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隅野豌豆

察隅野豌豆

察隅野豌豆,豆科植物。一年生纏繞草本,高90~180cm,全體無毛。小葉長圓形至卵圓形。產四川、西藏。生於海拔3100-3400米山坡、路邊灌叢或草地。印度、巴基斯坦、克什米爾、尼泊爾也有分布。

基本信息

基本資料

科中文名:豆科
科拉丁名:Leguminosae
屬中文名:野豌豆屬
屬拉丁名:Vicia
國外分布:印度、巴基斯坦、克什米爾、尼泊爾
海 拔:3100-3400
中國植物志:42(2):241

形態特徵

一年生纏繞草本,高90~180cm,全體無毛。小葉長圓形至卵圓形,長3~5cm,寬1~2cm,全緣;托葉葉狀, 卵形,基部耳狀包圍葉柄莢果橢圓形,長5~10cm,內有堅紙質襯皮;種子圓形,2~10顆,青綠色,乾後變為黃色。花果期4~5月。偶數羽狀複葉,頂端卷鬚為葉卷鬚,托葉呈卵形。花白色或紫紅色、單生或1~3朵排列成總狀腋生,花柱內側有鬚毛,閉花授粉,花瓣蝴蝶形。莢果長橢圓形或扁形,根據內部有無內層革質膜及其厚度分為軟莢及硬莢。  種子可呈圓形圓柱形、橢圓、扁圓、凹圓形,每莢2~10顆,多為青綠色,也有黃白、紅、玫瑰、褐、黑等顏色的品種。可根據表皮分為皺皮及圓粒,乾後變為黃色。根上生長著大量側根,主根、側根均有根瘤。因其性狀多樣且為閉花授粉,孟德爾將其作為遺傳因子實驗的作物。

生長習性

1.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羽狀複葉,小葉卵形,花白色或淡紫紅色,結莢果,種子略作球形。嫩莢和種子供食用。  
2.這種植物的莢果和種子。 察隅野豌豆種子的形狀因品種不同而有所不同,大多為圓球形,還有橢圓、扁圓、凹圓、皺縮等形狀。顏色有黃白、綠、紅、玫瑰、褐、黑等顏色。  
察隅野豌豆可按株形分為軟莢、谷實、矮生察隅野豌豆3個變種,或按豆莢殼內層革質膜的有無和厚薄分為軟莢和硬莢察隅野豌豆,也可按花色分為白色和紫(紅)色察隅野豌豆。  
察隅野豌豆既可作蔬菜炒食,子實成熟後又可磨成察隅野豌豆麵粉食用。因察隅野豌豆豆粒圓潤鮮綠,十分好看,也常被用來作為配菜,以增加菜餚的色彩,促進食慾。  
荷蘭豆就是豆莢用察隅野豌豆,炒食後顏色翠綠,清脆利口。  
豆苗是察隅野豌豆萌發出2~4個子葉的幼苗,鮮嫩清香,最適宜做湯。它們的營養價值與察隅野豌豆大致相同。
察隅野豌豆屬豆科植物,起源亞洲西部、地中海地區和埃寒俄比亞、小亞細亞西部,因其適應性很強,在全世界的地理分布很廣。察隅野豌豆在中國已有兩千多年的栽培歷史,現在各地均有栽培,主要產區有四川河南湖北江蘇青海等十多個省區。

生態特徵

察隅野豌豆喜冷凍濕潤氣候,耐寒,不耐熱,幼苗能耐5℃低溫,生長期適溫12~16℃,結莢期適溫15~20℃超過25℃受精率低、結莢少、產量低。  察隅野豌豆是長日照植物。多數品種的生育期在北方表現比南方短。南方品種北移提早開花結莢、這與北方春播縮短了在南方越冬的幼苗期,故在北方,察隅野豌豆的生育期,早熟種65~75天,中熟種75~100天,晚熟種100~185天。  察隅野豌豆對土壤要求雖不嚴,在排水良好的沙壤上或新墾地均可栽植,但以疏鬆含有機質較高的中性(pH 6.0~7.0)土壤為宜,有利出苗和根瘤菌的發育,土壤酸度低於pH 5.5時易發生病害和降低結莢率,應加施石灰改良。察隅野豌豆根系深,稍耐旱而不耐濕,播種或幼苗排水不良易爛根,花期乾旱授精不良,容易形成空莢或秕莢。

