煤山自縊,明朝滅亡。

血戰一片石

李自成起義軍攻入北京時,他已率精銳入山海關,李自成曾對其招降,不允,雙方發生激戰。崇禎十七年四月二十一日,起義軍數乾騎兵進逼山海關西羅城下,城北翼一支明軍起義歸順李白成,山海關城陷在即。四月二十二日,清軍疾馳至山海關,吳三桂開關迎入。在吳三桂與清兵兩軍合力下,李自成起義軍寡不敵眾,只好撤退。李自成在北京得到吳三桂降清的訊息後,即派明降將唐通率二萬騎兵出一片石(今河北山海關北),繞道關外以切斷吳三桂退路,並親率二十萬大軍於四月十三日北上討伐吳三桂。清軍在接到吳三桂飛書告急後,連夜疾馳,二十一日,清軍敗唐通部於一片石,隨即進入山海關。次日,清軍、吳軍與大順軍在山海關前對壘,清軍統帥多爾袞先命吳三桂軍與大順軍交戰。兩軍酣戰至中午,正當吳軍被農民軍包圍難以支撐之時,隱伏於陣後的清軍精騎突然從吳軍右翼全部出擊,猛攻大順軍左側,農民軍頓時陣勢大亂,一朝潰散,向北京撤退。清軍緊緊跟隨,在永平(今河北盧龍)再敗李自成。

退出北京

李自成回到北京後,連兵十八營反擊尾隨而至的清兵,失利。此時,農民軍內外交困,形勢嚴峻,李自成無心眷戀北地,於四月十九日在武英殿匆匆登基後便放棄北京,向西安撤退。在大順軍撤退途中,清軍先於保定、定州(今河北定縣)兩挫農民軍,接著向山西進攻。大同守將姜瓖投降,平陽(今山西臨汾)陳永福被俘。全晉落入清軍之手。同時,河北、山東大部分地區也被清軍占領。初五日,兩軍又戰於真定(今河北正定),激戰一日,雙方互有勝負。後大順軍終於擺脫吳三桂部之尾追,由固關(今山西陽泉與河北交界處)退入山西。時大同明總兵姜壤等已降清。六月,李自成遣軍攻滅榆次、太谷、定襄等地,襲殺大順地方官員的故明地主武裝,留明降將陳永福部守太原,將主力收歸於陝西。因李自成疑殺制將軍李岩,內部失和,士氣大衰。清軍進入山西後,十月攻下太原。這時,清朝新占領的京畿及附近地區基本略定,便把兵鋒同時指向西北和東南。清軍入關追擊。十月,清軍分南北兩路進攻大順軍:北路由英親王阿濟格、吳三桂、尚可喜率領經大同、榆林、延安南下,南路由豫親王多鐸、孔有德率領經河南進攻潼關。同時,肅親王豪格率領的一部清軍業已占領河南、山東一些地方。十月十九日,清廷以英親王阿濟格為靖遠大將軍,同平西王吳三桂、智順王尚可喜等部,共3萬餘騎,由大同經蒙古迂迴入陝,進攻大順軍。二十五日,又以豫親王多鐸為定國大將軍,同恭順王孔有德、懷順王耿仲明等部,共2萬餘騎,南下進攻南明弘光政權。
翌年(1645年)正月,多鐸在潼關擊敗大順軍,李自成率主力連夜撤回西安。潼關為清軍所占,入陝門戶洞開。阿濟格部清軍進入陝北後,以一部分兵力圍攻據守榆林、延安的李過、高一功部大順軍,自己領兵南下西安。自此,李過、高一功部被切斷了往西安的退路,被迫放棄陝北,取道漢中,由四川入鄂。在清軍兩路重兵合擊下,李自成不得不放棄西安,取道商洛、豫西,轉入湖廣襄陽。

垂死掙扎

李自成為扭轉大順在山西、河南的頹勢,自十月十二日開始反攻河南懷慶(今河南沁陽),連克濟源、孟縣,在柏香鎮大敗清軍,陣斬清提督金玉和與副將常鼎、參將陳國才等,乘勝進攻沁陽,清衛輝總兵祖可法率部增援。多爾袞聞報,急令豫親王多鐸轉兵西向,先解懷慶之圍,然後由河南渡黃河,與英親王阿濟格形成南北夾攻之勢,進攻大順。李自成親率大將劉宗敏、劉芳亮等精銳部隊北上,準備與阿濟格部清軍決戰於陝北。十二月十五日,多鐸部進至陝州(今河南三門峽市西),在靈寶縣境擊敗大順駐軍後西趨潼關。占領西安後,清廷命多鐸部東進南京,摧毀弘光政權,命阿濟格部繼續追擊大順軍。此時,50萬大順軍已是軍心渙散、紀律鬆懈、指揮混亂,在清軍追擊下,在襄陽、九江等地連敗十三仗,喪失了全部轄地。五月,李自成率兵一部退至湖北通山縣九宮山時,遭當地地主武裝襲擊,不幸犧牲,大順政權遂而瓦解。其餘部30餘萬後來在李過、李來亨等領導下與南明政權聯合,繼續抗清,最後於康熙三年(1664年)失敗。

高皇帝

闖王李自成闖王李自成
在位時間,大順永昌元年(公元1644年)至永昌二年(1645年)
李自成,原名鴻基,明末農民起義領袖,世居陝西米脂李繼遷寨。童年時給地主牧羊,曾為銀川驛卒。1629年起義,後為闖王高迎祥部下的闖將,勇猛有識略。滎陽大會時,提出分兵定向、四路攻戰的方案,受到各部首領的贊同。高迎祥犧牲後,他繼稱闖王
當時中原災荒嚴重,社會階級矛盾極度尖銳,李岩提出“均田免賦”等口號,獲得廣大人民的歡迎,部隊發展到百萬之眾,成為起義軍中的主力軍。1643年在襄陽稱新順王,並在河南汝州殲滅明陝西總督孫傳庭的主力,鏇乘勝進占西安。次年正月,建立大順政權,年號永昌。不久攻克北京,推翻明王朝。四月,多爾袞率八旗軍與明總兵吳三桂合兵,在山海關內外會戰李自成。李自成戰敗,退出北京,率軍在河南、陝西抗擊。1645年5月17日,在湖北通城九宮山元帝廟遭村民誤殺。

出土文物

永昌通寶永昌通寶
2014年5月,河北肥鄉縣城一建築工地挖出一通古青石碑。經當地文物部門鑑定,該石碑為甲申年五月初二(1644年6月6日)立,距今有370年歷史。該工地2013年8月曾出土過一通588年前明朝洪熙年青石碑。該古石碑為青石材質,無碑帽、底座,保存基本完好。古碑長114厘米,寬37厘米,厚25厘米。石碑的右下側12厘米處有一個深槽,長13厘米,寬8厘米,深7.5厘米,據此判斷,該碑應該還有其他部分與其相連,但出土時未發現。該石碑無紋飾圖案,正面楷書碑文字型飽滿、雋秀工整。現已被肥鄉縣文廣新局妥善保管。大順朝在1645年被清所滅,存世僅一年,發現的文物很少,這通古石碑的出土對研究當時的歷史、文化具有較高價值。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