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石耳

宣城石耳

宣城特產石耳,又名岩耳,與黑木耳同科,是一種野生在人跡罕至的懸崖峭壁上的肢菌植物。大者盈尺,小者如掌,外表呈鐵黑色,薄如紙,形狀如耳,故稱石耳。石耳營養價值極高,內含很多的肝糖、膠質、鐵、磷、鈣及多種維生素,營養十分豐富,是一種高蛋白滋陰潤肺之補品。

基本信息

簡介

石耳為臍衣科植物石耳的葉狀體。又稱石木耳、岩菇、石壁花。我國中部和南部地區,如浙江、安徽、江西等地均有分布。四季可采,去雜質,洗淨曬乾用。

食補價值

宣城石耳是石耳中的上品,更是食用滋補品,“石耳燉甲魚”、“石耳煨烏骨雞”、“石耳肉片湯”,均為高檔名菜,既味美可口,又能滋補強身,故《本草綱目拾遺》中有石耳“作羹餉客,最為珍品”的評價。
食用方法:取乾石耳,用溫開水浸泡十五分鐘,剪去石耳上的耳根,然後用手反覆搓洗數次,即可食用。本品適於作湯菜,老鴨石耳湯、石雞石耳湯、排骨石耳湯等。

藥用價值

石耳其性清熱解毒,可治吐血紅崩,熱結小便痛,白濁、白帶、痢疾、毒蛇咬傷、火燙、牙痛、便秘等證,亦有降血壓作用。
石耳有明顯抗癌作用,水溶性石耳多糖具有高度的抗癌活性,能抑制癌細胞的生長,防止癌細胞的擴散。一般人群均可食用。尤適宜肺熱咳嗽、肺燥乾咳、胃腸有熱、便秘下血、頭暈耳鳴、月經不調、冠心病、高血壓等均有良好的食療效果。對身體虛弱、病後體弱的滋補效果最佳。
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石耳性甘平無毒,能明目益精”;清代的《本草綱目拾遺》中稱石耳“久食色美,益精悅神”。民間常用石耳治喉痛,療效顯著。
《本草綱目拾遺》又曰:“作羹餉食,最為珍品。”

功能主治

據藥物生化分析,石耳的主要成分有胺基酸、蛋白質、卵磷脂、膽鹼、果酸、麥角甾醇及各種微量元素。石耳入藥,能治療各種熱症、高血壓、胃腸道出血、痔瘡出血等疾病,還具有抑制惡性腫瘤的功效。動物實驗有止咳、祛痰作用。其熱水浸出物經乙醇沉澱,再用冷凍——溶解法精製所得的活性物質,有顯著抗癌作用。
[性能]味甘,性微寒。能清熱止血,明目,化痰。
[參考]含石耳酸、紅粉苔酸。
[用途]用於衄血、咳血、吐血、便血、崩漏,以血分有熱者為宜;肝熱目赤,目昏;肺熱咳嗽。
[用法]煎湯,蒸食,煮食,或作丸、散服。
[注意]脾胃虛寒的病人不宜。

石耳原植體簡介

原植體單葉,厚膜質,乾燥時脆而易碎。幼小時近於圓形,邊緣分裂極淺;長大後的輪廓大致橢圓形,最大時直徑達18厘米;不規則波狀起伏,邊緣有淺裂,裂片不規則形。臍背突起,表面皺縮成腦狀的隆起網紋,或成效條肥大的脈脊;體上常有大小穿孔,假根由孔中伸向上表面。上表面微灰棕色至灰棕色或淺棕色,平滑或有剝落的麩屑狀小片;有時有與母體相似的小葉片,直徑達7毫米。下表面灰棕黑色至黑色。臍青灰色,雜有黑色,直徑達4~10毫米。假根黑色,珊瑚狀分枝,組成濃密的絨氈層或結成團塊狀,覆蓋於原植體的下表面。子囊盤約數十個,黑色,無柄,圓形,三角形至橢圓形。生於懸崖削壁上的向陽面。分布安徽、浙江、江西等地。
石耳為地衣植物門植物,因其形似耳,並生長在懸崖峭壁陰濕石縫中而得名,體扁平,呈不規則圓形,上面褐色,背面被黑色絨毛。石耳含有高蛋白和多種微量元素,是營養價值較高的滋補食品,是一種稀有的名貴山珍。黃山的石耳被稱“黃山三石”之一。我國南方、西南及陝南山區均產,為著名的“黃山三石”之一(另二石為石雞、石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