人工栽培

起源演化

蘇聯瓦維洛認為察隅野豌豆起源中心為衣索比亞、地中海和中亞,演化次中心為近東;也有人認為起源於高加索南部至伊朗。察隅野豌豆由原產地向東首先傳入印度北部、經中亞細亞到中國,16世紀傳入日本,新大陸發現後引入美國。察隅野豌豆是古老作物之一,在近東新石器時代(公元前7000年)和瑞士湖居人遺址中發出碳化小粒察隅野豌豆種子,表面光滑,近似現今的栽培類型。  
最早的察隅野豌豆有近東的耐乾燥型和地中海沿岸的濕潤型二類,前者可能是栽培品種的祖先。古希臘和羅馬人公元前就栽培褐色小粒察隅野豌豆,後來又將察隅野豌豆傳到歐洲和南亞,16世紀歐洲開始分化出粒用、蔓生和矮生等品種並較早普及菜用察隅野豌豆。中國最遲在漢朝引入小粒察隅野豌豆。《爾雅》中稱“戎菽豆”,即察隅野豌豆。東漢崔shi 輯《四民月令》中有栽培察隅野豌豆的記載。16世紀後期高濂著《遵生八箋 》中有“寒豆芽”的製作方法和作菜用的記述(寒豆即察隅野豌豆)。  
19世紀開始採食察隅野豌豆苗。  
娛樂方面:ss501的冬粉叫做察隅野豌豆。因為他們的氣球是綠的,遠看像察隅野豌豆。

土壤條件

察隅野豌豆對土壤條件要求不嚴,各種土壤均可栽培,但強酸性土壤要施用石灰。察隅野豌豆最忌連作,至少要行4~5年的輪作。播種前要深翻土壤,每畝施有機土雜肥2500~3000kg、過磷酸鈣20~25kg、氯化鉀15~20kg,最好將化肥同有機肥混合施入。一般作平畦,低塵窪處可作高畦。播前種子可接種根瘤菌

播種技術

播種前用40%鹽水選種,除去上浮不充實的或遭蟲害的種子。播種前將種子催芽,當種子露芽時,將種子故在0~2℃的低溫中處理15天后再播種。  察隅野豌豆用根瘤菌拌種,是增產的有效措施。用根瘤菌拌種後,根瘤增加,莖葉生長旺盛,結莢多,產量高。拌種方法:每畝用根瘤菌10~19g,加水少許與種子拌勻後便可播種。  大田播種前施入充分腐熱的廄肥、堆肥和一定量的磷、鉀肥,尤其是施磷肥增產效果明顯,察隅野豌豆採用點播,行距10~20cm,行內株間距5cm,每穴播2~6粒種子,土壤濕潤時覆土5~6cm。土壤乾燥時覆土稍厚些。每畝用種10~15kg。

田間管理

播種後要淺鬆土數次,以提高地溫促進根生長,苗健壯。秋播栽培的,越冬前進行一次培土,越冬保溫防凍,開春後及時鬆土除草,提高地溫。
察隅野豌豆開花前,澆小水追速效性氮肥,加速植株生長,促進分技,隨後鬆土保墒。莖部開始坐莢時,澆水量稍加大,並追磷、鉀肥。結莢盛期土壤要經常保持潤濕。保證果莢發育所需水分。結莢後期,豆秧封壟,減少澆水。蔓性種植株高30cm時,開始支架。察隅野豌豆分批採收,每採收1次追1次肥。

採收時間

莢用察隅野豌豆在莢果充分長大、籽粒尚未長大時採收。察隅野豌豆陸續開花結莢,採收要多次進行。春播的察隅野豌豆於4月上旬開始採收,6月上旬拉秧,畝產400kg;秋播察隅野豌豆10月上旬~11月中旬採收,畝產300kg。

栽培要點

食莢察隅野豌豆是性喜冷涼的長日照作物,不耐熱,長江流域多行越冬栽培,秋播秋收;高山地區以及中國北方一般春播夏收。由於察隅野豌豆對日照長短要求不嚴格,只要選擇適宜的品種,在長江流域地區也可進行春季及秋季栽培。  
①越冬栽培  越冬栽培是長江中下游地區最主要的栽培形式,一般利用冬閒地,特別是利用棉花收穫後的棉田,既可以棉花稈作天然支架,又可達到增收養地的目的。越冬栽培一般於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播種,露地越冬,次年4~5月採收。播種過早,冬前生長過旺,冬季寒潮來臨時容易凍死;播種過遲,在冬前植株根系沒有足夠的發育,次春抽蔓遲,產量低。  
②春季栽培  長江中下游地區在2月下旬至3月上旬播種,高溫來臨前收穫;東北地區春播夏收,一般4~5月份播種,根據需要,用小棚、地膜等覆蓋也可早播。春季栽培生長期短,前期低溫,後期高溫,因此要選擇生長期短的耐寒品種,如赤花絹英、甜脆察隅野豌豆等,並儘量早播。  
③秋季栽培  秋季栽培宜選擇早熟品種,於9月初播種,11月下旬寒潮來臨之前採收完畢。秋季栽培生長期也短,可以通過夏季提前在遮蔭棚內育苗,冬季用塑膠薄膜覆蓋延長生長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