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荒漠群落

寒荒漠群落是地球上最耐旱的,它是由超旱生的灌木、半灌木或半喬木占優勢的地上不鬱閉的一類生物群落。

簡介

荒漠生物群落

荒漠(desert)是地球上最耐旱的,它是由超旱生的灌木、半灌木或半喬木占優勢的地上不鬱閉的一類生物群落,主要分布於亞熱帶乾旱區,往北可延伸到溫帶乾旱區(圖4-32)。這裡生態條件極為嚴酷,年降水量少於200毫米,有些地區年雨量還不到50毫米,甚至終年不雨。由於雨量少,易溶性鹽類很少淋溶,土壤表層有石膏的累積。地表細土被風吹走,剩下粗礫及石塊,形成戈壁;而在風積區則形成大面積沙漠。

寒荒漠植被極度稀疏,有的地段大面積裸露。主要有三種生活型適應荒漠區生長:①荒漠灌木及半灌木:具發達的根系和小而厚的葉子,莖桿多呈灰白色以反射強烈的陽光,如壩王(Zygophyllum)、梭梭(Haloxylon)、白刺(Nitraria)、紅沙(Reumuria)等屬的一些種。②肉質植物:為景天酸代謝型(CAM),夜間氣孔開放,吸收大量CO2,以蘋果酸的形式貯存在植物體內。白天,氣孔關閉以適應乾燥空氣,體內蘋果酸放出CO2,供植物的光合作用,即將夜間固定CO2與白天CO2的進一步代謝在時間上分隔開來。這樣,使肉質植物獲得CO2供應的同時,維持了植物的水分平衡。肉質植物主要分布在南美及非洲的荒漠中,如仙人掌科、大戟科與百合科的一些種。③短命植物與類短命植物:前者為一年生,後者系多年生,它們利用較濕潤的季節迅速完成其生活周期,以種子或營養器官渡過不利生長時期,如Bromustectorum,Poabulbosa等。

寒荒漠生物群落的消費者主要是爬行類,嚙齒類、鳥類以及蝗蟲等。它們同植物一樣,也是以各種不同的方法適應水分的缺乏。大部分哺乳動物由於排尿損失大量水分而不能適應荒漠缺水的生態條件,但個別種類卻具非凡的適應能力。許多歐亞大陸的沙土鼠和北美Hetetromyida科的嚙齒類動物,能以乾種子為生而不需要飲水,也不需用水調節體溫,白天在洞穴內排出很濃的尿以形成一個局部具有較大濕度的小環境,據Schmidt-Nielsen(1949)研究,洞穴內的相對濕度為30~50%,而夜間荒漠地面上的相對濕度為0~15%。這些動物夜間從洞穴里爬出來活動,白天則在洞穴內渡過。因此這些齧齒動物對荒漠的適應既是行為上的,也是生理上的。

寒荒漠生物群落的初級生產力非常低,低於0.5g/m2·a。生產力與降雨量之間呈線性函式關係。由於初級生產力低下,所以能量流動受到限制並且系統結構簡單。通常荒漠動物不是特化的哺食者,因為它們不能單依靠一種類型的食物,必須尋覓可能利用的各種能量來源。

寒荒漠生物群落中營養物質缺乏,因此物質循環的規模小。即使在最肥沃的地方,可利用的營養物質也只限於土壤表面10厘米。由於許多植物生長緩慢,動物也多半具較長的生活史,所以物質循環的速率很低

相關介紹

荒漠植被:荒漠是在乾旱、風沙、粗瘠、鹽鹼,尤其是在極端乾旱的生境下,超旱生的小喬木、灌木、半灌木和肉質刺灌叢占優勢的稀疏植被。荒漠可按氣候條件分為熱帶荒漠、亞熱帶荒漠、溫帶荒漠以及高寒荒漠和冷洋流海岸荒漠等;也可按地面基質分為粘土荒漠、礫石荒漠(戈壁)、沙質荒漠(沙漠)、鹽生荒漠等;還可按植被生活型特徵分為小喬木荒漠、灌木荒漠、半灌木-小灌木荒漠、墊狀小半灌木荒漠和肉質刺灌叢荒漠;此外也可按水分條件和結構特點分為乾荒漠、短命荒漠(草甸化荒漠)和草原化荒漠等類型。

蒿荒漠:以蒿屬(Artemisia)植物為主,並常和其它藜科植物組成的荒漠。景色單調。一般是粘土荒漠。可供春秋和冬季放牧,產量較高.

豬毛菜荒漠:以耐鹽、肉質豬毛菜屬(Salsola)植物為主的鹽土或礫石荒漠。分布廣泛。春夏秋能形成不同的季相。是重要的放牧地類型之一,綠色物質產量較高,但水分和灰分含量大,能量較低。

鬣刺荒漠:以禾本科硬葉草本鬣刺屬(Spinifex)植物為主的沙漠,分布在熱帶的亞洲和大洋洲。鬣刺(S.littoreus)群落在我國福建、廣東、廣西海岸的沙灘上也有分布。由於沙地無結構,含鹽量高,氣溫高,土溫變化大,總的生境條件較差。植被低矮稀疏,高10cm~20cm,蓋度30%~40%。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